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明
摘 要:語文教育不是單純的語言教育,除了注重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還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與熏陶教育,有意識地安排集體主義教育和塑造人物個性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將來培養(yǎng)一個什么樣的人才,他的雛形在中學就應該基本形成了。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質教育;集體主義;世界觀;人生觀
一、“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在中學語文中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僅僅是教育的主導,而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主體對象的擺正與否,對教育成敗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超過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除了愛護還有尊重,特別是對一些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即所謂的“差生”,有資料顯示:應該換一換這個稱呼,把“差生”改為“潛能生”,因為“差生”這頂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澆得多少希望上進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這頂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縛了多少天真活潑的孩子,使其變得消沉、無望、
麻木……
許多教師將這方面做到了極致,當一次次家訪,面對家長時,總是想方設法找到學生的優(yōu)點:“字寫得好”、“作文寫得感動人”,直接傳達給家長,讓孩子在家長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地位;但是,又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呀,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他們采用了“婉轉報憂法”,“你的孩子要是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的話,那他(她)將會更加的出色!”、“希望以后我們大家多關注這個孩子的這方面的情況,這樣更有利于他(她)的成才!”
所以,這樣既愛護了學生又尊重了家長,使得對學生的教育“雙管齊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二、創(chuàng)設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
“大班額”,一個可怕的概念。有的學校班人數高達一百多人,少的也有六七十人。試問,一個老師一天除了吃飯睡覺上課、備課之外還有多少時間與學生交流、了解?如果一個教師不接觸學生,不了解學生的話,如何談及“因材施教、教書育人”?從時間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為什么該計算的人卻不好好地算算呢?這義務教育真的是“義務”呀?多少年了,好像決策者們已經忘卻了教育部關于班額的規(guī)定。是想想的時候了,應該讓老師有時間分配到每個學生的頭上,多與學生交流,針對每個學生施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文談心,朗讀輔導,詩歌鑒賞,無一不需要時間一一磨煉。
多開一些生活技能課,發(fā)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哪怕是所謂的讀書不行的學生,他也能學到將來生存的本領,做好了,一方面,調節(jié)了緊張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另一方面,學生將來踏入社會,不至于無事可做,給社會帶來壓力。這是學習和工作兩不誤的教育之道!
三、語文課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和集體合作的精神
每個學期結束了,學生要進行社會實踐,安排一定課題讓學生完成,讓他們在社會調查中接觸各色各樣的人物,完成可行性調查報告,既豐富了自己的社會閱歷,又鍛煉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既體驗了交際能力又提高了寫作水平。
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把重要的事交給學生管理,輪流委以重任,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
四、借助語文教學這個平臺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學生要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做什么,將來要做什么,現在做的就是為將來積累。那么,我現在應該怎么做,就是所謂的“聯(lián)系
教育”。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追求高標準,關心與尊重自己和他人,關心與尊重家庭和社會,尊重勞動,以身為中國公民和世界公民而感到驕傲,乃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就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民族自豪感,那么,他的前途是非常渺茫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會東縣大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