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光
2013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觀后
■劉晨光
2013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是由江蘇省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浙江省音樂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活動。本次邀請賽是一項規(guī)格高、權威性強的賽事,共有24支參賽隊進入最后的復賽階段,這里面既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國內知名民樂演奏團體,又有活躍于各地的民間樂團,如杭州市拱墅區(qū)古運河之聲藝術團江南絲竹隊、宜興市文化館江南絲竹樂隊、江蘇甘家大院藝術團絲竹樂隊等。經過復賽與決賽,在激烈的角逐中,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樂團、中國音樂學院華夏絲竹樂團獲得職業(yè)組金獎;上海徐匯南湖街道上海國樂研究會、江蘇新空間民族管弦樂團獲得非職業(yè)組金獎。頒獎完畢,部分獲獎樂團帶來了精彩的表演。上海文廣民族樂團演奏的《絲語》、中國音樂學院華夏絲竹樂團演奏的《江南行》、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演奏的《東灘晨曲》獲得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而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樂團帶來的《春江花月夜》則讓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接下來的“大家即興演奏”環(huán)節(jié),則讓觀眾大呼過癮。首先上場的是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和王永德,兩人聯袂演奏的《行街》干凈有力又回味綿長,使人沉醉其中。接著,著名笛子演奏家杜如松和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分別登臺帶來《歡樂歌》和《媽媽的愛》,嫻熟的技法和投入的演繹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靈,將現場觀眾帶入演奏者塑造的音樂世界里。壓軸樂曲《三六》由四位大師與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樂團合作演出,掀起全場氣氛的最高潮。在觀眾的歡呼和叫好聲中,2013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畫下圓滿的句號。
在此,我就談一下自己對江南絲竹發(fā)展的思考。江南絲竹的專著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從演奏規(guī)模到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開拓。其中,對于有關江南絲竹特色樂種的繼承與發(fā)展的論題,學者進行了冷靜的分析,認為:繼承本身就是發(fā)展,更強調繼承的透徹性。我認為,現在在江南絲竹的繼承上做得非常不夠,江南絲竹越來越不是那個味兒,移步不換形,如何在繼承的問題上解決發(fā)展轉型的問題非常重要。江南絲竹的特點是輕美靈和。風格清新儒雅,曲調柔美委婉,形式靈活多變,音響細膩和諧,藝人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都有自己的口訣。江南絲竹是大集體中融入小自由,現在過分強調大集體,忽視小自由。其實,我認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fā)展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現在和傳統(tǒng)的關系;二是處理好中西關系問題,如江南絲竹與西方音樂的發(fā)展關聯,江南絲竹發(fā)端正是中國音樂界西樂東漸的時候,西方文化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的同時,激活了中國民族音樂,西方的哲學、教育文化掀起了熱潮;三是處理好江南絲竹內部的規(guī)律,現在大集體中的小自由沒有了,內在規(guī)律性要進一步學習,繼承不同門派的演奏。
江南絲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把它盡可能原封不動地傳下來,第二要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放到群眾文化生活中傳承,靜態(tài)保護、動態(tài)傳承,還要考慮這個樂種是否為現代人喜歡。
此次2013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的成功舉辦,進一步顯示出了中國民樂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也為推動我國音樂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貢獻了力量。在此次邀請賽中,來自全國24家參賽隊都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了活動,復賽和決賽高潮迭起,呈現百花齊放,和諧競爭的局面,展示了民樂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