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西
近年來,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大多學校已開設班級心理輔導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已被認為是將心理輔導普及服務于所有學生的最佳途徑之一。 班級心理輔導課是以班級為輔導單位、以同齡段學生
成長需要為輔導目標的團體輔導形式。然而,筆者在多年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動的組織與評價的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對班級心理輔
導活動課的設計與操作存在不少誤區(qū),導致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成了政治課、德育課、班會課。其實,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之所以區(qū)別于別的學科,我們在設計與操作上要遵循其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上出亮點與特色。
一、遵循心理輔導活動課的一般流程
心理輔導活動課的上課形式多種多樣,也見仁見智,但無論以哪種形式來開展活動設計活動,主要的幾個關鍵步驟還是不能省掉的。
例如上課的第一道步驟——熱身活動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熱身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游戲、角色等等,但應盡量讓大家參與進來。它能夠營造一種輕松和溫暖的氣氛,實現(xiàn)破冰的目的,讓全體學生既打消自己的防衛(wèi),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目的,尤其是在陌生環(huán)境中上心理輔導活動課。
圍繞主題開展活動后,在一節(jié)心理輔導活動課行將結束前,對本節(jié)課作一個簡單的收尾或提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讓學生圍繞這樣的兩個問題進行簡單交流一下,一是“你覺得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或啟發(fā)”,二是“你對下次心理輔導活動課有什么期待或建議”等等。
二、注重活動過程的流暢和自然
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學生主體參與率很高、課堂活動流程動感很強的學校教育形式。輔導活動的現(xiàn)場是瞬息萬變、很難預測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課時,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輔導思路上,而不應拘泥于具體細節(jié)。
如果一堂班級輔導活動課在實施過程中感覺不夠流暢、效果不佳,除了教師個體因素外,問題往往出在設計過程中輔導理念和輔導思路的迷失上。
三、心理課堂中處處體現(xiàn)著心理輔導理念向學生的傳達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營造一種平等、尊重、真誠的氛圍,在心理課堂上,心理教師也非常有必要把這種積極的理念傳達給學生。
教師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和觀點,沒有對錯之分,心理教師只是提供給學生多種選擇的方式而已,相信學生能夠自己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
教師能夠真誠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而不虛偽和做作。
四、教師需要給學生的交流分享積極的正面回應
在心理課堂上,學生的交流分享和互動應該會是很重要的一種活動形式,每當學生交流分享后,教師都有必要做出一定的有針對性的回應,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嗯,很好,請坐”,更不能是不做回應;而且回應應該是正面的積極的肯定的,盡量不帶否定的和批評的。
五、教師課堂語言盡量拿用口頭語言來交流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卻又很容易被教師忽視的操作規(guī)范,它
是輔導過程有沒有動態(tài)氣氛的關鍵。
心理課堂是心靈的深層次溝通,注重的是溝通的效果和體驗的深刻,不在于課堂語言的華麗,需要的是真誠、樸實。所以,心理教師需要像與人交流談心一樣,注重口頭語言。
六、要同理于學生的理解
不少心理教師在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總是刻意地把自己的理解:困難不是挫折,挫折要遠比困難大得多;快樂也不完全是幸福,幸福要遠比快樂更加深層次的這些成人的理解強加給學
生,殊不知,在學生內(nèi)心看來,遇到了困難,他或許就認為是遇到了挫折;感受到快樂了,他就覺得自己幸福了。其實是沒有必要拘泥于這些概念的,這些只是我們成人的理解,在學生的年齡層次上,我們的理解或許他們不能理解。
另外,在開展心理活動的時候,心理課堂上總是會運用一些發(fā)散的開放的形式來交流分享,之后有些心理教師往往會概括總結。概括總結不是不能用,要看情況慎用。教師的概括有時也會帶有教師自己的理解,而學生有時候不需要甚至與教師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有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總結概括。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埭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