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彤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北京,100088
仲裁是當前社會解決糾紛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民間性的糾紛解決方式,仲裁所體現(xiàn)出的靈活、快捷的優(yōu)勢使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仲裁管轄權作為仲裁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需要細致的研究。本文試對仲裁管轄權的基本內(nèi)容進行梳理,包括仲裁管轄權的概念和性質(zhì)的界定,以及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和對異議的處理。以下通過對英國1996年《仲裁法》關于管轄權異議的規(guī)定進行分析,并與我國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比較,對自裁管轄權的內(nèi)容和認定作一剖析。
筆者一直試圖與精準的概念分析保持距離,因為概念對概括和簡練的要求,勢必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取舍,從而往往導致一些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使得對事物的認識產(chǎn)生偏頗。但是概念的分析又是不可或缺的,要對事物進行理性認識,基本都會涉及到對概念的界定。因此,這里仍然是從概念入手。
1.1.1 仲裁管轄權的概念
仲裁管轄權的概念主要是相對于訴訟中的管轄權概念而言的。有學者認為,仲裁管轄權是指“仲裁庭依據(jù)當事人的授權和法律的授權所享有的,可以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進行審理并作出有約束力裁決的權力”[1]。也有學者將仲裁管轄權定義為“仲裁庭對當事人依據(jù)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解決的爭議案件進行審理并作出裁決的權限”,是“有權對當事人提請仲裁的特定爭議進行審理并作出有約束效力的仲裁裁決的依據(jù)”[2]140。二者都體現(xiàn)了仲裁管轄權的行使主體是仲裁庭,仲裁管轄權來源于當事人的授權,仲裁管轄權針對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特定爭議。不同的學說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而言,只是表述的角度和側重有所差異,而實質(zhì)上的分歧并不大。
筆者認為對仲裁管轄權的認識,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從字面上來看,似乎仲裁管轄權已經(jīng)包括了審理和裁決的權力,但是應當注意的是仲裁管轄權與仲裁審理權、仲裁裁決權同屬仲裁權的下位概念,三者處于并列地位;在時間上,仲裁管轄權、仲裁審理權和仲裁裁決權的行使存在一種先后順序,只有先具備了仲裁管轄權,仲裁審理權和仲裁裁決權才具備了正當性基礎。仲裁管轄權是仲裁權的一部分,“是仲裁權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3]175。仲裁管轄權是仲裁庭“可以”審理并裁決的權力,強調(diào)的是一種資格[4];而仲裁審理權則強調(diào)了仲裁權的具體如何行使,仲裁裁決權側重仲裁權的最后實現(xiàn),三者緊密聯(lián)系但相互區(qū)別。
1.1.2 仲裁管轄權的性質(zhì)
仲裁管轄權是一種權利,還是一種權力?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會直接影響到仲裁庭與仲裁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以及相互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這里,筆者希望通過借用霍菲爾德對法律概念的基本分類來進行簡要的分析。根據(jù)霍菲爾德的學說,并非所有的法律關系都可以化約為“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法律關系,如果僅用“權利”和“義務”來進行描述,極易產(chǎn)生混亂。霍菲爾德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基本的法律關系應當是原生的(sui generi) ,而且只能是兩個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舴茽柕略谝粋€由“相反關系”和“相關關系”組成的表式中,展示了他所提煉的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關系[5]。
表1 基本法律關系
根據(jù)表1,與權利(right)相關聯(lián)的是義務(duty),而與權力(power)相關聯(lián)的是責任(liability)。如果仲裁管轄權是一種權利,相應的當事人向仲裁庭申請仲裁就成了一種義務。同時,嚴格意義上的權利包含了一種“請求”,即權利人為了實現(xiàn)其權利可以請求他人為或不為特定行為,那么仲裁庭就可以“請求”當事人申請仲裁。仲裁管轄權的取得是源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在糾紛解決方式選擇上的發(fā)揮,是一種自由,而絕非義務。如果將仲裁管轄權理解為是一種權利,顯然與仲裁的意思自治的原理相違背。
如果仲裁管轄權是一種權力,仲裁庭通過行使仲裁權可以對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確認和變更,而當事人應當接受仲裁庭的裁決對其法律關系作出的判斷,否則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仲裁裁決。當事人需要遵守仲裁裁決,是因為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授權仲裁庭對其糾紛進行處理,當然就要受制于自己授權產(chǎn)生的后果,就算仲裁裁決存在違法或不當,當事人也只能通過其他途徑尋求救濟,而不能僅僅拒絕接受仲裁裁決。從這個角度來看,仲裁管轄權應當是一種權力,這與仲裁的自治性也是相輔相成的。
1.2.1 仲裁管轄權的主體
仲裁管轄權屬于仲裁權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仲裁管轄權的主體應當與仲裁權的主體是一致的,即應當是仲裁庭。
關于仲裁權的主體,存在仲裁權是屬于仲裁委員會還是屬于仲裁庭的爭論。主流觀點認為仲裁權的主體是仲裁庭,理由有三:首先,仲裁機構是仲裁案件程序的管理機構,其職能是仲裁事務管理[3]19。因此,仲裁機構的職能主要是對仲裁工作進行組織、協(xié)調(diào),而不涉及直接解決當事人的糾紛。其次,仲裁既有機構仲裁,又有臨時仲裁,在臨時仲裁中,不存在仲裁機構,仲裁權的主體只能是仲裁庭[3]19。最后,仲裁實踐中是由仲裁庭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審理和裁決,而不是仲裁機構。
筆者也認為仲裁庭是仲裁權的主體。仲裁權來源于當事人的合意授權,仲裁機構的設置不是根據(jù)當事人的合意而設立的,而仲裁庭的形成才充分反映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雖然是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但仲裁機構受理申請進行的只是形式審查,這種審查起的是一個篩選的作用,是為了仲裁庭行使仲裁權進行協(xié)助和準備,但真正對爭議進行實質(zhì)處理的是由當事人選定的仲裁員組成的獨立的仲裁庭。
仲裁管轄權是行使審理權和裁決權的前提,因此,管轄權與審理權、與裁決權的行使主體應當是同一個主體,而不能夠割裂和分離。如果把仲裁管轄權歸為仲裁機構所有,而認為仲裁庭行使的只是審理權和裁決權的話,就會破壞仲裁權內(nèi)容的完整性和行使的連貫性。
1.2.2 仲裁管轄權的具體內(nèi)容
前面已經(jīng)提到,仲裁管轄權是將特定爭議納入仲裁程序中來,只有確立了有效的仲裁管轄權,仲裁程序才真正開始,并進入接下來的審理程序,直到作出裁決。因此,仲裁管轄權要解決的就是確定某項爭議能不能進行仲裁,仲裁庭有沒有權力對該項爭議進行仲裁的問題。前一個問題對應的是爭議的可仲裁性,后一個問題則直接取決于當事人在仲裁協(xié)議中所作的約定。
1.2.3 仲裁管轄權的行使對象
借用訴訟上管轄權的理論來看,也可以將仲裁管轄權分為對人的管轄和對事的管轄。對人的管轄范圍就是對什么人進行管轄,根據(jù)仲裁權來源和合同相對性的原理,仲裁管轄權只能對達成仲裁協(xié)議的雙方當事人產(chǎn)生約束力。而對事的管轄權則是仲裁庭對什么樣的爭議可以進行管轄,由于仲裁權受到當事人仲裁協(xié)議的約定的限制,仲裁管轄權對事的范圍就是當事人在仲裁協(xié)議中約定的提交仲裁的爭議。
仲裁管轄權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是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在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中所作的授權,其次是國家法律對仲裁的認可和授權,因此,仲裁管轄權必然要受到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制約和國家關于仲裁的法律規(guī)范的限制。除了當事人的約定和國家立法,仲裁管轄權還受到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的影響。
當事人在仲裁協(xié)議中除了要明確作出將爭議提交仲裁解決的意思表示外,還要約定交由仲裁解決的具體事項,并對仲裁機構做出選擇。例如,當事人約定“因合同貨款支付引起的糾紛由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那么與貨款支付無關的爭議就不能提交仲裁,而如果一方當事人向中國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中國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也無權受理申請。
可仲裁性回答的是哪些糾紛可以提交仲裁解決的問題,這相當于訴訟中“主管”的概念。一般而言,各國法律都通過明確的立法對可仲裁性的問題進行規(guī)定。我國《仲裁法》第二條規(guī)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chǎn)權益糾紛,可以仲裁?!钡谌龡l則規(guī)定了適用范圍的例外,“下列糾紛不能仲裁:(一)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扶養(yǎng)、繼承糾紛;(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與財產(chǎn)、經(jīng)濟利益有關的爭議,可以提交給仲裁,源于仲裁制度的起源就是對商事爭議的處理,同時仲裁的專業(yè)性和快捷性也更適應解決財產(chǎn)權益糾紛的經(jīng)濟效率要求。而與人身密切關聯(lián)的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扶養(yǎng)、繼承糾紛,雖然也會涉及到財產(chǎn)權益,但是這些人身關系的產(chǎn)生、變動和消亡,除了會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外,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穩(wěn)定,涉及到一國公序良俗的維護,因此,在這一領域內(nèi),當事人對自己人身關系的處分自由遠不如財產(chǎn)領域的自由范圍大,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對抗國家的強制性規(guī)定,婚姻家庭的糾紛只能由法院進行排他的管轄。而行政爭議,由于一方當事人是國家權力機關,且行政爭議往往涉及國家政策、公共利益等方面,也不適合由仲裁機構這樣的民間性機構進行處理。
為了保障仲裁程序的順利開展和進行,各個仲裁機構都制定了自己的仲裁規(guī)則,仲裁規(guī)則當中也會對該仲裁機構的受案范圍進行明確,不同仲裁機構受理爭議的范圍可能存在交叉重疊,也可能相互排斥,而且隨著仲裁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各個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也經(jīng)歷了調(diào)整和完善。
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的規(guī)則,自1956年至2005年經(jīng)歷了多次修改?,F(xiàn)行規(guī)則為2012年版本,該規(guī)則對受案范圍的表述進行了簡化,原則性規(guī)定了“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的經(jīng)濟貿(mào)易等爭議”,刪除了對不受理爭議的列舉,并明確了具體的范圍:“(1)國際的或涉外的爭議案件;(2)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或臺灣地區(qū)的爭議案件;(3)國內(nèi)爭議案件?!庇秩缰袊J轮俨梦瘑T會,其仲裁規(guī)則也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但是海事仲裁委員會的受案范圍僅限于與海事、海商、物流爭議以及其他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爭議,具有更強的專業(yè)性。
筆者認為,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中,當事人的意思是最關鍵的因素,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xié)議,直接決定著仲裁管轄權的產(chǎn)生、內(nèi)容、效力和行使。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更多的是表示對仲裁作為一種有效的爭議解決方式的認可,因為這種認可,所以才使得仲裁裁決可以成為執(zhí)行依據(jù)。沒有當事人提交仲裁的意愿,仲裁管轄權無以產(chǎn)生和存續(xù),而沒有國家法律的認可,仲裁管轄權行使的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仲裁管轄權異議即當事人對仲裁庭仲裁管轄權的異議[3]194。賦予當事人對仲裁管轄權提出異議的權利,一方面是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對仲裁管轄權存在異議,那么對仲裁庭作出的實體上的判斷也會產(chǎn)生不信服,允許提出管轄權異議也是為了促使仲裁裁決獲得正當性。異議可以針對仲裁管轄權的任何方面,前文所提及的影響仲裁管轄權的各個因素,都可能成為當事人提出異議的理由。根據(jù)異議針對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對仲裁協(xié)議的異議和對仲裁庭的受案范圍的異議。
對仲裁協(xié)議的異議可能是認為不存在仲裁協(xié)議或仲裁條款,也可能是對仲裁協(xié)議效力提出異議,比如仲裁協(xié)議因當事人受到脅迫,或者仲裁協(xié)議對仲裁事項約定不明而存在效力上的瑕疵等。
對仲裁庭受案范圍提出異議的情形,例如該爭議不屬于仲裁可以受理的爭議事項范圍,或者該爭議已經(jīng)進入司法程序;又如當事人約定將與貨物質(zhì)量有關的爭議提交仲裁,那么如果一方當事人就合同價款爭議申請仲裁,仲裁庭就沒有管轄權。
有觀點認為,對仲裁員的資格、對仲裁員的選任方式提出的異議也屬于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3]198-199,筆者認為,這種情形不應當屬于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正如上文所論,仲裁管轄權要解決的就是確定某項爭議能不能進行仲裁,仲裁庭有沒有權力對該項爭議進行仲裁的問題,對仲裁管轄權的爭議也限于針對這兩個方面提出。對仲裁員的資格、仲裁員的選任方式的異議是對仲裁權的異議,而不是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仲裁管轄權屬于仲裁權內(nèi)容的一部分,仲裁權的外延更加廣泛,對仲裁權的異議不等于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而且,對仲裁管轄權的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而對于仲裁員的資格或選任方式有異議可以在得知存在不正當?shù)那樾螘r即時提出,因此對仲裁員資格和選任方式的異議不應當劃入對仲裁管轄權異議的范圍內(nèi)。
產(chǎn)生爭議后,為了使仲裁程序能夠繼續(xù)進行或者排除不應當進入仲裁程序的爭議繼續(xù)占用仲裁資源,必須對爭議進行處理,這就涉及到了誰有權對管轄權異議作出決定的問題。有權對仲裁管轄權異議作出決定的主體可能是仲裁機構、仲裁庭或法院。
3.2.1 仲裁機構
筆者認為仲裁管轄權的主體是仲裁庭,仲裁機構只是行使管理職能,為仲裁庭提供協(xié)助,不具有實質(zhì)審查的權力和能力。仲裁管轄權應當既包括對實體爭議進行審理和處理的權力,也包括對程序事項進行管理和決定的權力,如果由仲裁機構對異議進行處理,會破壞仲裁庭權力的完整性。而且如果把認定權交給仲裁機構,仲裁庭就要受制于仲裁機構的認定,不利于仲裁權行使的獨立性,還會造成程序周折、中斷和往復,不符合仲裁經(jīng)濟快捷的要求。
3.2.2 仲裁庭
不能讓仲裁庭進行自裁管轄的觀點認為:這有違自然公正,仲裁庭對自己的去留涉及個人利益;提出仲裁權異議的人正是希望以此阻卻仲裁庭對其行使權力,不愿被卷入仲裁程序,讓仲裁庭決定是否有管轄權自我矛盾[6]。但是筆者認為,當事人之所以選擇仲裁,對仲裁的中立性和公正性是具有充分的信任的,而且仲裁員的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肯定會選擇自己認為會公正地進行裁決的仲裁員,所以對仲裁庭作出的異議認定也會信服。正如法院對管轄權異議可以作出裁定一樣,仲裁庭對自己是否有管轄權也有權進行決定。由仲裁庭決定管轄權異議,是其權力的應有內(nèi)容,也符合仲裁靈活、快捷的價值追求。
3.2.3 法院
將管轄權異議交給法院處理存在一定的弊端,等待法院處理的過程勢必會造成仲裁的延誤,訴訟的公開性和嚴格的程序性與當事人當初選擇仲裁所追求的靈活性、秘密性相矛盾;如果是訴訟標的額很可觀的案件,還有可能出現(xiàn)法院從仲裁庭手中搶奪案源的現(xiàn)象;如果形成了法院決定管轄權爭議,有可能造成國家法院干預仲裁的氣氛,不利于仲裁制度的獨立、快速發(fā)展。
但是,仲裁權的行使也不能完全不受任何的監(jiān)督,由法院對仲裁進行適度的監(jiān)督也是通行的做法,因此,一般也都賦予法院一定的決定權,這就繼而產(chǎn)生了仲裁庭對管轄權異議的認定權和法院對仲裁管轄權異議的認定權的關系問題。
自裁管轄權,簡單來說是指“仲裁庭有權調(diào)查對其自身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并對該問題作出決定”[2]140,因此也被稱為“管轄權/管轄權”原則。自裁管轄權起源于歐洲大陸,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仲裁示范法》對自裁管轄權原則的肯定,使該原則逐漸為現(xiàn)代國際商事仲裁的立法和實踐所接受。
僅從字面上來理解自裁管轄權顯然太過片面,而要將自裁管轄權置于整個仲裁制度中,與仲裁聯(lián)系起來。不難看出,自裁管轄權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仲裁庭有權處理管轄權爭議,仲裁庭的認定并不是終局的,仲裁庭的認定并不排除法院對管轄權異議的認定權。自裁管轄權原則并非不受任何限制,仲裁要接受法院的監(jiān)督,自裁管轄權的行使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法院也可以對管轄權進行認定,那么這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即法院的認定權和仲裁庭的認定權孰者優(yōu)先的問題,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英國1996年《仲裁法》的規(guī)定具有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為了規(guī)范仲裁制度并促進仲裁制度更加有效地運行,使本國的仲裁制度更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英國于1996年通過了新的《仲裁法》。新仲裁法采納了自裁管轄權原則,該法第30條規(guī)定,仲裁庭有權決定其自身的管轄權:
(1)除非當事人之間另有約定,仲裁庭有權決定其自身的實體管轄權,即是否存在著一個有效的仲裁協(xié)議;仲裁庭的組成是否適當,以及根據(jù)仲裁協(xié)議,哪些問題已經(jīng)提交仲裁。
(2)當事人可以通過必要的上訴、復審程序或依據(jù)本部分的規(guī)定,對仲裁庭的上述關于管轄權的決定提出異議[7]。
同時第32條規(guī)定:
(1)在一方當事人的請求下(已通知另一方當事人),法院可以對有關仲裁庭的實體管轄權的任何問題作出決定。
當事人可能喪失提出異議的權利(見第73條)。
(2)根據(jù)本條提出的申請將不予考慮,除非:該當事人與其他所有當事人就程序問題達成書面協(xié)議;或它的提出得到了仲裁庭的準許而且法院認為:
①對該問題的決定可能會節(jié)省費用;②該申請已不遲延地提出;③該問題之所以由法院作出決定是有合理之理由[7]。
筆者認為,英國1996年《仲裁法》關于自裁管轄權的規(guī)定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模式和非常有益的思路。首先,明確規(guī)定仲裁庭由自裁管轄權,并對具體的異議內(nèi)容予以列明,雖然有評論認為這種羅列太寬泛,容易導致仲裁庭審查的范圍過大。在確立了自裁管轄權原則的同時,并沒有賦予仲裁庭的決定以終局效力,而是允許當事人通過其他救濟途徑對仲裁庭的決定進行“挑戰(zhàn)”。
其次,允許當事人協(xié)議排除仲裁庭的自裁管轄權,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沒有明示排除仲裁庭行使自裁管轄權,就認為仲裁庭可以對其行使自裁管轄權,這就消除了反對自裁管轄權的學者認為自裁管轄權存在自我矛盾之處的異議,同時擴大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充分體現(xiàn)了對當事人意思的高度尊重和仲裁的靈活性。
再次,在賦予仲裁庭自裁管轄權的同時并沒有完全排除法院的認定權力。在仲裁庭的自裁管轄權和法院的認定權的關系上,英國仲裁法的態(tài)度是:仲裁庭的自裁管轄權優(yōu)先于法院的認定權,但是并不具有終局效力;法院可以對仲裁管轄權異議的認定進行事后的監(jiān)督,且僅在一定條件下允許法院直接對管轄權異議進行認定。
其四,英國仲裁法的規(guī)定體現(xiàn)的是仲裁與法院的雙向制約,法院要想直接對管轄權異議進行認定,必須是經(jīng)當事人提出申請,同時得到仲裁庭的認可,法院想要提前介入仲裁程序就會受到來自當事人和仲裁庭的雙重限制。第32條中規(guī)定的條件在實踐中其實并不很難滿足,而這樣的規(guī)定體現(xiàn)的是防止法院對仲裁進行不當干涉的理念。正如范·登·伯格教授(A.J.van den Berg)所指出,自裁管轄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賦予仲裁庭決定的終局效力,也不在于是否完全排除法院確定仲裁管轄權的權力,而是在于限定法院干預仲裁管轄權的時間和條件[8]。
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中關于仲裁管轄權的認定首先規(guī)定在《仲裁法》的第20條:“當事人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蓖瑫r,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3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xié)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并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后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終止仲裁?!绷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13條規(guī)定:“仲裁機構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作出決定后,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或者申請撤銷仲裁機構的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p>
可以看出,在我國,對仲裁管轄權產(chǎn)生異議時,是由仲裁委員會進行認定的,這個做法在仲裁實踐中是極其罕見的。前面已經(jīng)分析過,由仲裁委員會認定仲裁管轄權異議的種種弊端,而我國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格局,主要是由我國仲裁制度薄弱的市民社會基礎的歷史原因和缺乏獨立性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所導致的。仲裁機構受到更多的重視并被賦予過多的權力,而仲裁庭的獨立性和權力有效行使卻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實踐中,為了避免立法上的不適宜可能帶來的問題,許多仲裁委員會都在仲裁規(guī)則中進行了相應的變通,由仲裁委員會或經(jīng)仲裁委員會授權的仲裁庭對仲裁案件管轄權作出決定。而在仲裁實踐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確實交由仲裁庭來處理管轄權異議??梢姡俨脤嵺`的需要和滯后的規(guī)定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矛盾。
綜合前文分析和仲裁實踐,筆者認為,在仲裁庭未組成之前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可以由仲裁委員會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將明顯不符合仲裁條件的案件排除在外;我國應盡快在立法中明確自裁管轄權原則,在仲裁庭組成以后,當事人的管轄權異議都應當由仲裁庭進行處理;法院對仲裁庭行使自裁管轄權進行適當?shù)谋O(jiān)督,監(jiān)督的啟動應當由當事人啟動,監(jiān)督的方式應該是事后監(jiān)督。
在現(xiàn)代社會糾紛頻發(fā)、法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仲裁作為一種效率高、專業(yè)性強、對抗性弱的解紛方式,應當?shù)玫礁鼜V泛的運用。通過完善仲裁制度的構建,建立多樣化的糾紛解決渠道,可以提高社會整體化解糾紛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緩解法院的案件壓力,使法院可以集中精力處理其他無法轉手其他機構解決的案件上,提高司法的效率。
有效的仲裁管轄權是仲裁程序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是仲裁庭對糾紛進行處理的首要條件。本文明確了仲裁管轄權是仲裁庭的一種權力,仲裁管轄權的行使要受到來自當事人意思、國家立法和仲裁機構規(guī)則的限制。在仲裁過程中,當事人有權對仲裁庭的管轄權提出異議,一般來說,仲裁庭和法院有權對當事人的異議作出認定。為了協(xié)調(diào)仲裁庭和法院的決定的關系,許多國家的立法和仲裁規(guī)則確立了“自裁管轄權”原則,由仲裁庭處理管轄權異議,法院進行事后的監(jiān)督。我國的立法是將對管轄權異議的認定權賦予了仲裁機構,這與實踐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脫節(jié),通過對英國1996年《仲裁法》的分析,有必要在我國確立自裁管轄權原則,保障我國
仲裁庭權力行使的完整性,從而促進仲裁制度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喬欣.仲裁權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75
[2]楊秀清,史飚.仲裁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40
[3]喬欣.仲裁權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75
[4]徐婷.仲裁管轄權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2008:4
[5]王涌.尋找法律概念的“最小公分母”——霍菲爾德法律概念分析思想研究[J].比較法研究,1998(2):154
[6]楊良宜,莫世杰,楊大明.仲裁法:從1996年英國仲裁法到國際商務仲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36-437
[7]穆子礪,蔡鴻達,周葉謙.1996年英國仲裁法[J].外國法譯評,1998(2):89-90
[8]江偉.仲裁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