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莉 謝友寧(河海大學圖書館)
摩根士丹利2009年12月發(fā)布的移動互聯網報告中認為:移動互聯網是50年來的第5個周期,移動互聯網市場未來的增長勢頭要超過桌面互聯網市場,其增長速度將快于大多數人想象的程度,未來5年里手機上網用戶將超過PC上網用戶。CNNIC發(fā)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表明,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88億,較2011年底增加了約3270萬人,網民中用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用戶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手機已成為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用戶量相當龐大,增長速度超乎想象,而如此大的用戶量和增長速度將會給各行各業(yè)帶來極大的影響。就圖書館行業(yè)而言,移動圖書館的產生和發(fā)展就是移動互聯網的變革給圖書館行業(yè)帶來的影響之一。
移動圖書館來源于Mobile Library一詞,最初是指“汽車圖書館”。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移動圖書館的含義逐漸發(fā)生變化,現在的移動圖書館通常是指通過手機、平板電腦、PDA等移動設備瀏覽、查詢、獲取圖書館資源的一種服務。國內的移動圖書館建設始于2000年,2005年后進入集中發(fā)展階段。目前許多高校圖書館,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都紛紛開展了移動服務,但更多的高校圖書館還在觀望與探討研究移動服務的過程中。筆者決定采取問卷調查方式進一步探討開展移動服務在高校圖書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讀者對移動服務的接受程度、需求等,以此作為論證依據,供各高校圖書館借鑒。
調查問卷分別涉及三個部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移動圖書館服務的使用環(huán)境、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需求。第一部分包括被調查者的身份、性別、年齡;第二部分包括被調查者使用的移動設備、使用移動設備上網時間、使用移動設備上網的主要目的、移動設備上網是否包流量等;第三部分包括被調查者對移動圖書館服務功能需求和選擇移動圖書館的因素。
筆者選取了南京某高校的師生作為調查樣本,該高校是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目前在校研究生13072名,本科生19078名,教職工3383名,在全國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筆者采取在該校圖書館網站上發(fā)布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師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時間從2012年5月4日至9月3日,歷時3個月。
本次調查共收集了1485份有效問卷。從問卷回收的數量上來看,學校的師生員工對移動圖書館服務關注度較高。針對回收的調查數據,筆者進行了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
筆者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得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信息一覽表
調查結果表明,92%的參與者為學生,8%的參與者為教師和其他人,說明學生對移動圖書館的關注度相對高一些。男生比女生稍微高一些,可能是由于選取樣本的原因,該校是一所工科為主的高校,男生相對多一些。93%的參與者為30歲以下,他們屬于Y一代,這類用戶的學習能力強,學習追求捷徑,Internet是他們查找信息的首選地,且追求個性化。筆者認為目前移動圖書館的主要用戶應該是Y一代。要更好地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以人為本,需要根據Y一代的特點不斷改進工作,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1)使用移動設備的情況。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使用普通手機,不能上網69份(5%),普通手機,可通過WAP瀏覽器上網428份(29%),智能手機878份(59%),平板電腦65份(4%),其他45份(3%)。如圖1所示,絕大多數的被調查者使用的移動設備都可以上網。
圖1 使用的移動設備
(2)使用移動設備上網時間的情況。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上網時間1小時以下599人(40%),1~2小時558人(38%),2-3小時192人(13%),3-4小時66人(4%),5小時以上70人(5%)。如圖2所示,被調查者每天使用移動設備上網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小時以下。
圖2 每天使用移動設備的上網時間
(3)使用移動設備上網的主要目的。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428人急于查找信息時使用移動設備上網(29%),879人是為了打發(fā)片段時間(59%),88人有固定閱讀圖書的時間(6%),89人選擇其他(6%)。如圖3所示,88%的被調查對象使用移動設備上網是為了打發(fā)片段時間或是急于查找信息,碎片式閱讀已成為主流。
圖3 使用移動圖書館的主要目的
(4)移動設備上網包流量的情況。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1366人(92%)的被調查對象使用移動設備上網都包流量,119人(8%)的調查對象不包流量;包流量10M以下100人(7%),11~50M 703人(47%),51~100M 368人(25%),101~300M 229人(15%),其他85人(6%)。如圖4所示,被調查者上網包的流量主要集中在11~100M范圍內。
圖4 包流量的情況
移動圖書館服務使用環(huán)境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通過移動設備上網的用戶占92%,用戶已經將移動設備作為繼計算機之后的另一大上網終端。由于移動設備屏幕較小,操作不是太方便,電量有限等問題,使用移動設備上網時間普遍較短,大部分集中在2小時之內。88%的讀者選擇移動設備上網都是為了打發(fā)片斷時間或是急于查找資料。絕大部分調查對象的移動設備都包流量(92%),流量集中在每月11~100M。
總之,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一是移動服務普遍可以接受,移動終端上網已經成為現階段主流上網方式之一。二是數據顯示2小時之內的讀者占78%,因此他們更加追求速度和時效性。三是讀者普遍包月流量不大,因此移動圖書館服務應盡量減小流量,將流量控制在每月11~100M范圍內。
(1)功能需求
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1352人(91%)希望通過移動圖書館查詢書刊目錄及借閱狀態(tài),而133人(9%)則不希望;1028人(69%)希望獲得文獻全文,而457人(31%)希望獲得文獻的題錄;989人(67%)希望通過在線瀏覽方式獲得全文,而496人(33%)通過郵件推送獲得全文。絕大部分的讀者都希望通過移動圖書館獲得借閱狀態(tài)查詢、續(xù)借、預約、掛失、到期提醒、熱門書排行等功能以及資源統(tǒng)一檢索功能。
(2)選擇移動圖書館的因素
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819人認為選擇移動圖書館需考慮流量費,1337人認為需考慮操作方便性,875人認為需考慮功能,384人認為應考慮安全性,160人認為應考慮其他因素,如圖5所示。
圖5 選擇移動圖書館的影響因素
對移動圖書館服務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讀者對移動圖書館功能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兩大功能:OPAC(包括借閱狀態(tài)查詢、續(xù)借、預約、掛失、到期提醒、熱門書排行等功能)和統(tǒng)一檢索功能。絕大部分的讀者(91%)希望獲得查詢書刊目錄及借閱狀態(tài)。三分之二以上的讀者(69%)是希望獲得全文文獻的,且三分之二的讀者(67%)希望通過在線瀏覽的方式獲取全文。
讀者選擇移動圖書館的考慮因素從高到低依次為:操作方便性、功能、流量費、安全性和其他因素。讀者在嘗試新鮮事物時總希望能夠方便的獲得,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他們很難再次嘗試。因此,在開發(fā)移動圖書館系統(tǒng)或者選擇移動圖書館產品時應首先考慮操作的方便性。
總之,讀者期望方便地從移動圖書館服務中獲得OPAC、統(tǒng)一檢索功能等基本服務的基礎上,能夠獲得更加深入、細致的服務。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使用移動設備上網已經成為主流的上網方式。從技術層面上來講,移動互聯服務已經基本成熟;從用戶接受度上來講,被調查者對移動互聯服務已經不陌生,移動互聯服務已經漸漸融入高校師生的日常生活。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移動互聯服務對我們高校圖書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關注用戶微體驗,服務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化。
讀者在選擇移動圖書館時首要考慮因素是方便性,意味著圖書館在提供服務時應更加關注用戶微體驗,讓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感到方便、貼心,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比如讀者在初次使用移動圖書館服務時需要輸入網址或者安裝客戶端,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比較麻煩,就放棄嘗試這項服務。如果提供二維碼方式,讀者能夠很方便的通過這種方式進入移動圖書館網站享受到這項服務,讀者就有可能長期的使用這項服務。
要為讀者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需要了解讀者需求,把握讀者心理。首先在不同階段對讀者需求進行各種形式的調查,及時了解哪些讀者真正對移動服務感興趣以及讀者在功能、形式等各方面的需求。如本次調查筆者發(fā)現移動圖書館的主要用戶為Y一代,我們在提供服務時應更多地考慮Y一代的興趣愛好,從而吸引更多的Y一代用戶使用移動圖書館。其次,需要注意跟蹤讀者使用情況,根據網站后臺數據挖掘出讀者的興趣、使用習慣等。根據收集到的讀者需求,不斷調整服務內容和形式,才能提供更加注重細節(jié)的服務,盡可能地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
移動圖書館服務有其自身的缺陷,屏幕普遍較小,操作有些不便。要充分發(fā)揮服務效用,移動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優(yōu)勢提供更加深入、多樣化的服務。
(1)開展個性化服務,考慮根據用戶興趣主動將圖書館的一些信息,如新資源推薦、定題服務等推送給有需要的讀者。
(2)可以考慮與圖書館現有系統(tǒng)如科技查新服務系統(tǒng)、查收查引服務系統(tǒng)、參考咨詢服務系統(tǒng)等掛接起來,通過手機短信等形式及時將有用的信息反饋給讀者。
(3)充分發(fā)揮統(tǒng)一檢索平臺功能。目前有許多高校還沒有VPN服務或者VPN服務效果不佳,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統(tǒng)一檢索平臺能夠起到VPN服務的效果,將館藏文獻傳遞給需要的讀者。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地引導讀者充分利用這一功能。
(4)增強與用戶的互動性。在傳統(tǒng)服務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與用戶互動的欄目,比如書評等。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就意味著高校圖書館除了為全校師生服務外,還有責任提供社會服務。金玲娟,張義軍認為高校圖書館應通過為行業(yè)服務擴展自身的生存空間。使用移動圖書館訪問資源時突破了IP限制,它為行業(yè)服務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移動圖書館服務為行業(yè)提供服務,比如一所具有水利特色的高校,可以通過移動圖書館服務為水利行業(yè)的學者提供相應的服務。
綜上,移動圖書館服務是一項非常有發(fā)展前景的服務,目前呈現出迅猛發(fā)展的趨勢。它將會給高校圖書館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有責任深入了解這一服務,并利用這項服務為讀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
1 Morgan Stanley Releases The Mobile Internet Report[EB/OL].http://www.morganstanley.com/about/press/articles/4659e2f54659e2f5-ea51-11de-aec2-33992aa82cc2.html,2012-11-14.
2 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2012-11-14.
3 宋恩梅,袁琳.移動的書海:國內移動圖書館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9):34~48
4 柯平,陳雅茜.面向Y一代的大學圖書館用戶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4):5~10
5 金玲娟,張義軍.通過為行業(yè)服務擴展高校圖書館的生存空間——以浙江水利科技信息資源服務系統(tǒng)實踐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2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