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蕊 高學全
(1天津醫(yī)學高等??茖W校,天津,300222;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
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繁殖和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的一種治療方式。長期化療后導致耗氣傷陰、氣機紊亂,造成陰陽平衡失調,出現(xiàn)惡心、嘔吐[1]、便秘、口腔黏膜炎潰瘍[2]、食欲不振等諸多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存活時間,甚至因此放棄治療。化療不良反應以消化道反應為多,如惡心、嘔吐等癥狀出現(xiàn)比例達到65% ~85%[3]左右。在減輕化療不良反應的治療中,中醫(yī)中藥具有不可忽視的優(yōu)越性[4]。采用成方加減[5]或者自擬方藥[6]對本癥進行治療,皆取得一定療效。筆者采用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劉公望教授創(chuàng)立的“中氣針法”[7]對42例化療后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患者,共計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6~79歲,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胃癌16例,食管癌7例,肺癌10例,宮頸癌4例,乳腺癌5例。
1.1.1 納入標準 經(jīng)臨床、病理學確診惡性腫瘤,并經(jīng)過化療者;出現(xiàn)嚴重胃腸道反應;體力狀況(KPS)評分>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
1.1.2 排除標準 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KPS<40分;不符合上述入選標準。
1.1.3 分組 通過隨機數(shù)表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和對照組,針刺組22例,對照組2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療效標準 患者治療3個月后,觀察癥狀改善狀況,判斷療效。按抗癌藥不良反應的分度標準(WHO標準)[8]制定。0度:無惡心、嘔吐;Ⅰ度:惡心;Ⅱ度:短暫嘔吐;Ⅲ度:嘔吐需治療;Ⅳ度:難控制的嘔吐。明顯好轉:患者原有癥狀(納差、嘔吐、惡心、消瘦、傷口疼痛等)明顯減輕,白細胞數(shù)升至正常范圍,0度。顯效:原有的不良反應癥狀較前有減輕,白細胞數(shù)在4.0×109/L上下波動,Ⅰ度、Ⅱ度。無效:原有的不良反應癥狀無減輕,白細胞數(shù)仍未能上升至正常范圍,Ⅲ度、Ⅳ度。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中藥湯劑連蘇飲[9],藥物組成:黃連9 g,紫蘇梗8 g,吳茱萸3 g,柴胡12 g,枳實10 g,延胡索15 g,白芍10 g。將上述藥物加水400 mL,浸泡 1 h,煎 30 min,取汁 200 mL;二煎加水 300 mL,煎20 min,取汁200 mL。二煎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針刺組采用“中氣針法”,隔日1次。2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3.1 中氣針法取穴 由任脈、胃經(jīng)、脾經(jīng)圍繞臍周的穴位配合公孫(SP4)、內關(PC6)、足三里(ST36)組成。腹部六經(jīng)可根據(jù)病變的部位高低而上下調整,常用的腹部穴位有任脈的中脘(RN12)、下脘(RN10)、氣海(RN6)、關元(RN4);胃經(jīng)的梁門(ST21)、關門(ST22)、滑肉門(ST24)、天樞(ST25)、水道(ST28);脾經(jīng)的大橫(SP15)等。
1.3.2 操作手法 患者仰臥位。取0.30 mm的1.5~2寸毫針,穴位常規(guī)消毒。天樞、中脘、氣海、內關、公孫刺入1寸,足三里刺入1.5寸,均為直刺。足三里施以補法,其他穴位平補平瀉,留針20 mi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EXCEL軟件記錄治療結果,導入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通過2個療程的治療,根據(jù)療效標準對2組共42例進行療效觀察,發(fā)現(xiàn)針刺組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惡心、嘔吐等癥狀明顯減輕,具體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有效方式,但是容易引起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反應?;熕幬镌跉缒[瘤細胞的同時,損傷人體正氣,脾胃為后天之本,極易受傷,最先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其病理基礎是正虛邪實,病位在胃,與肝、脾、大腸密切相關,中藥復方在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口服中藥復方對消化道反應明顯的患者是困難的,因此,人們正在探索針藥并用[10]或單純針灸治療[11]。針灸以其安全、高效、費用低廉等特點被患者普遍接受。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精選腧穴與針刺手法,組成有較的、強針對性的組穴,是治療本證的關鍵。
“中氣針法”組穴以扶正祛邪為宗旨,補脾、健胃、降逆,標本同治。其中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是肚腹疾患的常用穴,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氣機的功效。內關穴[12]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絡穴,和陰維脈相通,具有寧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zhèn)靜止痛之功。公孫穴為足太陰脾經(jīng)穴,和沖脈相交通,具有調氣機、理升降、扶脾土、調血海、和沖任、理下焦的功效。二者均為八脈交會穴,兩穴相合于心胸胃,可治療心胸胃腹的一切疾患。中脘為胃之募穴,配胃的合穴足三里,可疏導胃氣,導滯止痛。天樞為大腸募穴,灸之可調理腸胃而助運化。古今文獻及現(xiàn)代臨床報道均表明,足三里、中脘、內關、天樞為針灸治療胃病的基礎方。氣海補益元氣,益氣升陽,可增強其他穴位功效。
以上諸穴合用,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通過2個療程的治療,顯著減輕了胃腸道的不良反應,提高了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生存質量。統(tǒng)計結果顯示,中氣針法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后經(jīng)追訪,療效滿意,充分表明了針灸的適應性和優(yōu)越性。
[1]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藥治療乳腺癌化療后惡心嘔吐60例[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0,10(3):60.
[2]王春玲.中醫(yī)藥防治放化療所致口腔潰瘍的研究現(xiàn)狀[J].南京中醫(yī)院大學學報,2011,18(3):16-19.
[3]石麗娟.中醫(yī)藥治療腫瘤化療所致嘔吐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8,25(3):143-144.
[4]俞芹,黃海琴,曹力.中藥對腫瘤化療的減毒增效作用[J].世界中醫(yī)藥,2011,6(4):337-339.
[5]陳鵬飛,陳紅俠.丁香透膈散治療化療延遲嘔吐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3(8)8:900-902.
[6]張燕平.王士貞教授治療鼻咽癌放、化療副作用經(jīng)驗簡介[J].新中醫(yī),2012,44(2):136-137.
[7]張伯禮.津沽中醫(yī)名家學術要略(第二輯)[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694.
[8]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3.
[9]張再康.清透火熱法抗化療嘔吐的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
[10]李建廣.針藥并用治療化療性嘔吐38例[J].四川中醫(yī),2008,26(10):115-116.
[11]陳捷,張冬梅,陳麟.針灸治療化療性嘔吐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14):1705-1706.
[12]周麗,胡慧,李泉旺.公孫、內關為主針刺防治化療性嘔吐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