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強
摘 要:語言最深層的功用有時并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古詩文不再是現(xiàn)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在中學階段加強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解讀,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zhì)和人文素質(zhì)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并且在新課程標準的宏觀角度下,再來審視古詩文的文本解讀,其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樣也有利于語文教師對教材有更明晰、更全局的把握,新課程標準應該是教學的“總司令”。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文;解讀;客觀要求;主觀需要
一、新課標對古詩文文本解讀的客觀要求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zhì)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并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在新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中的評價建議當中,特別提到了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边@里的理解指的是基本內(nèi)容和常用的文言詞語的理解,感知和欣賞也主要是從優(yōu)美、精彩語言來說的,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只是為感知和欣賞服務的。筆者認為,古詩文的學習也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不可取代注釋和工具書的作用,課文的講解應立足于抓住規(guī)律性的語言現(xiàn)象精當講解,給學生留下感悟和欣賞的空間和時間;對自讀課文尤其應大膽地放開,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注釋和工具書來把握課文內(nèi)容,至于“熟讀成誦”的要求,這是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認真落實的。
在新課程標準這一總的綱要下,語文教材中對古詩文的重視度均有了質(zhì)和量的提高。并且從中考、高考這個大的“指揮棒”來看,對古詩文的考查也越來越靈活多樣,在這種情況下容不得教師和學生的馬虎。并且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研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詩文教學相比,現(xiàn)在更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積累,并且古詩文浩如煙海,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簡而言之,我們必須以文本為基點,在師生共同參與中獲得對文本的感知和感悟,這才是師生在古詩文中能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
二、新課標對古詩文文本解讀的主觀需要
通過對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學語文課本的終極價值具有多層取向。從生存教育的層面來看,文本的解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拓展,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未來社會對人的語文能力的要求。從終身教育的層面來看,文本的解讀要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獲得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從人生教育的層面來看,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文化本身。從現(xiàn)實發(fā)展來看,隨著社會的進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會加快增大,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本解讀及方法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更多更廣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讀。
古詩文作為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依托,是語文課程中各階段都要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詩詞本身是文化的積淀,承載著本民族的悠久的歷史與輝煌,更是現(xiàn)代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托。炎黃子孫代代傳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譜寫的生命的贊歌都在詩詞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著我們。新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提出的學習目標8中也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边@說明語文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皩ψ髌返乃枷敫星閮A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边@里提出的又是對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因此,古詩文教學和解讀,不僅要使學生達到文從字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學會認識事物的方法。此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古人的高節(jié)之志不斷內(nèi)化,學生在文本解讀中融入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以此達到對于愛國情志、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并能從中學會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及其哀樂。
綜上所述,在對古詩文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得以發(fā)揚和流傳,體現(xiàn)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通過解讀,學生掌握了欣賞、品味詩文的方法,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并積累了諸多語言文字知識,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qū)柳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