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富艷虹
腦梗死后局部腦組織缺血、乏氧可以誘導多種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的激活,尤其是MMP-9。MMP-9與神經血管損傷有關,直接導致血腦屏障的破壞,加重腦水腫,缺血部位滲血及神經變性、壞死。本研究旨在觀察腦梗死急性期內,血清MMP-9的動態(tài)變化,并且探求其與臨床治療、判定預后之間的關聯(lián)。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2例,年齡42~80歲,平均(62.1±9.2)歲,診斷依據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入選標準:首次發(fā)病2~24 h內入院;有神經功能缺損的定位體征;經頭部CT或MRI證實有責任灶。對照組28例,年齡45~78歲,為同期入院的無癥狀體檢者。兩組在年齡、性別、血糖及血脂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有明顯心、肝、腎功能衰竭,嚴重全身感染或惡性疾病,近4周有外科手術或外傷史者。隨訪3個月,評估發(fā)病后3個月時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法。
1.2 檢測方法 所有受試者分別于發(fā)病后24、72 h、7 d時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血標本離心15 min,吸取上清分裝至0.5 m EP管,-80℃冰箱保存待用。血清 MMP-9濃度由ELISA法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R&D公司。
1.3 預后分級標準評價發(fā)病后3個月時的BI,規(guī)定BI小于75分為預后較差,75~100分為預后良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MMP-9濃度在各時間點的表達腦梗死組患者入院時血清MMP-9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病后24、72 h MMP-9水平逐漸升高,發(fā)病7 d時已經明顯降低,但仍高于發(fā)病后24 h;與對照組比較,各時間點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MMP-9在發(fā)病后24、72 h、7 d時的表達(±s,ng/ml)
表1 MMP-9在發(fā)病后24、72 h、7 d時的表達(±s,n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與發(fā)病24 h比較,△P <0.01
7 d腦梗死組 62 198.64±47.58* 333.42±50.27*△ 268.49±41.53組別 n 發(fā)病24 h 發(fā)病72 h 發(fā)病*對照組28 110.3±54.62 126.71±34.81 130.7±44.17.
2.2 MMP-9與預后的關系 隨訪3個月,脫失病例3例。根據發(fā)病后3個月時的BI評估結果,預后良好組24、72 h、7 d時MMP-9水平均明顯低于預后較差組相同時間點的MMP-9水平(P<0.05)。
MMP-9是一類鋅原子依賴性內肽酶,正常時以酶原形式存在,在細胞外激活。MMP-9對腦微血管基底膜的作用最為顯著,它能降解細胞外的基質成分,包括膠原蛋白,基底層中的層粘連蛋白以及內皮緊密連接處的閉合區(qū)等,直接導致血腦屏障的更大損傷。
本研究表明,腦梗死早期血清中的MMP-9水平迅速升高,這反映出MMP-9早期就參與了腦缺血損傷的病理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在腦缺血區(qū)MMP-9表達有明顯的時間性,缺血3~4 h后表達開始增加,24~48 h達到高峰,15 d左右回落到基礎水平[2]。MMP-9這種表達特點可能與MMP-9導致急性期血腦屏障損傷有關,這與本實驗測得的結果一致。
本研究的另一個結果顯示,腦梗死早期血清中的MMP-9升高程度與疾病的預后相關。預后差的病例,急性期的血清MMP-9水平明顯高于那些預后好的患者,這與以往的文獻報道[3]相似。梗死面積越大,神經功能缺損相對就越嚴重,腦水腫及炎性反應、粒細胞浸潤也就越明顯,導致血清MMP-9水平越高。急性期測定血清的MMP-9的水平,對判定預后有一定意義。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6-384.
[2] 劉中生,匡艷華,費路.腦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測定及其臨床意義.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9):68-69.
[3] 陶晶,李志,劉卉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檢測的臨床意義,2011,18(12):124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