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新,于學民,陳文俊,李頂河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天津 300300)
復合材料是一種由高強度、高剛度增強材料鋪設在基體中所構成的新型材料。與傳統(tǒng)材料相比,復合材料具有高比強度、高比模量、良好的抗疲勞性、抗腐蝕性等一系列優(yōu)點,日益受到國防、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青睞,已成為航空航天四大結構材料之一[1]。
先進復合材料在民機結構上的廣泛應用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它在民機結構上用量的多少已經(jīng)成為其技術先進性的一個標志,其應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目前,民用飛機各部分不可能一體固化或整體加工,所以不可避免的將用到各種連接方式。復合部件結構完整性實際上取決于連接。結構連接是民機結構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結構破壞的60%~80%發(fā)生在連接處[2]。
復合材料機械連接結構中,增強纖維必須被剪切出一個緊固件孔,在孔邊就會產(chǎn)生應力集中現(xiàn)象。緊固件孔的應用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在制造緊固件孔的同時,在復合材料層壓板中就可能會產(chǎn)生局部破壞,從而誘發(fā)結構強度退化。雖然機械連接有許多弱點,但與膠接相比它仍然是一個比較好的連接方式。許多文獻中都可以容易地找到有關機械連接的內(nèi)容,像螺栓連接、鉚接、銷接等。
在使用膠接時,復合材料沿纖維方向的線膨脹系數(shù)很小,它與金屬膠接,由于熱膨脹系數(shù)差別較大,在高溫固化后會產(chǎn)生較大內(nèi)應力和變形。由于復合材料層間拉伸強度低,它不像金屬連接在膠接層產(chǎn)生剝離破壞,而易在連接端部層壓板的層間產(chǎn)生剝離破壞。濕、熱、腐蝕介質(zhì)等環(huán)境效應對連接強度有顯著影響。
介于機械連接和膠接存在的各種缺陷,因此考慮到混合連接。在膠接連接中采用緊固件加強,一方面可以阻止或延緩膠層損傷的發(fā)展,提高抗剝離、抗沖擊、抗疲勞和抗蠕變等性能;另一方面也有孔應力集中帶來的不利影響。膠接和機械連接的應力集中不在同一部位,膠接連接的應力集中發(fā)生在被膠接件端部的膠層和附近的復合材料,機械連接的應力集中發(fā)生在孔附近。采用混合連接,使被膠接件端部局部應力集中得到了緩和[3]。目前對于復合材料連接結構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特征長度法[4-5]和三維有限元法[6-7];還有就是通過檢測[8-9]。
本文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SC.Patran/Nastran,對復合材料層合板的膠接、鉚接、膠鉚混合連接的彈性應力及位移問題進行了研究。建立了復合材料層合板的膠接、鉚接、膠鉚混合連接的有限元模型,對復合材料板在相同拉力作用下,膠接、鉚接及膠鉚混合連接的應力及位移進行計算,通過對比,分析研究上述三種連接的危險區(qū)域、可能發(fā)生的破壞形式及其適用情況。
復合材料層合板采用T700/QY8911材料,鉚釘材料采用鈦合金,復合材料層合板結構膠接、鉚接的搭接幾何模型如圖1和圖2所示,搭接結構尺寸如表1所示。
圖1 膠接的復合層合板的幾何模型Fig.1 Geometric model of composite laminated plates with adhesive bonding
圖2 鉚接的復合層合板的幾何模型Fig.2 Geometric model of composite laminated plates with riveting
表1 搭接結構尺寸Tab.1 Lap structure size
膠鉚混合連接幾何模型除了在復合材料層合板搭接區(qū)域添加膠層,其幾何參數(shù)與鉚接相同,膠層的厚度與膠接模型中的膠層厚度相同。
T700/QY8911復合材料層合板鋪層順序為[0/90/90/0]s,共4層,采用8節(jié)點六面體單元,單層厚度為1 mm;T700/QY8911復合材料層合板材料屬性為:彈性模量 E11=138890MPa,E22=8790MPa,E33=8790MPa,泊松比 μ12=0.32,μ13=0.32,μ32=0.46,剪切模量 G12=4 160 MPa,G23=3 440 MPa,G13=4 160 MPa[10]。
膠接、鉚接及鉚釘?shù)挠邢拊P头謩e如圖3~圖5所示。
圖3 膠接有限元模型Fig.3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dhesive bonding
圖4 鉚接有限元模型Fig.4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riveting
圖5 鉚釘有限元模型Fig.5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rivet
膠接模型中,有限元單元總數(shù)1 404,節(jié)點總數(shù)2 166,膠層厚度為0.1 mm,膠接中,膠層主要受到剪切力,因此膠接模型中,膠層的材料屬性優(yōu)化只考慮膠層的剪切模量,剪切模量G=965 MPa,泊松比μ=0.32;鉚接模型中,有限元單元總數(shù)7 728,節(jié)點總數(shù)11 320,鉚釘直徑=4 mm,墩頭直徑=5 mm,墩頭高度2 mm,鉚釘之間的列距=20 mm,排距=20 mm,邊距=10 mm,端距 =16 mm;彈性模量 E=220 000 MPa,泊松比μ=0.32。膠鉚混合連接有限元模型是在鉚接的基礎上,在復合材料板接觸區(qū)域加一層0.1 mm的膠,有限元單元總數(shù)8 160,節(jié)點總數(shù)12 354。
在圖3和圖4中,復合材料板的左端面固支,下板右端面施加拉伸載荷,其余所有端面自由。在下板右端面每個節(jié)點上施加100 N拉伸載荷,該面上共有95個節(jié)點,總載荷為9 500 N。
本文主要研究復合材料板不同連接方式的線彈性問題,利用MSC.Patran/Nastran軟件,對復合材料板不同連接方式進行建模,然后把所建的模型提交運算,由此來獲得所需的復合材料板的各項參數(shù)。
復合材料層合板結構的膠接、鉚接及膠鉚混合連接的應力云圖分別如圖6~圖8所示。
圖6 膠接應力云圖Fig.6 Stress cloud of adhesive bonding
圖7 鉚接應力云圖Fig.7 Stress cloud of riveting
圖8 膠鉚混合連接應力云圖Fig.8 Stress cloud of adhesive-rivet hybrid joining
由應力云圖可以看出,膠接時,應力主要分布在上平板的下表面,最大應力也出現(xiàn)在此處,說明復合材料層合板上平板的下表面可能最易受到破壞;鉚接時,應力主要集中在各個連接孔處,說明鉚接容易在連接孔處發(fā)生應力集中現(xiàn)象,孔周最易產(chǎn)生破壞;膠鉚混合連接,復合材料板的各連接孔處無應力集中現(xiàn)象,應力主要分布在復合材料上平板的下表面,危險區(qū)域與膠接相似。
板孔編號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為1~12號,B為膠接下平板對應鉚接孔位置的孔周最大應力,D為膠接上平板對應鉚接孔位置的孔周最大應力,C為膠鉚混合連接上平板,G為膠鉚混合連接下平板,E為鉚接下平板,F(xiàn)為鉚接上平板。
從圖9和圖10中可以看出:
圖9 孔周最大應力Fig.9 Maximum stress around holes
圖10 孔周應力云圖Fig.10 Stress cloud around holes
1)鉚接中,1~6號孔的應力明顯低于7~12號孔,這說明7~12號孔所在位置是較危險的區(qū)域;上平板7~12號孔的孔周應力要稍高于下平板,說明上平板7~12號孔要比下平板7~12號孔最易首先發(fā)生破壞;
2)膠接中,上平板7~12號孔周位置的應力要高于其它孔周位置的應力,說明膠接中,上平板的端部是膠接的危險區(qū)域,易在此處發(fā)生破壞,應力水平較低;
3)膠鉚混合連接中,各處應力過度平緩,上下平板的應力相差不明顯,應力水平低。
由表2可以看出,鉚接最大應力遠大于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最大應力基本相同。
表2 最大應力Tab.2 Maximum stress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的應力水平遠遠低于鉚接,不易在孔周發(fā)生破壞;膠鉚混合連接相對于膠接來說,應力過渡平緩,復合材料層合板之間的應力相差很小,應力分布均勻,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應力集中,減少連接破壞發(fā)生的可能。
復合材料層合板結構的膠接、鉚接及膠鉚混合連接的位移云圖分別如圖11~圖13所示。
圖11 膠接位移云圖Fig.11 Displacement cloud of adhesive bonding
圖12 鉚接位移云圖Fig.12 Displacement cloud of riveting
圖13 膠鉚混合連接Fig.13 Displacement cloud of adhesive-rivet hybrid joining
圖14為復合材料層合板各連接結構在X軸方向相同位置的各點沿Z軸的位移。B/C為膠鉚混合連接,D/E為鉚接,F(xiàn)/G為膠接,60~120 mm為連接區(qū)域。
圖14 位移Fig.14 Displacement
由位移云圖和圖14可以看出整個結構不僅在X軸向發(fā)生了拉伸變形,在力矩的作用下,結構在XZ面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彎曲變形,XY平面下板右端變形最大,往左變形逐漸減??;在上下平板連接的左端部,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曲線重合較好,說明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的整體性好;鉚接中,連接區(qū)域左端部的位移曲線弧度較大,這說明復合材料層合板易在此處出現(xiàn)破壞。
圖15中,X軸表示各連接結構的上平板長度,Y軸表示垂直于板面的應力。B/C為膠接上平板上下表面在XZ平面上的兩條直線上的節(jié)點;F/G,J/K分別為鉚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相同位置上的各節(jié)點。
圖15 上平板應力Fig.15 Stress of top plate
由圖15可以看出,在上平板的固定端,膠接、鉚接和膠鉚混合連接上下表面應力相差都很大,說明膠接、鉚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固定端區(qū)域容易發(fā)生脫層現(xiàn)象;鉚接在連接區(qū)域左端,上下表面兩點之間應力相差較大,說明鉚接易在連接區(qū)域發(fā)生層間分離現(xiàn)象;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連接區(qū)域的端部,上下平面應力相差較大,說明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上平板易在連接區(qū)域的端部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
在圖16中,X軸表示的是下平板在搭接結構中的位置長度,Y軸表示的是垂直于板面的應力。B/C為膠接下平板上下表面在XZ平面上兩條直線上的節(jié)點;D/E,F(xiàn)/G分別為鉚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相同位置上的各節(jié)點。
圖16 下平板應力Fig.16 Stress of bottom plate
由圖16可以看出,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下平板的左端部,上下表面的應力相差較大,說明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最易在此處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鉚接X和Z方向相鄰兩點之間的應力相差都較大,說明鉚接下平板在連接區(qū)域容易發(fā)生分層現(xiàn)象;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下平板在連接區(qū)域的右端部,上下平面的應力曲線重合較好,說明在此處不易產(chǎn)生破壞。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固定端、上平板連接區(qū)域的端部和下平板連接區(qū)域的左端部容易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鉚接在固定端、上平板連接區(qū)域的左端和上下平板的連接區(qū)易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
為了分析不同預緊力對復合材料層合板膠鉚混合連接強度的影響,通過強度分析(材料性能參數(shù)如表3所示),找到發(fā)生破壞的區(qū)域,并且選擇出合適的預緊力,供工程應用中參考。
表3 T700/QY8911性能參數(shù)Tab.3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700/QY8911
基于Tsai-Wu張量強度準則的理論,并運用MSC.Patran二次開發(fā)語言PCL構建出強度計算的窗口菜單。從MSC.Patran中編寫的附加分析菜單欄中進入強度分析,然后調(diào)用后臺根據(jù)Tsai-Wu張量強度準則編寫的強度分析程序,對算例進行強度分析。
通過表4可以看出,在預緊力為500~700 N之間,隨著預緊力的增加,復合材料層合板的強度雖然有所波動但呈增加趨勢,預緊力超過700 N之后,強度慢慢減少,即在預緊力為700 N時,復合材料層合板的強度最大,這說明適當?shù)念A緊力可以增加復合材料膠鉚混合連接接的強度。
表4 T700/QY8911不同預緊力下的強度Tab.4 Strength of T700/QY8911 in different pre-tightening forces
復合材料層合板鉚接結構,在很小的拉力下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破壞,破壞位置在下平板下表面右排孔的孔邊緣。這是因為復合材料層合板為脆性材料,在很小的應力作用下就會在孔邊緣產(chǎn)生很大的應力集中,因此產(chǎn)生應力破壞。經(jīng)過驗證,復合材料層合板鉚接搭接結構在9 500 N靜拉力的情況下,上平板的1、3層面孔周節(jié)點區(qū)域已經(jīng)有破壞發(fā)生,1、3層面發(fā)生破壞的大體位置是在孔周 45°、120°、240°和 315°區(qū)域,這也是鉚接孔周應力集中的層面和位置;下平板邊緣孔的1、3、5層面孔周節(jié)點也已經(jīng)有破壞發(fā)生,中間孔的1、3層面也已經(jīng)發(fā)生破壞,膠鉚混合連接和膠接在9 500 N靜拉力下未發(fā)生損傷,因此可以驗證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可以有效避免應力集中,阻止損傷的發(fā)生。
本文基于有限元軟件MSC.Patran/Nastran研究了復合材料層合板板膠接、鉚接、膠鉚混合連接搭接結構的彈性應力應變及位移問題,建立了復合材料層合板板膠接、鉚接、膠鉚混合連接搭接結構的三維有限元分析模型,計算得到了不同連接模型下的彈性應力及位移值,研究結果表明,在彈性區(qū)域,較小拉力作用下:
1)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的應力水平遠遠低于鉚接,不易在孔周發(fā)生破壞;鉚接上平板右端部的孔和下平板右排孔的孔周應力較大,最易首先發(fā)生破壞;膠鉚混合連接相對于膠接來說,應力過渡平緩,上下復合材料板之間的應力相差很小,應力分布均勻,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應力集中,減少連接破壞發(fā)生的可能。
2)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在固定端、上平板連接區(qū)域的端部和下平板連接區(qū)域的左端部容易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鉚接在固定端、上平板連接區(qū)域的左端和上下平板的連接區(qū)域容易發(fā)生層間剝離破壞。
3)復合材料層合板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兩種連接方式的性能相差較小,但膠鉚混合連接的結構重量和成本都增加很大,所以,在彈性區(qū)域、較小拉力作用下,膠接更能體現(xiàn)其優(yōu)越性;膠接和膠鉚混合連接相對于鉚接,應力分布均勻,能有效解決應力集中現(xiàn)象,整體性更好。
[1]倪禮鐘,陳 麒.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2002.
[2]張麗華,范玉青.復合材料構件低成本技術發(fā)展趨勢[J].航空制造技術,2005(7):61-63.
[3]程志遠.復合材料連接手冊[J].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4.
[4]CHANG F K,SCOTT R A,SPRINGER G S.The effect of laminate configuration on characteristic lengths and rail shear strength[J].J Compos Mater,1984,18:290-296.
[5]KWEON J H,AHN H S,CHOI J H.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s of composite joints without testing[J].Compos Struct,2004,66:305-315.
[6]CAMANHO P P,MATTHEWS F L.A progressive damage model for mechanically fastened joints in composite laminates[J].J Compos Mater,1999,33:2248-2280.
[7]HASHIN Z.Failure criteria for unidirectional fiber composites[J].J Appl Mech,1980,47:328-334.
[8]QUINN W J,MATTHEWS F L.The effect of stacking sequence on the pinbearing strength in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J].J Compos Mater,1977,11:139-145.
[9]WANG H S,HUNG C L,CHANG F C.Bearing failure of bolted composite joints.Part I: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J].J Compos Mater,1996,30:1284-1313.
[10]益小蘇,杜善義,張立同.復合材料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