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朱悅 金愛民 孟海華
(1.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上海 200235;2.上海市研發(fā)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 上海 200235)
推進科技資源共享是我國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針對國內科技資源分散、落后、封閉的現狀,我國政府2004年7月制定《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2005年7月頒布《“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實施意見》全面啟動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萍蓟A條件平臺是在信息、網絡等技術支撐下,通過有效配置和共享科技基礎資源,服務于全社會科技創(chuàng)新的支撐體系,主要涉及資源有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設施和儀器裝備、科學數據與信息、自然科技資源等。[1]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具有公益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2]。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已認定了23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其他地方、專業(yè)平臺也不斷涌現,“初步建立起跨部門、跨區(qū)域、多層次的資源整合與共享網絡體系”[3]。
當前,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進入新的階段,要在前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繼續(xù)優(yōu)化服務,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減輕國家財政投入的壓力,保證平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適當采用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是合理的選擇。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資源的“整合者”和“開發(fā)者”、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的“服務者”、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管理者”,[4]其基本原則為“以用為主、開放服務”,根本目的是“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5]。擴大科技資源的使用效果,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是平臺建設的核心主線,只要圍繞這一主線進行運行模式創(chuàng)新,就不會背離平臺的性質和功能。在保證公益性服務的基礎上,市場化運作可以提升平臺的服務水平,健全完善組織架構,培養(yǎng)科技服務的專業(yè)化隊伍,增加自身的造血機能,提高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萍蓟A條件平臺運行服務的市場化主要是指在平臺的運行服務過程中適當采用價格、競爭等市場機制,面向市場需求提升優(yōu)化產品和服務,通過市場交易獲取部分收入補貼平臺運行的過程。由于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特殊性質,平臺運行服務的市場化必然是在政府引導、監(jiān)管下的市場化。
我們認為平臺建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財政支持,資源整合;第二階段為完善運行,優(yōu)化服務;第三階段為適當獨立,市場運作。當然這幾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是一個相互交錯的過程,并且不同的平臺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間也不一樣。目前,平臺建設正處于資源整合與優(yōu)化服務之間的階段,市場化的運作設計也要遵守這一現實情況,但一定程度的市場化可以促進服務的優(yōu)化與資源的整合。
根據問卷調查,目前只有極少數平臺進行了部分市場化的運作。對市場化運作感興趣或已經開始市場化的平臺主要有兩種:一是原來本身就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如鋼鐵研究總院牽頭的應急分析平臺,該類平臺的特點是平臺承建者本身就是市場主體,平臺的建設帶來的主要作用是整合了相關資源,發(fā)揮了原有資源的社會效益,同時也為平臺的承建者帶來了利益。主要表現在提升了在業(yè)界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擴大宣傳渠道等,比如鋼鐵研究總院牽頭的應急分析平臺網站上線后,其本身的業(yè)務量大幅提升。可以說這一類的平臺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第二類是有貴重稀缺儀器和資源的平臺,如北京離子探針中心,該中心核心資源為大型科學儀器及相關服務,按照成本價核收機時費,初步實現了市場化運作,由于收費價格不高,還是需要補貼才能維持機器正常運轉。他們也對數據版權的使用也做了探索,用戶必須和實驗室簽訂數據版權共享協議,從數據獲得之日起7年后,“中心”有權向社會公布所測數據。其他如部分數據平臺也具備一定市場化的條件,但是由于版權保護問題,一時難以靠出售相關資料,實現自我運行。另外家養(yǎng)動物種質資源平臺也進行了部分市場化的探索,可以獲取部分收入補貼平臺運行。而從事基礎資源收集整理的平臺,如微生物平臺等處于收集和保存階段,目前很難從事市場化運作。
從平臺運轉的重要載體門戶網站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基礎條件平臺的門戶網站正處于建設階段,絕大部分還沒有相關市場化運作的設計。部分網站還處于初步階段,只具有基本的介紹性信息,或正處于建設完善之中。部分網站實現了在線互動式服務。全國科學儀器門戶可以為科研人員和企業(yè)用戶提供科學儀器檢測的網上預約服務,分析測試資源信息的檢索服務,大型科學儀器資源信息的知識檢索服務。其對服務進行了分級,非注冊用戶只能進行簡單的查詢和瀏覽概要信息,更多的服務功能需要成為注冊用戶后系統(tǒng)才能提供,這說明分級服務是一種較為切實可行的運行辦法。[6]中國檢測資源平臺搭建了在線專家咨詢和供求信息的溝通平臺。只有極少的網站實現了在線的市場化服務。比如國家標準物質信息服務平臺網站具有在線訂購系統(tǒng),主要用于出售小件封裝的標準物質,模式為在線訂購,線下郵購。中國標準服務網也實現了在線訂購書籍。部分已經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其市場化的的功能沒有在門戶上體現。中國應急分析平臺網站上具有金屬材料領域、食品領域、生物領域、突發(fā)性環(huán)境污染領域共2100多個案例,具有商業(yè)價值,目前主要是免費開放,其市場化行為主要在線下進行。從整體上看來,平臺門戶網站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內容不足夠豐富,以門戶網站建設為抓手的資源整合工作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總體看來,我國平臺建設還未走上市場化運作的軌道,平臺門戶暫時還無法承擔運行服務市場化的載體功能。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平臺運行服務市場化主要有以下問題。首先,客觀上一些平臺現在不具備運行服務市場化的條件。有的平臺資源涉及國家安全不宜直接通過市場公開,有的資源開發(fā)服務、產品難度較大,有的服務對象規(guī)模和支付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撐市場化運作。
其次,主觀上動力不足,對市場化運作認識有偏差。根據問卷調查,在回答“未來是否會進行市場化運作”一題時,回答可能會的只占5%,而肯定不會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占59%,多數平臺在回答問卷時表示不可能進行市場化運作。很多平臺認為市場化運作與國家平臺公益性的定位是相悖的,同時也擔心一旦推行市場化運作會減少政府資金投入。
第三,制度上存在障礙,產權和激勵機制欠缺。根據問卷調查,市場化運行的主要障礙是體制機制,平臺所在單位自身的事業(yè)和公益性的性質定位,在現有政策體系下,不利于平臺運行服務市場化。平臺的科技資源也大量存在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劃分不清晰的現象,進行市場化運作需要更加明確的政策支持。平臺工作人員大多為兼職,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依托于平臺的職業(yè)發(fā)展軌道。
第四,專業(yè)化水平不高。多數平臺沒有應對市場化的組織機構,缺乏市場化運作人才,大部分平臺沒有市場化運作經驗,產品和服務開發(fā)能力較弱。
第五,相互之間缺乏統(tǒng)籌協調。目前,在平臺資源的市場化運作方面,科技部平臺中心與各平臺之間,平臺各承建單位之間沒有統(tǒng)籌協調機制。很多平臺通過網絡形式上把資源進行了整合,但資源還是在各承建單位那里,由各具體承建單位負責,在市場化運作上未充分體現出集約效應。另外,有聯系的平臺服務或有共同用戶之間的平臺協調也較少。
推進平臺運行服務的市場化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保證科技資源服務的公益性地位??萍假Y源平臺市場化運作是在保證公益性服務的前提下,開展的“增值”服務,是利用特色資源,為特定的需求提供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的行為,其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保證平臺的可持續(xù)運行,同時針對用戶需求的服務形式也更會促進平臺資源效益的發(fā)揮。
第二,尊重市場規(guī)律,尊重各平臺的不同特點和運行基礎,確立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市場化運作只能是部分的,分階段進行的。一是不能市場化的平臺。有些平臺根據其自身的條件和客戶需求情況,很難實行市場化運作,如果這一類平臺對于國家又很重要,只能通過國家支持的方式存在,當然需要對這一類平臺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監(jiān)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網也可以嘗試通過某種機制把單個不能市場化運作的平臺資源市場化運轉起來。二是可以大部分市場化的平臺,對于和平臺相關業(yè)務本身就市場化的平臺承建單位,平臺的意義主要在于賦予其國家級的資質和權威性,財政支持可以分為獎勵原有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績效部分和補貼科技資源公益化服務的部分,一般的運行費用可以不用支持。三是可以部分市場化的平臺。采取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平臺自我運行,另一種是平臺中心統(tǒng)一整合運行。平臺中心對非市場化部分進行適當支持,對市場化部分進行考核。
首先,要通過相關指標綜合評價各平臺進行市場化運作的可行性。指標內容可分三個層面:組織面、供給面、需求面。其中,組織面包括組織能力、市場經驗、體制機制約束等。供給面包括資源特點、公共物品屬性、知識產權等。需求面包括用戶類別、數量、購買力、市場體量等。根據評價指標,對現有的平臺進行初步分析,以確定推進運行服務市場化的進度和步驟。
第二,完善管理體制和業(yè)務運行機制。體制機制是平臺市場化運作的主要障礙,要通過制度設計打破原有體制的局限。要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權利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賦予資源運營方對于使用權的讓渡和收益權利,合理解決產權糾紛。建立利益激勵機制,協調資源供給方、需求方、監(jiān)管方、中介服務方等多方利益主體的訴求。把平臺運行管理人員的績效收入、職業(yè)發(fā)展納入所在單位的考評體系進行管理。
第三,探索成立平臺市場化運作中心,加強網絡門戶交易功能建設。市場化運作中心歸科技部平臺中心直接領導,屬于平臺市場化運作的過渡促進機構,市場化運作中心的成員由各中心委派相關人員組成。平臺市場化運作中心的職能是對可市場化資源進行內部挖掘、整合,對外進行市場化服務的包裝和宣傳。建立市場化運作中心的信息系統(tǒng),在網頁上提供各平臺成員單位可市場化的資源、功能介紹。市場化運作中心可根據不同情況,設計幾種服務模式,根據服務模式由國家平臺開發(fā)統(tǒng)一的在線支付和效益評價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供各平臺免費使用。一方面,提高市場化的專業(yè)化水平,另一方面國家平臺中心也可以對服務績效進行考核。平臺中心應對各平臺的信息和基本數據結構進行規(guī)定,便于數據共享和匯交,也便于對數據進行整合配置。
第四,深入研究用戶需求,大力拓展客戶群體,創(chuàng)新產品和服務。不同的用戶需求是不同的,從性質上分有政府、科研機構、企業(yè)、個人等,從規(guī)模上分有穩(wěn)定的大用戶、個性化用戶等,從使用深度上分有專業(yè)化用戶、一般用戶等。要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務模式和商業(yè)模式。由于部分平臺資源的客戶是政府,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平臺發(fā)展。平臺中心應牽頭各平臺與有關政府部門進行對接,開發(fā)優(yōu)質客戶和產品,為更好的發(fā)揮平臺資源效益,同時獲取穩(wěn)定收入打下基礎。要針對客戶需求開發(fā)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面向市場的產品供給能力。
第五,根據不同類型的資源平臺,分別進行針對性的市場化方案設計。針對五類不同類型的平臺:儀器設備、實物資源、數據資源、文獻資源、網絡科技資源,可分別采用“創(chuàng)新券”模式、增值服務模式、公益服務后補助模式、B2C 電商模式等運營方式。鼓勵各平臺在基本指導原則下進行市場化運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
第六,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在對平臺、服務、用戶進行分類的基礎上,融合基于成本補償的收費標準、基于市場機制的收費標準和基于用戶支付能力的收費標準,制定合理的價格體系和機制[7],鼓勵不同的主體在能夠滿足基本的公益需求基礎上,在各需求方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進行交易。在國家相關標準的指導下,平臺按照具體服務的質與量合理進行收費,主管部門在其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
第七,專注于優(yōu)勢領域打造品牌,提升市場化服務人員的專業(yè)素質。突出核心業(yè)務和服務能力,體現長遠發(fā)展的競爭優(yōu)勢,形成品牌產品和服務。轉變觀念,塑造面向市場的專業(yè)化服務隊伍,培養(yǎng)“專家”型服務人才。
[1]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http://www.most.gov.cn/tjcw/tczcwj/200708/t20070813_52389.htm,2004年09月14日.
[2]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3]http://www.nstic.gov.cn/l-side/115_content.jsp?type=3,2012年12月15日.
[4]袁偉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內涵探討,中國科技資源導刊[J],2013年第1期:8-11.
[5]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
[6]http://www.scilink.cn,2013年2月1日.
[7]楊選良、張薇、程駿,論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經濟屬性及收費政策,中國科技論壇[J],2006年第4期,29-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