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選取2012年《情報科學》(1-12)期所刊載的387篇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載文及引文2個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關鍵詞:情報科學;載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獻計量學
《情報科學》是教育部主管、中國科技情報學會與吉林大學共同主辦,是集理論性、實踐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學術性刊物,是我國情報學研究領域較具影響的專業(yè)核心期刊。先后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吉林省科技類一級期刊,并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著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他所刊載的論文基本反映了我國情報學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動態(tài)。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選取《情報科學》2012年(1-12)期所刊載的387(書評除外)篇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載文及引文兩個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統(tǒng)計分析,并從中總結一些規(guī)律和特點,為促進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
1 載文統(tǒng)計分析
1.1 載文量
載文量就是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所刊載論文數(shù)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種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情報能力的主要指標[1]。一般來說,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標是期刊的載文篇數(shù)、平均每期的載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頁數(shù)及篇密度等。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總頁數(shù)1907頁,載文量為387篇,期均發(fā)文量為32.25篇,篇均頁數(shù)為4.93,篇密度為0.20。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該刊文獻數(shù)量較多,文章篇幅適中,讀者獲取信息量相對較高,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學術交流的重要學術性期刊平臺。
1.2 基金論文統(tǒng)計
基金論文的生產力是衡量一個學科科研實力的水平、科研組織能力及學科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2]?;鹫撐穆?,即某一刊物所載的基金論文在刊載論文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鹫撐穆蕯?shù)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納基金論文的能力,同時也可從側面間接反映刊物報道本專業(yè)領域最新研究動態(tài)的能力。期刊刊載的基金論文率高,說明期刊學術水平較高,這是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與學術水平的重要而客觀的指標之一[3]。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所載基金論文192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49.61%,在同類期刊中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國家基金論文77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19.90%,有效地保證了《情報科學》明顯的創(chuàng)造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1.3 關鍵詞
關鍵詞是文章檢索點的入口,同時也是論文論述的核心及重點,它為研究該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檢索此文獻的最便捷的路徑。統(tǒng)計結果表明該刊2012年全年標引關鍵詞為1468個,篇均關鍵詞3.79個。說明該刊比較注重提示論文的主題和標引深度,為用戶檢索利用和文獻的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表3列出的是使用頻次前十名的關鍵詞,從表3可以看出關鍵詞詞頻最高的是圖書館和數(shù)字圖書館,這充分表明《情報科學》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是以圖書情報學為主的刊物。
2 引文統(tǒng)計分析
引文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論文的科學依據(jù)和歷史背景,又能顯示一個學科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多個學科之間在內容上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對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4]。由此可見,引文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滲透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從引文數(shù)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專著分布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引文量統(tǒng)計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作者對本學科和相關學科文獻情報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況下,引文量越大,說明作者吸收文獻信息的能力越強。從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篇均引文量13.46條,遠高于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這說明《情報科學》作者掌握的相關資料全面,注重科學知識的繼承和發(fā)揚。
2.2 引文類型統(tǒng)計分析
引文類型把引文分為期刊、圖書、網絡、論文集、學位論文及其他(包括報紙、報告等),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情報科學》的引文主要來自期刊,占總數(shù)的68.46%,略高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學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來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為引文中的主要情報來源,是與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傳遞速度快、出版連續(xù)和檢索方便等特點分不開的,今后期刊仍將是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獲取信息的首選情報源。隨著各種文獻資源開放存取的不斷擴大及人們對網絡資源的認可,網絡信息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現(xiàn),占總數(shù)的12.00%,略高于圖書。這也是圖書情報學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強的具體體現(xiàn)。
2.3 引文語種統(tǒng)計分析
引文語種的分布是測試期刊發(fā)文作者利用國內外文獻和情報吸收能力的指標。從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全年引文外文文獻達35.73%,說明該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國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載文具有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語種較單一,獲取英文以外的外文專業(yè)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統(tǒng)計分析
對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獻的傳播利用及老化規(guī)律,從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文高峰區(qū)在09-11年,這與國際公認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觀點吻合。同時普萊斯指數(shù)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學科普賴斯指數(shù)的平均值50%高[6]。說明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始終站在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識,保證了本刊知識更新的速度,同時也說明本刊是圖書情報界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統(tǒng)計分析
從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報科學》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種,引用次數(shù)合計達1255次,占總的期刊被引次數(shù)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報科學》,為174次,其次是《圖書情報工作》、《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雜志》、《中國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被引次數(shù)分別為165、119、105、102和94次,這六種期刊的被引次數(shù)遠高于其他圖書情報學刊物,說明這六種期刊是目前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人員利用的主要情報源。他們代表著我國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尤其是《情報科學》,被引次數(shù)最多,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時也說明了該刊辦刊比較有連續(xù)性,有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專業(yè)特點。
參考文獻
[1]董小燕.2003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的統(tǒng)計分析[J].情報科學,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基金論文產出力調查研究與定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圖書館論壇》基金論文產出力的定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6,(4):40-44
[4]董文鴛,袁順波.2002-2004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統(tǒng)計分析[J]. 情報科學,2005,(9):1348-1352
[5]趙陽.《圖書情報工作》1989-1996年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tǒng)計分析與評價[J]. 圖書情報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71.
作者簡介
劉芬(1964-),女,山東淄博,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