李科政
摘 要: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傳統(tǒng)道德價值。他認為道德價值是人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類欲望;基督教與理性主義哲學的道德,設置了作為道德主體的人與道德價值的分離,造成了道德上的虛無主義,并與人的自然本性相沖突。故而尼采否認任何客觀的道德價值,主要以“善惡彼岸”的價值立場,建立以自我為價值中心的自然主義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關鍵詞:尼采;價值批判;非道德
中圖分類號:B51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9-0078-04
自詡為“第一個非道德主義者”的尼采,對西方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做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在他看來,“包括康德在內的所有哲學家都是在道德的驅使下工作的”[1]33,他們不過是在為自己向來堅持的道德觀念尋求各種形式的合理化證明,卻從未懷疑過道德價值本身。因此,尼采大膽地說,“我們必須批判道德的價值,首先必須對道德價值本身的價值提出疑問”[2]6。他認為價值的中心是人,正是人創(chuàng)造了有價值的世界。價值高的意義,在于能夠促進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若道德本身正與這樣一個目的相反,若道德會導致人類的退化、頹廢和以犧牲未來為代價換取此刻的舒適,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道德的價值?正是懷著這樣一個疑問,尼采開始了對道德的批判。
一、關于道德價值的起源
(一)基于生命意志的價值觀
尼采對道德價值的批判,是與他的人性論相聯系的。受叔本華的影響,尼采認為人性的真實本質乃是意志,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但他又反對叔本華的二元論思想,反對將意志視為超越本體,以及將意志理解為單純求生存的欲望。尼采認為,意志追求生命的自我表現、自我創(chuàng)造與自我擴張,它在個體生命中的具體體現,就是“對異己的東西和弱小的東西的占有、傷害和征服”[3]186。這種意義上的意志,被尼采稱為“權力意志”,人應當努力追求權力意志的實現。以此為標準,尼采對善惡的定義是:“凡是增強我們人類權力感,增強我們人類的權力意志以及權力本身的東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虛弱的東西都是惡”[4]68。而道德的起源,則要在人類實現其權力意志的歷史中,才能被正確地解釋。尼采認為,以往的哲學家都缺乏必要的歷史意識,他們將道德價值視為某種客觀而永恒的事物,沒有認識到其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道德判斷或評價性話語乃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本質上都是個人意志的表達,無關乎任何客觀的標準。于是他斷言:“完全沒有道德的現象,而只有對現象的一個道德的解釋”[3]74。道德起源問題的關鍵,在于探尋在何等歷史條件下,人類出于何種心理,才創(chuàng)造并接受了這些價值判斷標準。
(二)道德價值的真實起源
通過對人類道德現象的歷史的考察,尼采宣稱他發(fā)現了兩種主要的道德類型,即“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前者來源于強者,即統(tǒng)治階級、貴族和上等人;后者來源于弱者,即被統(tǒng)治階級、奴隸和下等人。強者的權力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實現,他們以自己的欲望和喜好,決定著事物的“好”與“壞”,并由此產生了價值。在主人道德中,力量、尊貴、榮耀、驕傲等品質被視為善;而懦弱、卑賤、平庸、無恥則應被視為惡。尼采認為主人道德乃是強者的“一種凱旋式的自我肯定”[2]21,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道德就是這種道德的典型代表。與之相反,奴隸道德起源于弱者對強者的怨恨。他們怨恨強者而又缺乏反抗能力,于是便通過顛覆主人道德的價值,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弱者對強者所尊崇的一切“好”,都采取否認的態(tài)度;而將受凌辱、受壓迫、受奴役、痛苦、厭世等負面情緒道德化,使其成為“善”。因此,奴隸道德是一種削弱權力意志、壓抑人的自然本性的頹廢道德?;浇痰赖潞屠硇灾髁x哲學的道德,就是奴隸道德的典型代表??傊?,無論主人道德還是奴隸道德,歸根結底都起源于人類非道德的欲望。
(三)道德價值的社會化
尼采認為,道德價值的社會化,與人類的社會生存條件有關。從古至今,人類都生活在由少數統(tǒng)治者和大多數被統(tǒng)治者組成的社會群體中。為了維系群體的生存,也是為了個人的自保,需要維系“服從與命令”的關系。統(tǒng)治者必須使他們的道德價值成為普遍道德價值,而欲達到此目的首先要依靠政治強制的力量,再通過長時間的強制使其成為社會習俗。尼采說,“強制先于道德,甚至有一段時間道德本身就是強制,人們?yōu)榱吮苊獠豢欤惴牧怂?。然后它就像所有長期以來習慣成自然的東西一樣,同快樂相聯系——并被稱為德行”[5]76。一旦某種道德價值成為了社會習俗的一部分,它就能以“傳統(tǒng)”之名,使人們屈服于其統(tǒng)治之下,自愿擔任起維護它的責任,并由此產生了“良心”。尼采認為,社會道德限制了人的權力意志,“使得野蠻的、自由的、漫游著的人的所有那些本能都轉而反對人自己。仇恨、殘暴、迫害欲、突襲欲、獵奇欲、破壞欲,所有這一切都反過來對準這些本能的擁有者自己:這就是‘良心譴責的起源”[2]63。這種傾向在奴隸道德統(tǒng)治的時代——基督教時代顯得尤為顯著。因此,道德價值得以社會化,乃是依靠政治強制和社會習俗的力量,它既不是什么天然的權威,也不是什么客觀的真理。
二、對基督教道德的批判
(一)基督教道德的起源
在尼采眼中,基督教道德乃是典型的奴隸道德,是“一種反對高貴價值的統(tǒng)治的大暴動”[6]13。它并非來自神圣的上帝,而是源于教士階層對統(tǒng)治者的怨恨。這種怨恨產生于教士階層在精神上的高度優(yōu)越感與受壓迫的現實地位之間的矛盾,隱藏在這背后的是“被壓迫者、低賤之人,蕓蕓眾生的奴隸和半奴隸在覬覦權力”[7]342?!耙磺袝r代的弱者和平庸者的基本傾向就是削弱強者”[7]185,而道德批判是他們唯一的武器。于是,基督教通過對軟弱、無能等缺點賦予道德價值,使其成為容忍、謙卑等德性,并樹立了“彼岸天國”這一最高價值,而“把羅馬帝國即‘塵世與‘罪惡合并成一個概念”[1]93。然后又“利用了強者的失利和懈怠”[7]436,使其逐漸受到奴隸道德的侵染,最終將強者拉到與自己同等的水平,并確立起統(tǒng)治地位。因此,基督教道德本質上仍然是出自追求自我擴張的權力意志。
(二)基督教道德的頹廢本質
作為一種奴隸道德,尼采認為基督教道德充斥著頹廢、悲觀。
首先,基督教創(chuàng)造了“罪”與“罰”的觀念?;酵綄⒆约阂暈樽锶?,將塵世生活視為罪惡的生活,而“永墮地獄”則是對這種罪惡生活的懲罰,這使得基督徒每時每刻都活在“地獄”的陰影之中。更為甚者,基督教還禁止人們逃離這一罪惡的生活——因為自殺也是犯罪。故而尼采說,“基督教給生活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無限危險狀態(tài)”[1]107。在“罪”與“罰”的觀念統(tǒng)治下,人的權力意志遭到了極大的壓抑,就只能反過來折磨自己,由此導致了“良心譴責”的泛濫。尼采說,“在基督教里,曲解罪惡、自我批評、良心解剖變成了消遣,變成了對抗無聊的方法”[4]93,基督徒成日里都在搜尋自己哪怕微不足道的過失,并祈求神的寬恕。于是,良心譴責取代了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題,“告解”也成為最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
其次,基督教所宣揚的“同情”的德性,必然會削弱人類相互征服的欲望,這在尼采看來是一種墮落?!皦櫬洹痹谀岵蛇@里,被定義為事物喪失其本能,選擇和偏愛對其不利的事物。既然尼采將權力意志視為人的本性,那么同情無疑就是與人的本性相對立的。他在《反基督》一書中明確地說:“凡是源于虛弱的東西都是惡……虛弱的人和失敗的人應該滅亡”[4]68。權利意志之間的沖突競爭,是促使人類發(fā)展進步的動力。同情則傾向于消磨競爭意識,保存那些應該被淘汰、毀滅的事物,進而導致人類的退化。此外,同情的背后隱藏著悲觀主義情緒,即“從心底懷疑其他人的所有歡樂,懷疑其他人渴望和能夠得到的任何事物的歡樂”[4]68。這種對塵世一切快樂與幸福的懷疑,必然使人們的注意力轉向虛無,追求“彼岸天國”??傊?,基督教道德追求虛無的價值,將人的自我價值貶低到了極致,使生命充滿了悲觀、失望和懷疑。
三、對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
(一)虛無的價值體系
尼采認為,理性主義哲學看似與基督教相對立,實則有著本質的一致性。一方面,前者直接從后者繼承了道德訓誡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它們都有著對絕對的、永恒的道德價值的迷信和追求。這決定了各種理性主義哲學,最終都會要求一種扼殺權利意志的奴隸道德。尼采將蘇格拉底視為理性主義哲學的始祖,后者代表著奴隸道德對古希臘主人道德的反叛。
蘇格拉底將道德問題與認識問題相聯系,認為道德可以通過理性思考被認識。這一觀念隱含著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道德價值的分離與對立。柏拉圖則進一步將“善的理念”規(guī)定為宇宙的本體,造成了“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離?;浇汤^承了這一思想,將“善的理念”等同于上帝,而將塵世視為罪惡的世界,與彼岸天國相對立。理性主義哲學家們皆承襲這一觀念,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將道德視為某種客觀、不變的事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認同價值王國與世俗世界的分離與對立。在尼采看來,哲學家們都缺乏必要歷史意識,當他們以永恒的視角去規(guī)定道德的概念時,就造成了主體與道德價值的分離。因此,理性主義哲學在本質上都以不同形式將道德規(guī)定為某種彼岸價值。與宗教不同的是,理性主義者的“天國”,比上帝的天國貌似更有說服力。
這種說服力來自“幻想原因的謬誤”。尼采解釋說,人有一種消除陌生感的沖動,即“把某些陌生的東西歸溯到某些不陌生的東西上,使人輕松,滿足此外還有一種權力感”[7]376。也就是說,通過某種合理的虛構,為不可知的事物提供解釋。柏拉圖正是以這種邏輯虛構,構建了他的理念世界。理性主義哲學家們,也同樣沿用了這種邏輯虛構,他們從沒有放棄關于“真正的世界”的設定;現實中人們,必須遵照那個理想的“道德王國”的法則而生活。因此,尼采認為:“自蘇格拉底以后的希臘哲學家,一概是頹廢的象征?!盵8]82-83理性主義哲學的價值體系,仍然是一種虛無的價值體系。
(二)以理性之名的道德反叛
在尼采眼中,蘇格拉底同樣代表著奴隸道德對主人道德的反叛。古希臘的傳統(tǒng)精神頌揚美和力、光榮與高貴。而在蘇格拉底的努力下,“希臘人的鑒賞力驟然轉向偏愛辯證法……一種高貴的鑒賞力被戰(zhàn)勝了;隨著辯證法,小民崛起?!盵8]46-47尼采將辯證法的盛行視為道德反叛的表現,積怨已久的賤民憑著辯證法,批判傳統(tǒng)和習俗道德,指責希臘人的頹廢墮落。然而值得思考的是,這一場反叛究竟是理性發(fā)現了真理,還是只是某種復仇的欲望利用了理性這一工具?對尼采來說,答案顯然是后者,因為辯證法并非如其所似的那么合乎真理。
首先,“邏輯是怎樣在頭腦中產生的呢?肯定是從非邏輯中產生的?!盵9]196-197關于邏輯的起源,尼采的解釋是,“把相似當作相同對待這一占絕對優(yōu)勢的傾向是非邏輯的,因為本來不存在相同的東西,可是這傾向卻奠定了邏輯的基礎。”[9]197其次,邏輯具有一種混淆始末的特點,即將最終的概念——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作為本源性的概念?!案呒壍臇|西不允許從低級的東西里長出”[8]57,道德行為只能來自于更高的“善”,上帝的概念也是這樣被推導出來的。故而“辯證法和理性信仰仍然以道德偏見為基礎”[7]206,人在利用理性思考之前,就已經先行確定了某種道德價值作為前提。因此,理性并不像理性主義哲學家所認為的那般高貴,“辯證法僅僅是那些不具備任何其他武器之人手中的自衛(wèi)手段”[8]49,是奴隸反抗主人、發(fā)泄仇怨的工具。道德對于強者來說,原本就只是一種“應當”和“不應當”的表達而已,無需任何合理性證明。
理性主義哲學家的根本謬誤,在于沒有認清理性的作用。叔本華說:“從根本上看來,不管是理性的認識也好,或只是直觀的認識也好,本來都是從意志自身產生的。作為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一種‘器械”[10]220。理性是為滿足人類非理性的欲望和本能沖動服務的,它不能取代人的生命意志?!叭祟愲m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慮才能完成,但也有好些事情,不應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10]100。也就是說,理性并不能滿足人的所有欲求。如果說,作為權利意志的工具的理性本身,反過來阻礙權利意志求強大的沖動,使人成為理性和知識的奴隸,這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一種頹廢和墮落的表現。相反,人應該成為價值的主體,我們“不應用演繹法和辯證法的錯誤編排來歪曲人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的事物和思想”[7]147。
四、非道德主義的道德
(一)“善惡彼岸”與道德相對主義
通過上述批判,尼采得出了如下結論:西方傳統(tǒng)道德價值是人為的,出自非道德的欲望和本能;基督教與理性主義哲學的道德價值是虛無的,它們人為地設置了道德價值與道德主體的分離;由于追求虛無的善,它們與人的自然本性是相沖突的,因而是一種頹廢的道德觀。尼采的任務就是要顛覆這些虛無主義的道德,他說“我的使命是把似乎解放了的和變成非自然的道德價值重新變成‘自然價值”[7]263。這首先要求摒除傳統(tǒng)道德中以善惡為標準的價值立場,站在善惡的彼岸。
“善惡的彼岸”,即非道德主義的立場。尼采認為,價值是基于人的欲望而產生的,無論是主人道德還是奴隸道德,都只是試圖將個人欲望與意志社會化。所以,“‘道德和‘非道德對立概念的產生乃是心理錯誤的結果”[7]348。任何宗教的和理性主義哲學的道德,其對非道德的批判,“憑的根本不是什么權利:而是憑自我保存的本能”[7]226。因此,根本不存在任何客觀的道德價值,善與惡的對立是一種人為的價值偏見。一種自然的道德應當拋棄這種偏見,順乎人的自然本性,從而克服掉傳統(tǒng)道德中的頹廢?!懊恳环N健康的道德,都受生命的一種本能支配”[8]71,故而人應當成為價值的主人,從自我的生命意志出發(fā)來確立價值和價值判斷標準,使自我真正成為價值的立法者。
需要注意的是,尼采所說“人”乃是單純的個人,而非人類的某種抽象本性或作為整體的人類的概念。這是一種個人本位的道德觀,卻不同于傳統(tǒng)的個人主義。盡管尼采將求強大的生命意志視為人的普遍本性,但他卻否認存在任何人類作為整體需要去遵循和實現的目的。他說:“人類,它不是整體。因為,它是個沒完沒了的、升降不定的一群生命過程”[7]407。并非任何個人都能成為“完全的自己”,只有強者、上等人才能成為價值的主人。這種個體本位的道德觀必然導致道德的相對主義,而這正是尼采所需要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消除任何形式的、與價值主體相分離的抽象道德。基于這種極端個體本位的考慮,尼采并沒有為作為整體的人類設計任何目標,只為個人的發(fā)展設計了一個理想人格,即“超人”。
(二)“超人”的理想人格
尼采認為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一根繩索”[11]10。人與超人的關系,就如動物與人的關系一樣。超人是人的下一個進化目標,“隨著人每次向偉大和崇高的躍升,他也就進入了深邃和恐怖”[7]234?!吧顪Y上的繩索”意味著,人若不努力向超人邁進,是極其危險的。首先,人不可能再退化為動物,停滯不前只會讓人跌入深淵。其次,并非所有的人都會成為超人,正如并非所有的猿猴都會進化為人,大多數人終究會跌入深淵。再次,人類的進化已到達了一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向超人邁進的趨勢已經刻不容緩。因此尼采說:“要有意識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力——因為它能夠創(chuàng)造超人”[7]135。但是“超人”究竟是什么?對此,尼采解釋得并不清楚,這或許是因為在他看來人類的發(fā)展充滿了諸多可能性。但他明確地談到了超人所應具備一些品質。
第一,超人乃是站在善惡彼岸的人。超人果斷地放棄了善與惡的成見,行動以權力意志的滿足和發(fā)展為標準,甚至不惜以“惡”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盀檫_到超人的至善,至惡是必要的。”[11]346所以,在道德家和善人的眼中,超人是不道德和恐怖的,他們仍會把超人稱為魔鬼。尼采譏笑他們說:“你們的靈魂對于偉大的東西是如此陌生,因此你們對于超人的善,會覺得可怕”[11]165。人類之于牲畜同樣是惡的,但卻不會在意牲畜的唾罵,故而超人也不會在意人的唾罵,他有著廣闊的胸襟,可以包容世人對他的詆毀。正如查拉圖斯特向人們描述的:“他就是大海,你們的極大的輕蔑會沉沒在這種大海里。”[11]8
第二,超人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和創(chuàng)造性。既然上帝已死,人就必須代替上帝成為創(chuàng)造者?!八^的創(chuàng)造者,乃是創(chuàng)造人類的目標,給大地賦予它的意義和它的未來的人”[11]229。超人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生物,他根據自己的意愿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這個由超人取代上帝的過程,正是人類進一步進化的過程。同時,超人的創(chuàng)造又以破壞為前提,“必須做創(chuàng)造者的人,總得要破壞”[11]62。破壞舊的價值,破壞一切阻礙權力意志發(fā)展的事物。在這個破壞的過程中,超人必須依靠惡的力量,因為“人的一切至惡,乃是人的無上的力量,對于最高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最堅硬的石頭”[11]260。
第三,超人是根植于大地的?!吧系鬯懒恕保馕吨鴫m世價值應當取代天國價值。超人的價值創(chuàng)造是一種根植于此岸世界、現實世界的創(chuàng)造。對超人的這一特征的描述,集中在尼采關于靈肉關系的論述中。傳統(tǒng)上,肉體象征著欲望、靈魂,象征著德性,基督教與理性主義哲學往往貶低前者而抬高后者。但尼采認為,靈魂不過是肉體的一部分,“健康的肉體,完美的、正方的肉體,說話更誠實、更純粹:它談說大地的意義”[11]30。追求肉體欲望的滿足,遠比追求靈魂的純潔更為真實,它出自人的本能沖動。故而尼采呼吁:“忠實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奢談超脫塵世的希望的人”[11]7。他對蔑視肉體的人們說:“你們不是通往超人的橋”[11]33。因此,只有正視肉體欲望的人才有資格向超人邁進。人只能在大地上成為超人,超人只能在大地上獲得自由。
參考文獻:
[1]尼采.朝霞[M].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尼采.論道德的譜系[M].周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3]尼采.善惡之彼岸:未來的一個哲學序曲[M].程志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4]尼采.反基督[M].陳君華,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尼采.人性,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靈的書[M].楊恒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尼采.瞧,這個人:尼采自傳[M].黃敬甫,李柳明,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7]尼采.權力意志[M].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5.
[8]尼采.偶像的黃昏[M].衛(wèi)茂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尼采.快樂的科學[M].黃明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0]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楊一之,校.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2.
[11]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