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西 呂 斌/文
廣西各地菜色自成門派,無論色香味都有所差別,而決定一道菜品除了食材,所用醬料也可能是靈魂。有時候,有的地方流行某種醬料,所烹菜肴皆以此味為基礎。而各地制作的醬料,也會因各地的土特產、氣候、飲食習慣而有不同,其中蘊含大學問。
在廣西許多地方,都有嗜酸習慣,而各地酸品各有特色。有的是用糯米腌制,有的用水果,有的則直接用醋制成,雖都是酸味卻風味各異。
在南寧吳圩一帶的農家不但制作酸糟,也喜用酸糟來炒菜或用作蘸料。酸糟的做法很簡單,只要從之前的酸糟中取出一小碗作為酸種,加到冷米飯中,一起放入瓦甕當中“養(yǎng)”幾天就能“成熟”。筆者吃過吳圩當?shù)剞r戶用酸糟炒的青菜,酸酸的很開胃。當?shù)厝诉€用酸糟來做蘸料,水煮芋頭、蘿卜等,蘸一蘸酸糟來吃風味極佳。
其實在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侗族也有吃酸習俗,故有“侗不離酸”之說。侗家人大多住在山區(qū),其中不少屬于高寒山區(qū)。山高日照短,多種植糯米。糯米飯粘性大,不易消化,于是侗家人常以酸菜佐餐促消化。侗家人幾乎戶戶都有好幾壇酸,均是用糯米制好酸糟,再將各種菜放入其中腌制。
用米經過發(fā)酵制成的酸糟,有一股獨特的米香,有點像酒的味道。有些人對此很喜歡,但有的人卻不能接受。而由水果直接制成的酸醬,清香撲鼻又是另一番風味。
南寧市的黃先生到龍州縣出差,當?shù)氐纳近S皮醬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南寧人素愛吃黃皮醬,但是口味偏甜。龍州的山黃皮保持了黃皮的原汁原味,將整個山黃皮腌制成調味品,用來烹飪時能將黃皮果特有的清香帶入菜中,清爽開胃。
廣西大部分地區(qū)偏嗜辣,但即便是辣味也各有風味。河池地區(qū)的辣醬辣味清淡,突出香味。在河池宜州縣,過去家里老人自制豆醬,不論是用來撈粉面、做蘸料或是炒菜,都風味極佳。
現(xiàn)在的豆醬已經成為宜州特產,但是工廠制作的總不如自家做的好吃。不過因制作工藝太過繁瑣,越來越少人在家自制。先要泡發(fā)黃豆,再用高壓鍋分幾次煮熟。用手輕壓成泥之后,放在簸箕上晾曬。當水分瀝干后則把面粉拌入黃豆當中,平攤在竹篩上,蓋上厚布放進不透風的房間發(fā)酵。等到黃豆都起了霉斑,再放到太陽底下曬。
曬好的豆子與打碎的辣椒一起攪拌均勻,放入鹽、姜、蒜米、米酒等一起腌制。存放一定時間之后,打開豆醬的盛器,一股濃濃的酒香味撲鼻而來,辣椒的味道已被淹沒其中。不過入口后,辣味不減,伴隨豆瓣的濃香,用來佐餐十分開胃。
廣西桂林一帶苗族人的傳統(tǒng)風味醬辣椒骨,與之相比又是另一番風味。筆者曾有機會吃過一次德峨辣椒骨,至今念念不忘。辣椒骨雖然作為醬料,內容卻很豐富。除了辣椒、生姜、花生,還有豬、牛的骨頭搗碎一起拌入其中。
這種辣椒醬辣味濃郁,加上骨頭錘成小塊之后,拌入其中舂成膠狀,因此醬料會變得比較濃稠。
與山區(qū)喜用的“重口味”醬料有所不同,沿海一帶的人家所做醬料則突出鮮味。以海鮮為原材料制成的醬料,愛吃的人視其為世上最“鮮”之物,不愛吃的人,則將其評定為世上最“臭”之食,一點都不愿沾染,甚至避之不及。
比如合浦有名的沙蟹醬,賴女士作為當?shù)厝擞X得那是一道美味。用這沙蟹醬烹飪出來的菜肴,那叫一個鮮。即便用來拌飯,也能吃下一大碗。只可惜,做沙蟹醬的工藝也在日漸失傳,新一代年輕人已經甚少會制作這道醬料了。
賴女士說,小時候她曾見過家里人做沙蟹醬:需要等天黑之后,在沙灘上打手電筒來捕捉小小的沙蟹。把沙蟹帶回家清洗干凈之后搗碎,加入適量食鹽、生姜和黃酒,用石磨磨成細細的泥狀。再密封入瓷瓶之中,可以隨時食用,或者贈送親友。
除了沙蟹醬,還有蝦醬、沙蟲醬等各種海產品制成的醬料。當?shù)厝顺辞嗖?、煲湯、蒸肉的時候都會加入調味,普通一道菜立即鮮味十足。不過,吃不慣的人會覺得這些海鮮醬腥味重,吃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