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對《金瓶梅》中西門慶親家喬大戶所納的義官,歷來學(xué)者有不同解釋。本文結(jié)合明代捐納制度的歷史背景,考證義官為明代對特例捐納者的專有稱謂,《金瓶梅》中對義官的細節(jié)描寫也高度契合史實。明中期以后,義官身份日益呈現(xiàn)二重性,既能榮膺冠帶或散官職銜,又普遍受地方官府差遣,逐漸固化為差役名目。這為理解小說中喬大戶捐納義官的動機與處境提供了新視角,也使“喬大戶”成為明代小說中刻畫義官形象的典型。
關(guān)鍵詞《金瓶梅》 喬大戶 義官
《金瓶梅》中義官喬洪雖著墨不多,卻是西門慶身邊的重要人物。他在全書中直接出場12次,均被稱為“喬大戶”。喬家是西門大院的對門鄰居。書中第二十二回,西門慶的妻子吳月娘往喬家吃生日酒,兩府的女眷已有往來。第二十五回喬大戶首次出場,委托西門慶關(guān)說揚州鹽商王四峰的案子。此后隨著西門慶的地位、財勢增長,喬家與西門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先是喬家大娘子的侄女嫁給吳月娘的侄子,兩家攀上親戚,隨后喬家又通過吳月娘拉攏李瓶兒,將長女許給西門慶之子官哥兒,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官哥兒、李瓶兒病死后,喬大戶仍與西門慶合伙納糧支鹽、販賣貨物、開緞子鋪,生意越做越紅火。直到西門慶一夕暴斃,家勢敗落,喬大戶便從此“絕不音問”了。
小說沒有具體交代喬大戶的生平,第四十三回中曾通過喬五太太間接透露他的發(fā)跡史:祖上無蔭無祿,白手起家,久在官府承差,如今成了大戶。從名稱上看,既被喚作“大戶”,應(yīng)該是頗有財力且在地方上有些聲望的,或許比不上西門慶,但比他身邊“十兄弟”這類幫閑要好得多。第四十一回描寫喬家大娘子宴請西門大院的女眷:
(陪客)請了尚舉人娘子,并左鄰朱臺官娘子,崔親家母,并兩個外甥侄女兒——段大姐及吳舜臣媳婦兒鄭三姐。叫了兩個妓女,席前彈唱?!诀哌f過了茶,喬大戶出來拜見,謝了禮。他娘子讓進眾人房中去寬衣服,就放桌兒擺茶。無非是蒸煠細巧茶食,果餡點心,酥果甜食,諸般果蔬,擺設(shè)甚是齊整。①
日常交際就能擺出這樣的排場,雖說是為了奉承西門慶的家眷,也可見喬家的富厚。喬大戶只是個“白身人”,一直在尋找機會結(jié)納權(quán)貴。當他見識到西門慶能利用蔡太師的關(guān)系說成案子、又平地升任了提刑所掌刑副千戶后,便著意結(jié)納西門慶,一心想通過西門慶攀進本地的官場圈子去。第七十五回寫到,喬大戶遞帖子請西門慶過府吃酒,“一替兩替來請”。西門慶赴宴回來,向吳月娘描述說:
今日他也費心,整治許多菜蔬,叫兩個唱的。請我那里說甚么話。落后邀過朱臺官來陪我。②
如此費心,只因喬大戶想“趁著新例,上三十兩銀子,納個儀官”,央及西門慶到東平府胡府尹處替他納銀,討一張儀官劄付。
何謂“儀官”?陶慕寧先生校注《金瓶梅詞話》釋為“掌禮儀之官”;黃霖先生《金瓶梅大辭典》釋為“縣衙中司掌吉兇禮制”之官,魏子云先生《金瓶梅詞話注釋》(增訂本)釋為“出錢納一官職”③?!皟x”、“義”通用,“儀官”即是義官。下文中交代西門慶打點禮物豬酒并三十兩銀子送與胡府尹后:
已封過劄付來。上面用著許多印信,填寫喬洪本府義官名目。……良久,喬大戶到了。西門慶陪他廳上坐的,如此這般,拿胡府尹劄付與他看,看見上寫“義官喬洪”名字,“挽例上納白米三十石,以濟邊儲”。④
當日,西門慶先告知吳大舅說喬親家“今日已領(lǐng)下義官劄付來了”,又向張團練、何千戶、范千戶等人介紹“舍親家在本府援例,新受恩榮義官之職”⑤?!傲x官”所指究竟為何?喬大戶為何要納義官?義官身份又有何社會意義?對這些問題,歷來研究《金瓶梅》者均未涉及。本文擬就宋明時期捐納制度的背景對上述問題略作探討,以求方家指正。
喬大戶以“濟邊”的名義納銀入官、換得冠帶劄付,宋代稱為“入粟助邊”、“納粟補官”,俗稱“買官”⑥。自西漢文帝以來,官府為賑饑、濟邊等由,以授爵、授出身、授實職、授差遣等形式換取民間向官府繳納貨幣、米糧和草料,已是歷代常見的做法⑦。宋朝“納粟補官,始于拯饑,后以募民實粟于邊”⑧。北宋真宗景德年間,河北、陜西等地納粟濟邊的民人可授予寄祿官或從八品以下的低等文、武官銜。此后對助邊者或授散官,也多在從八品以下。據(jù)《燕翼詒謀錄》卷二記載,神宗年間也曾舉行捐納,募民實粟于邊⑨?!督鹌棵贰返臄⑹录偻性诒彼位兆谡湍觊g(1111-1117),時人曾批評徽宗時捐納泛濫:
非特富商巨賈,皆有入仕之門,但人有數(shù)百千輕貨,以轉(zhuǎn)易三路,則千緡之入為有馀,人人可以濫紆命服,以齒仕路。遂致此流遍滿天下。一州一縣,無處無之,已仕者約以千計,見在吏部以待注擬者不下三百人。⑩
是否可以認為,這便是小說中喬大戶“趁著新例”納銀三十兩買官的背景呢?
問題在于“義官”的稱謂不見于宋元時期。無論濟邊或助賑,宋代捐納者在官方文獻中的身份稱謂總不脫“進納”字樣,如“進納官”、“進納人”、“進納官人”、“進納授官人”、“進納出身人”等等。南宋初年,為豪民之家恥見“進納”字樣,曾將出身改注為“效用盡心”(武職)和“上書可采”(文職),進納者則以爵秩自稱。無論官私場合,從未見有“義官”或“儀官”的稱謂。金、元時期,納粟制度冗濫,亦未曾見。只是到了明代,“義官”才成為朝野上下對捐納者的一種特殊稱謂。
明朝官方文獻中最早提到“義官”處,系于《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一,正統(tǒng)三年(1438)四月癸未條下:
旌表義官義民等十二人。胡文郁,永新所千戶;李昺,西平縣陰陽訓(xùn)術(shù);劉文勝,西平縣醫(yī)學(xué)訓(xùn)科;李庭玉,潞州學(xué)生員;王必通,羅山縣民……俱出谷千石有奇,佐官賑濟,詔賜書旌勞,復(fù)其家。
這也是正統(tǒng)年間正史中唯一提到“義官”的材料?!傲x官”與“義民”都是捐谷賑濟受到旌表的人。論捐額、待遇,上引12人似無差別。究其身份,只有千戶胡文郁是品官,余下李昺、劉文勝未入流,李庭玉以下為庶人。如果“義官”與“義民”是依據(jù)既有身份的稱謂差別,那么“義官”最有可能指的是胡文郁,畢竟他已是品官,若稱其為“義民”,似乎不妥。從正統(tǒng)元年(1436)以來,官府對捐谷助賑者賜予璽書、羊酒犒勞、免除雜役,至正統(tǒng)三年已有至少20余人接受了“義民”、“義官”的榮稱。
由于《英宗實錄》的這條記載僅為孤證,尚不能據(jù)此斷定“義官”就是時人對品官捐賑者的稱謂??紤]到《英宗實錄》的修撰是在憲宗成化年間完成的,就不能不使人注意到“義官”稱謂的內(nèi)涵從正統(tǒng)到成化年間,尤其是在景泰年間所發(fā)生的重要變化。
(嘉靖)廣東《增城縣志》卷十九“大事通志”記載:
英宗?;实壅y(tǒng)八年秋,大饑,召募義官出粟賑之。(旁小字注)令富民出粟賑饑,因以冠帶榮之,為義民官。故增城之民至今多為義官,其例始此。
這段記載的重點是對“義官”稱謂的解釋,認為“義官”是“義民官”的簡稱,指富民在捐谷助賑后榮膺“冠帶”,并將此事的出現(xiàn)系于正統(tǒng)八年(1443)。
考索《明英宗實錄》,正統(tǒng)八年并沒有在廣東開例旌表義民并授予“冠帶”的記載。最早提到對廣東捐谷賑濟者予以“冠帶”的記錄,系于景泰元年(1450)三月乙巳:
戶部奏福建、廣東缺糧,欲行本處并附近三司會同鎮(zhèn)守、巡撫等官,勸諭軍民舍人等:有能納米三百石以上,立石題名;四五百石以上,請敕旌異;千石以上,給冠帶以榮終身。從之。
這里提到的“請敕旌異”,指請頒敕書旌為義民。“冠帶榮身”,捐格為義民的一倍,等級也在義民之上。此前曾有對糧草輸邊者單獨給予冠帶榮身的做法,但將旌表“義民”與“冠帶榮身”同時舉行、整合為一“例”的情況,這里是第一次出現(xiàn)。同月,戶部出榜召募南北各省民眾納米,籌措對瓦剌作戰(zhàn)的軍餉,納者“俱給冠帶以榮終身,半其數(shù)者賜敕旌為義民”,正是援引了此前廣東、福建的事例。由此看來,《增城縣志》記載的廣東富民應(yīng)詔助賑而被授予“冠帶”的事情,很可能是發(fā)生在景泰年間。
景泰中期,義民義官事例進一步發(fā)展為給授散官品秩,“義官”稱謂的所指內(nèi)涵也隨之擴大。至遲在景泰三年(1452),民納谷一千石者旌為義民,增納至一千六百石至五千石者,可授予從冠帶至正六品的散官銜。這一事例至少在江西和浙江兩地明確推行,并取得成效。此后各朝均援引景泰朝的做法,開行義民義官事例,但并非常例,而是集中在賑濟、濟邊、營建大工等特殊時期,“義官”、“義民官”也因此成為明代捐例中特有的詞匯。
官私文獻中提到“義官”的記載逐漸增多。對應(yīng)例獲授散官和冠帶者,朝野通稱為“義官”。如閣臣楊溥之子楊文升,“景泰間援例助邊,賜冠帶為義官”;景泰四年(1453)“歲侵,有詔諭民人入粟者授之冠帶……(武進縣富民楊宗廣)于是有義官之命”?!睹鲬椬趯嶄洝酚涊d,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月,有詔稱“各處義官、義民,已經(jīng)給與散官、冠帶榮身及立石、旌異等項”。楊廉曾作《義官孫公壽藏銘》,記載成化年間,贛州雩都人孫元豫“輸粟濟饑,授宣義郎散官”。弘治初年江西大荒,豐城人王吉出粟濟饑,“尋膺七品散官”。清水知縣谷善之子谷廷價,“少讀書習(xí)舉業(yè)不成,援例為義官”。正德年間,山西蒲州商人韓玻,“嘗入粟實邊,授義官”。“義官”的全稱“義民官”,也仍見于官私文獻中。正德間,吏部郎中王九思之弟九皋,“業(yè)農(nóng),嘗輸金為義民官”。萬歷三十三年(1605),河南鞏縣“義民官”張三鳳承攬本縣應(yīng)解京庫綿布事,逾期受責,朝廷遂下詔禁止游手奸徒托充陰陽、醫(yī)、義民等官名包攬解錢糧重事。
由此來看,《金瓶梅》中描寫喬大戶所納的“義官”,應(yīng)是源自于明代的捐納制度。小說中描寫喬大戶納了三十兩銀子便獲授冠帶,也契合明中期以降義民義官事例中捐價變化的傾向。義官捐價雖因各朝代情勢、時地各異而常有浮動,但總體趨勢是在景泰以后不斷降低。
天順三年(1459),湖廣長沙、常德等地水災(zāi),戶部議準捐納“義官”的標準為義民及冠帶榮身需納米340石,每添納10石升授散官一級。如以米1石擬谷2石換算,相比前引景泰年間江西、浙江兩地的事例,義官的捐價已貶低近二分之一,升授一級散官的捐額僅及十分之一。景泰至天順時期,內(nèi)地遇荒年的米價最高為銀一兩糴米二石,換算天順三年的義官捐價,則最低約為白銀170兩。成弘之際,義官的捐價復(fù)貶至三分之一,據(jù)長洲人王锜記載:“近年補官之價甚廉,不分良賤,納銀四十兩即得冠帶,稱‘義官’?!闭率曛良尉付觊g(1517-1523),義民義官的捐價又降至二分之一,新例規(guī)定納銀二十兩可得冠帶,銀三十兩授九品散官,至納銀五十兩授正七品散官,由“南京戶部印編劄付四千給之”。依此趨勢,嘉、萬年間義民義官的捐價恐怕還會更低。小說中描寫喬大戶納三十兩銀子獲授冠帶,他以義官身份赴宴,“冠帶青衣,四個伴當跟隨”??急彼巫栽S改制后,官員的冠服已去青不用,明代改易宋制,規(guī)定五品至七品官員,公服著青袍,八品以下至未入流雜職官,服綠袍。喬大戶大約要納到七品散官,才能服冠帶青衣吧。
捐了散官,喬大戶就能擺脫平民的身份局限,進入西門大院的官場交際圈。喬家初與西門家定親時,西門慶曾嫌門戶不稱,對吳月娘說:
既做親也罷了,只是有些不搬陪些。喬家雖如今有這個家事,他只是個縣中大戶,白衣人。你我如今見居著這官,又在衙門中管著事。到明日會親,酒席間他戴著小帽,與俺這官戶怎生相處?甚不雅相。
小帽、白衣都是平民的服飾。西門慶并非自高身份,“官民有別”是當時社會各階層的通識,平民見地方官,須稱大老爺,見到?jīng)]有官銜的舉人、生員也要稱老爺。上層社會交往講究排場、體面,尤其注重儀式和禮節(jié),身份地位不般配,自然就“不雅相”,令賓主尷尬。小說第四十七回,韓道國的妻子王六兒恭喜西門慶定親,也道:
就是和他做親也好,只是爹如今居著恁大官,會在一處,不好意思的。
席第之間,官員應(yīng)酬往來,平民理當回避,以免引人非議。第七十二回西門慶宴請新到任的提刑所何副千戶,邀吳大舅、應(yīng)伯爵與溫秀才作陪,伯爵道:
吳大舅與哥是官,溫老先戴著方巾,我一個小帽兒怎陪得他坐,不知把我當甚么人兒看我,惹他不笑話?
應(yīng)伯爵深諳世故,這番話說出了平民身份在官場交際可能遇到的窘迫難堪,喬大戶大概也有同樣的顧慮。在這樣的場合,官員的冠服、生員的衣巾都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第五十八回西門慶設(shè)生日宴,劉、薛二老太監(jiān)著蟒衣來,倪、溫二位秀才“都穿著衣巾進來”,任醫(yī)官“冠帶著進來”,周守備著“盛服”,西門慶冠帶迎接,各人進來先“敘禮數(shù)”,再寬衣入座。這日也請了喬大戶,他沒來。第七十六回喬大戶剛接了義官劄付,聽說西門慶要宴請周守備、荊都監(jiān)、張團練、劉、薛二內(nèi)相、何千戶、范千戶、吳大舅等官,便對西門慶說:“明日若親家見招,在下有此冠帶,就敢來陪他也不妨?!?/p>
西門慶向吳大舅等人提議,為喬大戶“備禮寫文軸,咱每從府中迎賀迎賀”,喬大戶既高興,又謙讓說:“惶恐,甚大職役,敢起動列位親家費心?!薄奥氁邸币辉~常見于宋代,明清沿用,指官府無償差派民戶充任州縣公吏和鄉(xiāng)、里、都等基層組織的某些職務(wù),也稱“差役”。義官在明代最初本是榮銜,受到朝廷建坊旌表,中期以后卻有逐漸轉(zhuǎn)化為職役、差役的趨勢。
早期捐納義官的富民,多在當?shù)赜猩砑液惝a(chǎn),當?shù)胤焦俑d賑濟、修水利、營建橋梁公廨而匱乏財力時,多禮請義民義官襄助,以其既有“尚義”的美名,又有擔賠的能力。成化四年(1468),江西寧州民陳郇應(yīng)例為冠帶義民,提學(xué)副使李齡“廉其名,勸修文廟、儒學(xué),仍令糾同類共成之”,前后費時五月。成化二十三年(1487),瑞金縣修城,由推官、訓(xùn)導(dǎo)“率縣之義官楊叔莊、廖丕緒、危孟紀、鐘儀溪等督工營修,……凡幾月而為城垣四百余丈”。或禮勸,或強行差遣,地方官府要求義民義官承擔較為沉重的差役,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弘治五年(1492),詔禁地方官府強差、強勸義官署事,要求有司“須要以禮相待,不許擅便差使”,以免人心不肯尚義。
一面是真正的富戶因畏懼差遣而裹足不前,另一面是社會底層的人員謀求捐納義官,以便勾當公事,從中牟利。成化末年,王锜稱江南地區(qū)的義官“任差遣,因緣為奸利,故皂隸、奴仆、乞丐、無賴之徒,皆輕資假貸以納。凡僭擬豪橫之事,皆其所為”。因為有利可圖,弘治年間一度產(chǎn)生了大量的假冒義官,戶部上奏稱“納粟義官多因奸人竊得空印紙,填寫職銜,賣與富家”。
大量義官在州縣官府供差遣的事實,逐漸使“義官”固化為一種差役名目。弘治八年(1495),江南吳縣為承擔治水的義官建題名碑,有官員稱:“民有以義顯而仕服者,亦吏也。凡其人多故家子,有恒心,用之庶其濟乎!”所謂“民以義顯而仕服者”,亦即義官。官府對他們的差派,已視同為吏役。嘉、萬年間,南北地區(qū)均可見到以義官作為固定的差役名目。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州所轄四縣輪流供應(yīng)接遞夫役,其中蕭縣例由義官率領(lǐng)老人、總甲將正身人夫賣放收錢后,臨時在沛縣雇役。萬歷二十七年(1599)初刻的工部都水主事胡瓚撰《泉河史》一書,列舉治河的役目時提到除魚臺、平陰、嶧縣不設(shè)泉官,其余管泉義官各占見役一名,汶上世役義官占一名。
《金瓶梅》第四十三回,喬大戶的姑母喬五太太曾說:“我這個侄兒,雖是差役立身,頗得過的日子?!苯淮藛檀髴粼揪驮谇搴涌h衙里承差,勾當公事?,F(xiàn)在他想要捐納義官,若揆諸嘉、萬年間的史實,則義官的身份既不影響他的差役,又可使他擺脫庶民身份,進入西門大院的官場交際圈,可謂一舉兩得。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門慶、吳大舅等人提議的“迎賀”與喬大戶的一番“謙讓”,便顯得十分有趣:“迎賀”夸贊的是義官的恩榮與體面,“謙讓”則道出了義官在地方官府承差的實際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金瓶梅》中喬大戶納義官之事應(yīng)是依于明代捐納制度的背景,通過對“義官”產(chǎn)生及其演變的剖析,也為理解喬大戶捐納義官的動機與處境提供了新的視角。小說勾勒出喬大戶從底層起家、積斂財富、鉆營社會關(guān)系的市井心態(tài),為理解明代中后期的義官現(xiàn)象提供了鮮活的資料,也使“喬大戶”成為明代小說中刻畫最成功的義官形象之一。
注:
③ 黃霖《金瓶梅大辭典》,巴蜀書社1991年版,第741頁。魏子云《金瓶梅詞話注釋》(增訂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23頁。
⑥ [宋]趙升《進納》,《朝野類要》卷三,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頁。
⑦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五“貲選進納”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71-776頁。
⑧⑨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2、12頁。
⑩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十五之三十九,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36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