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厲軍
本文所講述的是一起普通的一般特種設備事故行政處罰案件,歷時將近兩年,在辦理的過程中,經歷了行政復議、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一審和二審,過程比較復雜,也經受住了法院對辦案質量的考驗,最終一審和二審均獲得勝訴。本文旨在介紹案件的爭議焦點、承辦和應訴中所開展的工作和有效做法,就本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檢討,并談一些感想和啟示,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確保行政處罰的合法有效,減少復議和訴訟風險。
2010年4月,A局轄區(qū)內B公司發(fā)生了一起特種設備事故。B公司一臺輪胎起重機在吊運貨物的過程中,根部吊臂架突然失穩(wěn)折彎,起重臂端部墜地,造成一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約40余萬元。
事故調查組在開展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委托C特種設備監(jiān)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特檢院”)對事故原因等情況進行技術鑒定。此后,事故調查組認定該起事故系因起重機作業(yè)人員違章超載所引起的一般特種設備事故。2010年6月,A局將該案的調查處理情況向區(qū)政府報批。區(qū)政府作出批復,同意事故調查組對該起事故的原因分析和對責任單位及相關責任者的處理意見。
2010年7月,B公司不服區(qū)政府對A局事故調查報告作出的批復,以區(qū)政府為行政復議對象,向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A局按照區(qū)政府的要求作出了答復,并參加了市人民政府開庭審理。2010年9月,B公司因證據不足申請撤訴。2010年10月,B公司以涉案起重機的賣方D公司為被告,向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買賣合同糾紛的民事訴訟。2010年12月,B公司因證據不足再次申請撤訴。
經報批延長辦案期限,2011年2月,本案調查終結。由于B公司在事故發(fā)生后立即對傷員采取了及時有效的救助措施,避免了傷者死亡和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經案審會審理,2011年3月,A局決定依據《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八十八條之規(guī)定,對B公司處以人民幣10萬元的罰款。
2011年5月,B公司不服A局的行政處罰,以A局為被告向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2011年8月,區(qū)法院一審判決維持A局的行政處罰。B公司不服,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11年11月,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11年12月,市中級人民法院向A局發(fā)出司法建議書,指出本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工作建議。2012年2月,A局對司法建議書作出書面答復。目前,此案經區(qū)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zhí)行。
法院在一審和二審中,圍繞職權依據、執(zhí)法程序、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對行政處罰的合法性進行了全面審查。本案在職權依據、執(zhí)法程序、法律適用方面,B公司沒有異議,但在事實認定上有異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B公司訴稱,特檢院沒有對設備質量本身是否合格進行鑒定,片面地將事故的原因認定為超載,因此鑒定結論是錯誤的,據此作出的處罰顯然也是錯誤的。A局辯稱,經過事故調查組的周密調查和特檢院的技術鑒定,造成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超載,間接原因是B公司忽視對設備的安全管理,未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員違章超載作業(yè),與起重機質量本身沒有直接聯(lián)系。換句話說,即使是質量合格的起重機也不能超載,否則也會發(fā)生事故。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事故調查報告,已經區(qū)人民政府批復,獲得區(qū)人民政府的認可,因此,處罰是正確的,有依據的。
B公司訴稱,設備的定期檢驗報告中吊臂最長安裝長度為10米,而特檢院的鑒定報告以及實際測量的長度為10.7米,僅吊臂超長就可以判為不合格起重機,而鑒定機構卻對此視而不見。A局辯稱,定期檢驗報告中的10米僅為設備參數,并且檢規(guī)所規(guī)定的檢驗項目中,長度并不是檢驗項目之一。再者,無論10米還是10.7米,均不影響超載的事實,也不影響A局對B公司給予行政處罰。
B公司訴稱,A局委托特檢院進行鑒定的項目不全面,委托是違法的。根據《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機電類特種設備……重點是確定材料性能、結構強度、失效模式、核查安全系數、附件功效以及事故發(fā)生時的運行狀況等。A局沒有委托上述項目,鑒定報告的結論顯然是不正確的。A局辯稱,B公司片面理解技術鑒定的內容和作用,《導則》第二十七條明確規(guī)定,通過現場調查還不能確定事故性質,需要進一步進行技術分析來判斷事故發(fā)生條件及原因的,可以進行技術鑒定。也就是說,技術鑒定的目的是對事故性質和發(fā)生原因進行鑒定。本案的鑒定報告,已經足以認定事故性質和發(fā)生原因,因此,不存在委托違法的問題,也無需全項目委托。
B公司訴稱,事故發(fā)生時設備產權并未過戶,B公司僅是設備的使用者,因此應當對設備的產權人D公司進行處罰,不應對B公司進行處罰。A局辯稱,事故發(fā)生時設備產權已經過戶,且《條例》第二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特種設備的使用單位應當保證設備的安全使用,第八十八條也明確規(guī)定處罰的對象是對事故的發(fā)生負有責任的單位。事故調查報告已經認定了事故的責任單位為B公司,因此B公司對事故發(fā)生負有責任,應當承擔責任,是否過戶,并不影響A局對B公司進行處罰。
上述四個爭議焦點中,除了第一個爭議焦點二審法院有所保留外,其余三個爭議焦點,A局的質辯觀點均獲得了法院的支持和認可。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作出終審判決之后,向A局發(fā)出司法建議書,認為A局在作出行政處罰前,對于B公司提出的設備質量是否合格的問題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事故原因認定結論的準確性不能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A局書面復函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此問題進行說明,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更好地運用排除合理懷疑這一原則,切實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本案中,事故本身并不復雜,復雜的是后續(xù)的復議和訴訟。而復議和訴訟要想獲得勝訴,必然要求案件的辦理是經得住檢驗的。筆者認為,本案在辦理和應訴中,以下幾點是值得肯定的:
在行政處罰中,做到主體適格、事實清楚、程序合法、用法準確,把案件辦成高質量的案件,這是減少行政復議和訴訟風險的基本前提。本案在辦理過程中,A局作為轄區(qū)內的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管部門,有權對轄區(qū)內的特種設備生產、使用單位實施安全監(jiān)察;A局根據《條例》、《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的有關要求,對事故開展調查和處理,并按照有關規(guī)定進行立案查處;在事實認定上,A局收集和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證據材料,包括現場筆錄、調查筆錄、現場照片、鑒定報告等,足以對本起事故的性質、原因、責任等作出認定,足以支撐本案的處罰決定;法律法規(guī)的適用和處罰的幅度也完全符合規(guī)定。因此,本案在一審和二審環(huán)節(jié)都獲得了法院的認可和支持。
B公司起訴A局后,A局領導高度重視,局長親自過問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并組織分管副局長、各有關科室和人員商討應訴事宜,立即成立由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特種科、執(zhí)法科、法制科、檢驗機構人員等組成的應訴小組,收集有關資料,準備答辯材料并起草《行政訴訟答辯狀》。在一審和二審期間,應訴小組針對B公司在起訴狀和上訴狀中提到的有關問題,研究相應的應訴策略和方案,認真推敲和研究每一句表述、每一個關鍵詞用的是否準確,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會被B公司加以利用和反駁。此外,A局還積極與市局政策法規(guī)處進行溝通和聯(lián)系,就有關法律問題請教領導和老師,市局法規(guī)處給予了細致耐心的幫助和指導。正是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準備之下,A局在應訴過程中才顯得勝券在握,成竹在胸。
各科室和檢驗機構的密切配合,對于本案的勝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一審和二審期間,A局局長親自組織相關科室和檢驗機構的有關人員,先后共開展了十余次的專題研討,尤其是特檢院事故調查處理中心的領導,對這次訴訟也高度關注。在一審和二審期間,每一次的研討,事故調查處理中心都準時參加,對有關的專業(yè)性、技術性的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并就B公司的訴訟請求發(fā)表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為A局在庭審中回答法官的發(fā)問,為法庭質證和辯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在審理期間,還分別就本案涉及到的專業(yè)技術問題到事故調查處理中心進行調查,或者要求事故處理中心到法院就相關專業(yè)技術問題作出解釋和說明。事故調查處理中心細致詳盡的工作,有利于法官把握自由心證和裁判的尺度。可以說,特檢院的積極參與和技術支撐,不僅是認定事故原因和確定事故責任的直接依據,而且為A局最終贏得法院的支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案一審和二審開庭期間,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的情緒都十分激動,言語也十分的不友善,不僅拒絕在庭審筆錄上簽字,甚至還對A局出庭應訴人員進行人身攻擊和威脅。B公司的委托代理人也一直糾纏在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和細節(jié)問題上,比如A局沒有對設備質量作出鑒定,如果是一臺合格的設備就不會發(fā)生事故;比如臂長10米和10.7米,說明檢驗報告和鑒定報告是偽造的,與事實不符等,但卻始終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A局在庭審中,沉著冷靜,有禮有節(jié),既不被B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言辭所激怒,也不與B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在技術性和細節(jié)性的問題上過度糾纏,按照研討時確定的訴訟方案進行舉證、質證、辯論和陳述,每一個觀點都有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為了更形象地向法官解釋和說明專業(yè)性和技術性的問題,A局還類比和列舉了通俗易懂的實例來說明問題。A局在庭審上的冷靜、精彩表現,為A局贏得了寶貴的支持。
雖然A局在一審和二審中均獲勝訴,但不可否認,本案并非完美無瑕,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證據的制作和收集存在一定的瑕疵,市中級人民法院也通過司法建議書的形式向A局指出了問題。
根據《導則》二十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現場調查的內容除了了解現場情況、聽取人員介紹、檢查現場保護情況、記錄現場有關情況之外,還要繪制現場簡圖,制作現場勘察筆錄。A局在組織事故調查組開展調查的過程中,由于委托了特檢院進行技術鑒定,并且對特檢院的現場簡圖和勘察筆錄予以認可,因此現場簡圖和勘察筆錄僅保存于特檢院的原始卷宗中,而沒有保存于特種設備事故行政處罰案卷中,導致了庭審中A局無法提供證據證明,在事發(fā)后曾對現場開展調查工作以及勘察的相關事實。
此外,由于事發(fā)現場事故調查人員人數有限,工作量大,為了在第一時間內做好現場調查工作,事故調查組的調查人員在開展調查過程中未嚴格執(zhí)行《行政處罰法》和有關執(zhí)法程序的規(guī)定,出現了兩名相同的執(zhí)法人員在相同的時間段內分別對多名當事人進行詢問的問題。有關調查筆錄沒有得到法院的認可,被法院排除。
針對上述問題,A局書面進行了復函,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更加重視有關證據的制作和收集工作,確保類似問題不再發(fā)生。
從行政處罰到行政訴訟的勝訴,本案以下三個方面的感想和啟示特別深刻:
本案在行政處罰過程中,總體上做到了調查人員依法開展調查,執(zhí)法人員依法進行行政處罰,確保了處罰決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用法準確,這為行政訴訟的最終勝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哪一方面出現問題,A局作出的行政處罰都可能無法獲得法院的認可,都可能面臨敗訴的局面。這也再一次提醒我們,在日常辦案中要確保和提高辦案質量,力爭把每個案件都辦成鐵案。
面對B公司提起的行政訴訟,A局領導牽頭成立的應訴小組在應訴過程中所體現出的高效的團隊合作精神,成為A局冷靜沉著應訴并最終勝訴的關鍵。特種科、執(zhí)法科、法制科、檢驗機構人員前后十余次的專題研討,以及特檢院事故調查處理中心的積極參與,使得A局領導雖然坐在法院的被告席上,但卻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一個充滿智慧、堅強有力的團隊與A局領導在并肩戰(zhàn)斗。
本起訴訟也暴露出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質監(jiān)部門處理特種設備事故的時間并不長,經驗也不十分豐富,在有關的程序和文書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尤其體現在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和執(zhí)法人員制作、收集的證據不完全符合法律規(guī)定,例如現場調查筆錄不規(guī)范;不能準確反映事故要點;現場勘察記錄沒有規(guī)范的格式;應該搜集的資料沒有規(guī)范的提示文本;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辯理由未予足夠重視,缺少這方面的記錄文本等。目前,A局已經申報了相關的研究課題,并已經通過審核,可望在本起案件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開展程序化研究,形成較高質量的具有指導性的研究成果,以進一步規(guī)范特種設備事故的調查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