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岳散人
自古以來,作者名氣就是影響書畫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陡淮荷骄訄D》是“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代表作,因此被稱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這幅作品在元代以后成為歷史巨作,影響明清六百多年的繪畫主流。順治年間收藏家吳洪裕得到此卷,愛不釋手,臨終下令火殉。雖經(jīng)搶救卻燒成兩段,前段現(xiàn)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后段則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揚州西方庵新立的一塊石碑,在當(dāng)?shù)匾鹆藰O大的轟動。在這塊碑上,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公布了自己字畫的收費標(biāo)準(zhǔn):“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xiàn)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p>
這是一個徹底的市場主義者的宣言。在有著數(shù)千年儒學(xué)傳統(tǒng)的封建國度,這不啻一聲平地驚雷。鄭板橋?qū)㈤L期籠罩在藝術(shù)市場上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
早在唐朝,作者名氣就是影響書畫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書法家王羲之,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其“書圣”地位在唐初就確定了下來。正是王羲之的知名度,決定了其作品的價格。
唐朝收藏鑒賞家張懷瓘,寫了一篇有關(guān)書法估價的著作,名叫《書估》。據(jù)《書估》載:“大王草書字直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書?!睆垜循徳凇稌馈分羞€提到,尚書鐘紹京愛好收藏,曾“不惜大費,破產(chǎn)求書”,花了數(shù)百萬貫錢,僅購得5幅王羲之的行書,而買不到其正楷一字。由此不難想象王羲之的書法在唐代價格之高。
王羲之書價雖高,在唐代卻并非首屈一指。張懷瓘在《書估》中估價古代書法,以王羲之為標(biāo)準(zhǔn),分為上、中、下“三估”:篆書、籀文為上估,鐘繇和張芝的法書為中估,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作品則為下估??梢姡婔?、張芝等人作品的市場價位在王羲之之上。
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不同,這幅作于南宋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雖然是無名畫家的作品,但因作品題材特殊,賦色妍麗,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仍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不只是書法,唐朝的名家畫作也是價格不菲。初唐畫家閻立本受群僧禮聘作《醉道圖》,聘金達數(shù)十萬錢之高;唐文宗時,何陽從事李涿曾以“州縣圖三,及絹三十疋”從保壽寺寺僧處購得張萱所繪《石橋圖》;晚唐畫家周昉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像,獲酬金“錦彩數(shù)百段”;白居易晚年時,請著名畫工杜宗敬“繪西方世界一部,費錢三萬”。
此后,歷朝歷代無不追求名家作品。據(jù)明文震亨《長物志·書畫價》載:“書價以正書為標(biāo)準(zhǔn),如右軍草書一百字,乃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正書;至于《樂毅》《黃庭》《書贊》《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記以字?jǐn)?shù)?!睋?jù)《聽風(fēng)樓書畫記》載:明人書畫一般幾十兩,但董其昌、文徵明、仇英、周之冕達100兩。清人書畫以“四王”潤格為最,王時敏、王鑒幾十兩,王石谷、王原祁100兩。
今天,藝術(shù)市場上屢創(chuàng)拍賣紀(jì)錄的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吳冠中等,無一不是近百年來的大師巨匠??梢哉f,正是由于名家作品的市場價值較為穩(wěn)定,人們才把它們當(dāng)做保值增值的投資之一。早在唐朝,就有人將收得的虞永興《與圓機書》剪開按字?jǐn)?shù)出售:“‘卿’一字得麻一斗,‘鶴口’兩字得銅硯一枚,‘房村’兩字得芋千頭。”你瞧,古人比今人懂市場多了!
張懷瓘著《書估》是在天寶十三年(754年)。93年之后,張彥遠在撰寫《歷代名畫記》卷二《論名價品第》時,接著張懷瓘的話題繼續(xù)探討了歷代名畫的估價問題。與張懷瓘相比,張彥遠更重“時間”。這是因為書法于東晉王羲之便達高峰,后人高山仰止;畫則諸代發(fā)展,無一家可做萬世模范,書畫估價自然就有所不同了。
張彥遠認(rèn)為,“書畫道殊,不可渾詰”。書法作品可以以字為單位拆分為若干個單元來出售,而繪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能以“幅”數(shù)來計算。所以古人購畫,“不限于大小幅”。今人作畫恨不得占滿全廳,購畫也似乎越大越顯氣派,真是可笑至極。
排除“量”的因素后,張彥遠按照時間順序,將漢魏以降至初唐“俗之所知”的歷代名家繪畫,分為“上古”、“中古”、“下古”和“近代”四個階段。即漢魏三國為上古,晉宋為中古,齊、梁、北齊、后魏、陳、后周為下古,隋及唐初只能算為近代之價。其中,上古畫價高于中古,中古高于下古,下古又高于近代。
張彥遠說,上古之跡已不可具見,倘若還有留存下來的,則為“有國有家之重寶”,是無法論價的;中古畫家中,如顧愷之、陸探微,藝術(shù)成就為“世之所重,人間切要”,其價可齊上古;下古中的張僧繇、楊子華,畫價可齊中古;隋朝畫家董伯仁、展子虔、楊契丹、鄭法士等,畫價可齊下古;而唐代本朝畫家尉遲乙僧、吳道子、閻立本,年代雖近,但由于名氣大,畫價可齊中古。
中國繪畫的畫法,是集幾千年來的技法技巧,具有深厚的筆墨文化內(nèi)涵的程式規(guī)范。不具備相當(dāng)?shù)奈幕摒B(yǎng),不掌握扎實的筆墨技法,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作品?!妒萝鴪D》(上圖)是唐伯虎為友人陳事茗所作,畫家別出心裁地將“事茗”二字融入畫中的五言詩中:“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料得南窗下,清風(fēng)滿鬃絲。”髡殘的《蒼翠凌天圖》(下圖),用筆放縱灑脫,令人嘆為觀止。
這就是說,時間越古的作品越值錢,越有收藏價值。到了明朝,當(dāng)時的晉唐名跡價格一直很高,如王羲之《瞻近帖》,大小不過一尺見方,售價就達2000兩銀子。與之相比,明代書家的書法作品的價位就太低了。較高的如祝允明、王寵等人的單件作品也不過20兩銀子。就連當(dāng)時名動宇內(nèi)的董其昌,其書法價格也不高。他曾經(jīng)想以“書素綾百幅、黃金箑二百”換取《淳化閣帖》(時價大約1000兩銀子),居然被拒絕了。明人唐志契《繪事微言》記載,五代山水畫家荊浩一幅畫賣得200兩銀。那當(dāng)時畫家的畫作市場行情如何呢?唐伯虎、董其昌等大家的書畫作品也只有二三十兩。
到了清朝,書畫行情亦是如此。王維的名作《江山雪霽卷》售價為一千三百金;倪云林的一幅山水,估一百二十金;無名氏古人作《漢宮春曉圖》索價只二十金,《海螺圖》更低,“割愛售去,得銀十兩”。相比之下,當(dāng)朝畫家的畫價就十分可憐了。鄭板橋乃一代名士,也僅自定畫價為“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鄭板橋尚且如此,專門畫驢的楊良也就只配“一驢換牛肉一斛”了。
今天,明代時就是天價的王羲之、懷素和米芾的書法,依然還是保持“天價”。2002年,米芾的《研山銘》以2999萬元拍賣成功。2010年,王羲之的《平安帖》最終以3.08億元拍出。2010年,黃庭堅的書法長卷《砥柱銘》以4.368億元成交,創(chuàng)下了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的世界紀(jì)錄。這說明,時間遠近自古以來就是影響畫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實際上,藝術(shù)作品越古越貴,也就是說同一作品的價格應(yīng)呈上升趨勢。今天,我們由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一卷宋高宗臨本《真草〈千字文〉》的卷后題跋中可以看出,這幀卷子在明萬歷七年(1579年)為大收藏家項元汴購得,價錢是“五百金”。53年后,即崇禎五年(1632年),韓逢禧買得此卷時,已值“一千金”,漲了100%。又過5年,即崇禎十年(1637年),李永昌再從韓家購得,價格雖然仍維持在一千金,但要外搭宣德爐兩座。
張懷瓘在作《書估》時,為“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為標(biāo)準(zhǔn)”。但張懷瑾又明確指出,王羲之草、行、真書價值截然不等,目的即為糾正世人“但以王書為最,真、草一概,略無差殊”的膚淺之見。
這就是說,一幅作品的價位,除了看作者名氣、時間遠近,還得看作品質(zhì)量。王羲之書法價位比較昂貴,其名作價格更為不菲。張懷瓘在《書估》中說:“至如《樂毅》《黃庭》《太師箴》《畫贊》《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jǐn)?shù)。或千或萬,唯鑒別之精粗也。”
作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價格之高更是幾于“天價”。據(jù)唐何延之所撰《蘭亭記》記述,太宗在房玄齡的建議下派蕭翼設(shè)計巧賺《蘭亭序》后,房玄齡因舉薦有功,得賞錦彩千段,蕭翼也擢拜為員外郎加入五品,并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并實以珠。內(nèi)廄良馬兩疋,兼寶裝鞍轡。莊宅各一區(qū)”。唐太宗對辯才和尚也未治罪,反而賜其“錦三千段,谷三千石”。李冗在《獨異志》中說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后,“爵賞之外,別費億萬”。這些爵賞、花費雖不是《蘭亭序》的直接交易價格,卻是其價格的間接體現(xiàn)。
在《書估》中,張懷瓘更是以王羲之和其兒子王獻之的價格為例,說明了作品質(zhì)量的重要性。王羲之和其兒子王獻之,兩人的作品風(fēng)格各有特色,“子為神駿,父得靈和”,王獻之的作品還有“驚奇”的審美效果。但為什么王獻之作品的市場價位比父親王羲之略低一些呢?按照張懷瓘的說法,是因為王獻之的作品“時有敗累,不顧疵瑕”,還有用筆上的缺點。兩人雖都列為一等,但高低之別是明顯的,“故減于右軍行書之價”。
同張懷瓘評判書價的標(biāo)準(zhǔn)一樣,張彥遠也尤其強調(diào)書畫質(zhì)量在定價中的重要性。如“張顛以善草得名,楷隸未必為人所寶”,然而張彥遠說他曾見過張顛所作小楷,水準(zhǔn)相當(dāng)于樂毅、虞世南、褚遂良之輩;“韋鴟以畫馬得名,人物未必為人所貴”,張彥遠評價其所見韋酶畫人物,可以與顧愷之、陸探微相比擬。對此,張彥遠總結(jié)道:“中品藝人有合作之時,可齊上品藝人;上品藝人當(dāng)未遇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雖有合作,不得廁于上品。”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在犯唐朝人只重名頭而忽略作品質(zhì)量的錯誤。
書畫作品中,凡是藝術(shù)水準(zhǔn)較高的傳世作品,無論是社會變遷或歷史演變,其藝術(shù)屬性始終是第一位的,是永恒不變的。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圖〉》的畫風(fēng)近似王蒙深秀細(xì)密之特點,布局繁復(fù)緊湊。此作成于畫家53歲之時,為其仿王蒙系列中極精之品。
總體來說,在古代藝術(shù)市場,年代遠近、作者名氣及作品質(zhì)量基本決定了一幅書畫的價格。但在交易的過程中,作品的價格還受到交易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
李綽《尚書故實》所記《清夜游西園圖》的三次交易,間隔時間并不太長,按理作品價值不會發(fā)生太大變化,但交易額卻為絹數(shù)匹、三百匹,錢三百不等。差別如此之大,也正源于交易者對該作的好尚不同。正如張彥遠所說:“好之,則貴于金玉;不好,則賤于瓦礫。要之在人,豈可言價?”
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愛在所藏書畫上記下價錢、加蓋印章。在其藏品中,仇英的《漢宮春曉圖》價值兩百金,而文徵明的《袁安臥雪圖》僅16兩,唐寅的《畫嵩山十景冊》僅24兩。但到了后來,仇英在“明四家”中排在沈周、文徵明、唐寅之后列最末,且是四人中唯一沒有在《明史》有傳的。人們有理由懷疑,仇英畫作是項元汴一手炒作起來的。
最后讓我們回到鄭板橋身上。話說鄭板橋筆榜發(fā)布后,前來求字畫者門庭若市。當(dāng)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召見進京,揚州的富商爭著要逢迎拍馬。有位富商想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副對聯(lián)。由于對聯(lián)尺寸太大,鄭板橋索價一千兩,富商討價還價為五百兩。哪知鄭板橋?qū)懥恕褒埢⑸街姓嬖紫唷钡纳下?lián)后就不肯寫下聯(lián)了,并說道:“原索一千金,君應(yīng)五百金,所以只書上聯(lián)一頁?!鄙倘酥缓萌鐢?shù)奉上,他才寫了“麒麟閣上活神仙”的下聯(lián)。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賣畫的能力也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