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駿
談戲劇樂隊的伴奏功能
■李冬駿
戲曲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它集中文學、表演、音樂、美術多種藝術共同以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來展現(xiàn)各個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戲曲音樂又是戲曲的靈魂,由戲曲樂隊樂手們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器樂表現(xiàn)功能與技巧相互配合為整臺戲劇進行伴奏。戲劇樂隊不能像交響樂隊那樣在華麗的音樂廳中演奏,不能像搖滾樂隊那樣在成千上萬瘋狂吶喊的歌迷面前瀟灑地演奏,也不能像軍樂隊那樣在莊嚴的場合下威武雄壯地演奏,戲劇樂隊只能在戲劇舞臺幕后為唱腔伴奏,為烘托劇情,營造氛圍,抒發(fā)感情他們與演員,舞美一起共同演繹著一幕又一幕的動人的戲劇故事。
戲劇樂隊其主要功能是伴奏唱腔,它與演員一起在完成每一段唱腔的同時也是一次再創(chuàng)造,演員的感情帶動著樂隊,樂隊的音響刺激著演員,從而把劇情和劇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傳遞給觀眾。在每段唱腔之前總是由樂隊演奏把劇中人物情緒先引出來,在唱腔中又為之鋪墊,感情的轉換,速度的變化,經(jīng)過樂隊的伴奏顯得非常流暢自然。
現(xiàn)代較大型的戲曲樂隊的伴奏功能更加完善,它可以時而以震耳欲聾的fff的力度震撼著觀眾的心靈,同時又恰似小橋流水般的柔和使聽眾進入十分愜意的境地。在戲曲演出的過程中,離不開樂隊的伴奏,離不開樂隊的烘托。作為戲曲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戲曲的唱腔如果沒有樂隊的伴奏,唱腔中沒有過門,沒有樂隊的托腔,加花,緊拉慢唱,弦上弦下等等伴奏手法,那就必然失去戲曲藝術的韻味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現(xiàn)在的戲劇舞臺上另一種新的伴奏形式,那就是用伴奏帶或迷笛制成的音樂來伴奏,這是不完善的。這種形式把一個劇目限制在彩排的一次性創(chuàng)造之中,使本來非常靈活多變的戲劇音樂變成了十分呆板的一種模式的演唱,演奏,這種伴奏形式不能形成演員和樂隊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合作,而使一部作品日臻完美。我們看到一些優(yōu)秀的傳世佳作都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演出實踐中的變化,經(jīng)過多少代人的再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這種統(tǒng)一節(jié)奏,統(tǒng)一潤腔,一成不變的演唱不能形成戲劇流派,不允許演員的感情抒發(fā),因此我認為至少在近期內(nèi)這種伴奏形式不能完全替代樂隊的現(xiàn)場演奏。
戲劇樂隊通常分成文場武場,他們有各自的創(chuàng)造功能,文場以各個劇種的主胡(如京胡,板胡,墜胡,錫胡等)加上一二只彈撥樂器(如月琴,琵琶,揚琴,柳琴等)構成主奏樂器,加上弦樂,管樂,低音乃至鍵盤樂器組成。武場由大鑼,小鑼,鐃鈸,大鼓,小堂鼓,板鼓等組成。
在戲劇演出中,每一部作品都要用開幕曲,閉幕曲,中間還有許多背景性的音樂段落,都是由樂隊首先奏響了序曲(舊時也用鑼鼓打一段鬧臺,用以招徠觀眾,又可使場內(nèi)安靜下來)一下子把觀眾帶進了特定的時空之中。當舞臺呈現(xiàn)出歡樂喜慶的場面時,樂隊需要奏出快速輕佻的16分音符,加上小型打擊樂就把這種氣氛表現(xiàn)出來了。通過樂隊的旋律演奏來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情緒,如愉悅,悲傷,忐忑等從而營造出特定的氣氛效果把觀眾帶入劇情中,也可讓人捧腹大笑或催人淚下。
戲劇打擊樂器的鑼鼓經(jīng)是我國戲曲音樂藝術的精華,是一種非常絕妙的組合,它在演出中起著文場不可替代作用。一陣急急風恰似千軍萬馬奔騰而來,一串余音裊繞的小鑼描繪出亭亭玉立的少女的風姿,以至劇情中所要表現(xiàn)的風聲,雨聲,雷聲,水聲及敲門聲都可以恰到好處地被打擊樂所表現(xiàn)出來。
戲曲樂隊有著其它樂隊沒有的特殊功能,它與演員,舞美共同表現(xiàn)的戲劇故事,給人們以美的享受。有人說不懂得民族音樂的人不能稱其為懂音樂,而不懂戲劇音樂的人不能稱其為懂戲曲。我們戲劇樂隊作為戲劇音樂的載體表現(xiàn)出戲劇音樂的魅力,使中國的戲劇藝術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戲劇樂隊從小到大不斷完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聲樂器,電子樂器,迷笛乃至電腦音樂都已經(jīng)或者將加入戲劇樂隊,其創(chuàng)造功能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