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月月
暖春時節(jié),暖暖的陽光照耀著,清爽的微風回旋著。綠草如茵的廣袤原野成了孩子們放風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牽著手頭那根結實的風箏線一路奔跑一路歡笑,線圈那頭的花鳥魚蟲就翩翩躚躚地上了藍天。習慣了八卦世界的成人們,似乎并沒有孩子般滿足于這春天里風箏的歡鬧。白云竊竊私語,風箏圈里再添新料,世界風箏趣聞——揭露了。
千奇百怪的放飛習俗
風箏比賽——在美國,風箏愛好者協(xié)會已有3.2萬余人。其基層組織遍布美國各地。其中,東海岸的一些城市把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作為風箏節(jié)。節(jié)日期間,將評比出“飛得最高”、“體型最大”、“樣子最美”的風箏。
風箏削骨——荷蘭是歐洲最早流行風箏的國家,它的風箏與眾不同,其特點是大多數(shù)沒有骨架,用尼龍綢和塑料紙制成,不怕雨淋,樣式為歐洲流行的傘式風箏、鯨魚風箏等。在1984年中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邀請賽上,荷蘭隊展示了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風箏,面積達550平方米,無骨架,用彩色尼龍綢制成,放飛時由8噸汽車牽引,曾存海樂附近的風箏賽會上放飛成功。
風箏釣魚——印度東部,漁民們喜歡用風箏釣魚。他們用風箏把釣魚的引線送到幾百米以外的水域,一旦有魚上鉤,人們便可拉起引線,將魚釣上來。
風箏求愛——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郊區(qū),每年11月1日是風箏節(jié)。平日不隨意交律的青年男女在風箏節(jié)期間談情說愛,挑選意中人。小伙子爭當風箏比賽的優(yōu)勝者,以贏得姑娘的愛情。
風箏崇拜——新西蘭的毛利人把風箏視為神靈,他們以放風箏來表示村民和睦相外,風箏失蹤意味著壞運氣的來臨,因此,萬一風箏失蹤,他們便會四處尋找。
風箏消遣——在韓國,一些年輕人把放風箏看作—種很好的消遣,夜間,人們還把小燈掛在風箏上放飛,使夜空星光閃爍,蔚為壯觀。
風箏祈豐——在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每年春耕前,居民們都要集體放風箏。他們把裝有糧食種產的布袋系在風箏上,再把風箏放飛,意在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風箏陳列——在馬來西亞,風箏不是用來放的,他們把制作精美、形態(tài)各異的風箏作為裝飾品掛在家里,用以美化居室。在博物館,風箏也是作為特種藝術品陳列的。
風箏消災——在朝鮮,人們將自己的出生時間與痛苦寫在風箏上,當風箏飛高后,便割斷繩子,讓厄運隨風箏飛走。
風箏盛會——日本很早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全國有80多個城市每年都要舉辦風箏節(jié),其中以濱松市每年5月3日至5日的風箏節(jié)最為熱鬧,觀眾達20余萬人。在日本,因地域不同,風箏節(jié)的內容也各異。有的是喜慶,有的是青年男女聚會的好機會。
風箏“最”焦點
最早的風箏制作者相傳是春秋時期的魯班,他削竹為鷂,上天三日不下。
最早用紙扎制風箏的是我國五代時的李鄴,他在紙鳶的頭部裝上竹笛,風入竹哨、聲鳴如箏,“風箏”之名由此而來。
最早將風箏用于戰(zhàn)爭的是韓信。他用綢絹制成巨型風箏。隨著風箏發(fā)出的笛聲,漢軍高唱楚歌,勾起楚軍縷縷思鄉(xiāng)之情。終于在垓下一戰(zhàn),使項羽全軍覆沒。
最早用風箏進行科學研究的是美國的富蘭克林。他在雷雨天用金屬線放風箏,從而證實了雷與電是一回事。
最小的風箏是我國“微型風箏”制作家夏振國扎制的“沙燕”風箏,僅長四厘米。
飛得最高的風箏是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名中學生存1969年制作的,當時放飛的高度竟達10830米。
最重的風箏是日本人制作的,重達8.5噸,放飛時,要數(shù)百人抓住繩子才能使其飛上天空。
最長的風箏是我國民間藝人楊同科老先生制作的“龍頭蜈蚣”,全長320米。
最早建立的“風箏博物館”在日本,內藏世界各地千姿百態(tài)的風箏達6000多件。
世界上最大的風箏會是一年一度的我國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