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讀老子札記

2013-12-29 00:00:00張宗子
書屋 2013年4期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語言對于達(dá)意有其局限性,這是常識。陸機《文賦》:“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凡有寫作經(jīng)驗的人無不體會深刻。文字表達(dá)大略不過四端: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個人感覺,抒情最容易,描寫其次,再次為議論,最難在敘事。抒情,達(dá)意不難,難在不俗。描寫需要駕馭文字的能力,需要詞匯豐富,句型豐富,善于聯(lián)想和比擬,善于感官之間的互相交融。按理說,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實際上,目之所睹,耳之所聞,鼓蕩人心,一旦形諸文字,往往失卻妙趣。西方人描述聽音樂的感覺,直路不通,只好借助于比喻,諸如“懸崖邊上顫抖的花朵”之類,尚未見更好的手段。議論需要學(xué)問和見識,和語言本身關(guān)系不大。敘事,既要流暢,主次詳略得當(dāng),又要在整齊中富于變化,在簡勁中風(fēng)姿搖曳,短而不枯燥,長而不累贅。這一點,很難做到。莊子文字之美,諸子無出其右者,唐人說列子敘事還要勝過莊子,不妨去揣摩一下。

《淮南子》說:“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于人者,其粗也?!鼻f子書中斫輪的人對桓公說,書中讀到的乃是古人的糟粕。莊子和《淮南子》的引申,本于老子卻多少背離了老子的原意。老子只是提醒讀者:道的本體,難以言說,恍兮惚兮那些描寫,是無可道、無可名而強為之道、強為之名。讀者明白了這個道理,從此可以不再拘泥于文句,而以此文句為起點,自己去領(lǐng)悟和發(fā)揮。所以,老子絕沒有以著述為糟粕的意思,甚至也沒有佛祖以言語為渡船,為橋梁,一旦渡過,便當(dāng)舍棄的意思。相比之下,佛的“筏喻”比糟粕之說還更近于老子原意。語言縱有局限,仍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是達(dá)到至道的必由之路。

后人誤解老子,以為老子既然聲明常道之不可道,常名之不可名,為何又要自著五千言,豈不自相矛盾。關(guān)于老子的傳說中,廣為人知的一種說法是他之所以著書,是因為出關(guān)時為關(guān)尹所強留,不得不落下言筌。寫完,便飄然西去,像是專為回答這種質(zhì)疑而造的?!妒斑z記》里卻說,老子著書,嘔心瀝血(雖然是別人的血),成十萬余言,后嫌詞費,大加刪減,得五千言??梢娛钱?dāng)作大事業(yè)來做的。

至于莊子,另有說法。如果尋常的語言只能留下糟粕,解決之道便是超越它,求助于新的表達(dá)方式。于是就有了“三言理論”,用寓言、重言和卮言來鑄造能夠達(dá)意傳心的新語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以卮言為蔓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必囱允恰耙蛭镫S變”之言,自然無心之言。重言是“借古人之名以自重”。但莊子書中的引述,多出虛構(gòu),因此也是寓言。所以司馬遷說莊子之書,大抵皆寓言也。寓言最大的特點,便是意義非文字本身,意義大于文字本身,意義超出文字之外。卮言強調(diào)自然無心,隨時生發(fā),蔓衍不絕。擺脫了功利的計較,故能近于道。莊子又說,“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所以才“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打破語言的陳規(guī),也打破人心中的成見。

禪宗不立文字,轉(zhuǎn)用啟發(fā)式的語言,甚至用棒喝等動作來代替語言,這就有了后世那些稀奇古怪的公案。而中國詩文的重視比興和用典,一直到近現(xiàn)代詩的廣用象征和跳躍性的句子,走的還是莊子希望的那條路。

不可說,還有一說便錯、一說便俗的意思。但我們必須明白,錯和俗不在言說者,而在閱讀理解者,所以言傳之外,還需身教。身教之用,是補充了言語的特定處境和氛圍。言語從來不是孤立的。

另一方面,撲散則為器。器雖可用,卻將自身固定,喪失了無窮的可能性,所以老子說“大器晚成”,孔子說“君子不6832a5f84387cd5b00176fe370ad2f397b06530af8a05930d957bf1c83e9d678器”。金庸小說里高手出劍,只是平舉,沒有招數(shù)。因為無招數(shù),便無破綻,便無法破解,這是對無為的理想解釋。果真無言,實際的結(jié)果就是無,不管這“無”多么高妙。所以,“道”究竟是什么,就用得著前人關(guān)于馮道的門客朗讀老子此章而又不得不避名諱的笑話:“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p>

或曰:“可道”中的動詞“道”,其意不是言說表述,而是履,是行,皆從道的本意道路轉(zhuǎn)化而來。且老子后文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正是同樣的用法??删唧w履行的道,不是恒道;可履行,就不是本體,而是道之用。

道路之道轉(zhuǎn)化為最高原則,法則,規(guī)律再轉(zhuǎn)化為類似絕對理念的哲學(xué)概念,和英文中的“Way”用法非常相似。理念和法則,必借助于語言方能為人所知,才能傳之后學(xué),所以,道也就是話語?!都s翰福音》:“泰初有道,道就是上帝,道與上帝同在?!边@個“道”字,現(xiàn)代英譯本作“話語”(Words),而原文應(yīng)作“邏各斯”(Logos)。這三重意義,正是老子之“道”的基本內(nèi)涵。

第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一連七個比喻,排比而下,非惟氣勢恢弘,而且風(fēng)度翩翩。佛經(jīng)和基督教的經(jīng)典習(xí)用此種句法,而為人所艷稱。蘇東坡詩的這一特點也早已被人指出。老子體認(rèn)到語言的局限,不愿因言辭而導(dǎo)引讀者入歧途,故此返璞歸真,專意收斂,但偶有不經(jīng)意處,神龍一現(xiàn),則令人贊嘆不已。

第二十章: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铡1娙宋跷?,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老子是智者,是大宗師,發(fā)言高遠(yuǎn),意度瀟灑。但此章卻甚為情緒化,有很多感嘆,有很多無奈。比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語氣一似“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面對現(xiàn)實,處處無力之感?!皞駛褓馊魺o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這和后來的屈原幾乎是一個調(diào)子。屈原和賈誼都是多愁善感的人,作品雖受道家影響,但道家的達(dá)觀在他們那里,往往不敵現(xiàn)實帶來的傷感。老子本質(zhì)上是一個對現(xiàn)世失望的人,因此傷感難免。他之所以勸導(dǎo)年輕的孔子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便是因為覺得世事無希望。這一章,處處以自己和眾人相對比,見出他的孤獨。

去掉開頭的“絕學(xué)無憂”(有人就以為這一句是錯亂了的),和結(jié)尾的“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全章就是一首完整的抒情詩?!板Y馄淙艉#f兮似無所止”,可以視作純粹抒情的句子。老子對《楚辭》大有影響,非獨思想,連語言形式上也是如此。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此章近俗,不像老子的口氣?!扒诙兄?,似出后學(xué)之口。大笑云云,尤為不倫。上士下士之分,殷蕓《小說》,便襲此而演為孔子和子路的幽默故事: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與共戰(zhàn),攬尾得之,內(nèi)懷中;取水還,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庇謫枺骸跋率繗⒒⑷缰??”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弊勇烦鑫矖壷?。因??鬃釉唬骸胺蜃又谢ⅲ刮胰∷?,是欲死我?!蹦藨咽P,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子路出而棄之,于是心服。

《鴛渚志余雪窗談異》“妖柳傳”后評曰:“上士尚道德,中士尚節(jié)義,下士尚功名?!币彩怯纱朔觥?/p>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止”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洞髮W(xué)》:“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爸埂?,還有“中庸”,也許都源出于老子這里。

另,第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p>

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講陰柔之術(shù),給人的感覺,是權(quán)謀的祖師。第三十六章,多少為人詬病?!皩⒂踔?,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注者以鄭莊公克段故事為具體說明,益加深讀者印象。其實老子講治國多,講陰謀不多。老子講陰柔,主旨在謙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知的,才是真聰明;能自勝的,才是真的強大??梢姀娬卟辉趧偃耍趧偌?。韓非發(fā)展老子的思想,以陰為謀,不僅講治國,還講御人。清高而形而上的道家產(chǎn)生出重實際要當(dāng)?shù)弁鯉煹姆?,正像郭沫若所說,道家的末流演變?yōu)榍笙蔁挼さ姆绞浚瑒t一生死,齊萬物,從何論起。

觀老子此章,頗見仁者之心,令人覺得如出孔子之口,是老子的厚道處,也是他所有憤世之言的內(nèi)在根基。所謂愚民政策,與此相參,便知老子不是要愚民,他是說上下各安其位,天下才能太平。儒家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意思相同。

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備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一段話,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善攝生者,到了危險的地方,也不會有危險。為什么?老子說,以其無死地。無死地,不是說不會遇到危險,上文明明提到兕虎和甲兵,王弼注說:“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無死地是說,沒有自招死亡的理由。王弼的解釋提到兩點:一是“無以生為生”,二是“不以欲累其身”。第一點,有齊生死的意思,莊子對此有非常具體的發(fā)揮。第二點容易理解,少貪欲則遠(yuǎn)禍害,這也可以看作對“無以生為生”的說明。

韓非子在《解老》中有一段精彩的演繹:“夫兕虎有域,動靜有時,避其域,省其時,則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獨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萬物之盡有爪角也,不免于萬物之害。何以論之?時雨降集,曠野閑靜,而以昏晨犯山川,則風(fēng)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輕犯禁令,則刑法之爪角害之;處鄉(xiāng)不節(jié),憎愛無度,則爭斗之爪角害之;嗜欲無限,動靜不節(jié),則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私智,而棄道理,則網(wǎng)羅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萬害有源,避其域,塞其源,則免于諸害矣。圣人之游世也,無害人之心,無害人之心則必?zé)o人害,無人害則不備人,故曰‘陸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不設(shè)備而必?zé)o害,天地之理也。體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p>

韓非強調(diào)的是無害人之心。無害人之心,因此無死地,這就是天地之道。正如俗語所說,災(zāi)人者,人必反災(zāi)之。

韓非還說,兕虎之害不算什么,人世上處處陷阱,處處危險,所以,人要學(xué)會躲避危險,減少嗜欲,不耍小聰明。一句話,萬害有源,從源頭杜絕,自然免害。

無害人之心,停留在具體的層面上,莊子認(rèn)為,僅此還不夠,《山木》篇講了一個小故事:“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為什么“向也不怒而今也怒”?莊子解釋說,那是因為“向也虛而今也實”,結(jié)論是:“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p>

《秋水》篇中也有解釋:“知道者必達(dá)于理,達(dá)于理者必明于權(quán),明于權(quán)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jǐn)于去就,莫之能害也?!鼻f子的觀點是不以物害己,意思和韓非差不多。

不以物害己,和韓非子講的“無害人之心”一樣,都是“虛己”這一原則的具體之用。

《列子》“黃帝”篇有一節(jié),列子問關(guān)尹曰:“至人潛行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于此?”關(guān)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魚語女。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yuǎn)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得而正焉?彼將處乎不深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jì),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yǎng)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于車也,雖疾不死。骨節(jié)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是故忤物而不懾。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老子從不言煉形修真,即談鬼神,不過藉當(dāng)時人之通識以為比喻。莊子言真人至人,如姑射神人之類,也是寓言,絕然無意于羽化飛升,但言詞夸大,故被后人利用?!读凶印反斯?jié),更容易被解釋為神仙的特異。后文的商丘開從高臺跳落,形若飛鳥,入火取物,其身不焦,還有趙襄子大獵中山見到的穿石壁而“隨煙燼上下”的鄉(xiāng)野奇人,更與列仙傳無異。

人不為外物所傷,道理何在?趙襄子見到的野人,當(dāng)被問及如何能穿石入火時,他很驚奇地反問:什么是石?什么是火?趙襄子告訴他,你出來的地方,就是石,你隨之上下的,就是火。他說,石啊火啊,從沒聽說過。魏文侯以此事問子夏,子夏說:他聽孔子說,“和者大同于物,物無得傷閡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問,怎么沒見你也這么做。子夏回答:“刳心去智?!蔽易霾坏?,但孔子可以做到。

大同于物,刳心去智,這是列子對“無死地”的闡釋,基本思想還是從老子處來的。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通行的解釋,治國像烹煮小魚一樣,不能頻繁翻動;頻繁翻動,魚就爛碎了。進(jìn)一步引申,治國,政令要輕簡,更不能朝令夕改,使百姓無所適從。強調(diào)清靜無為,自然而治。這樣的解釋,自韓非子到王弼大致一脈相承。但不同的人,就烹魚一事,在細(xì)節(jié)上各有其引申和發(fā)揮。

烹魚的要訣是什么?

韓非子《解老》篇說:“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彼慕Y(jié)論是: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

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边@是說,魚小,為防其破碎,最好整條魚囫圇烹。

王弼注:“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撓也。躁而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后乃能廣得眾心矣?!蓖蹂霾辉诩?xì)節(jié)上糾纏,直接歸結(jié)到靜躁之別。

《詩經(jīng)·檜·匪風(fēng)》有兩句:“誰能亨魚,溉之釜薪?”《毛傳》說:“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說得最為簡易明白。

先秦人好以烹飪比喻治國。如《尚書·說命》中的“若作酒醴,爾唯麴蘗;若作和羹,爾唯鹽梅”,便是著名的典故。烹調(diào),顧名思義,重在調(diào)和諸味,這也正是政治藝術(shù)的精髓。

烹小魚少翻動,是一個理解的方向;烹小鮮涉及烹調(diào),故調(diào)和諸味,也是一個理解的方向,盡管距離原文更遠(yuǎn)。

錢鐘書曾經(jīng)講過比喻的兩柄和多邊。多邊,是說一物有多種屬性,取任何一種,都可成立比喻。月亮,它可以彎如蛾眉,圓如人面,潔如素心,可以光明如鏡,寒涼如冰,晶瑩如玉,往抽象方面,還可以比喻分離和團圓,以及人事的如意和不如意。具體到一件事,就更有豐富的意蘊。烹小魚,從不同的角度看,意指便都不同。韓非子認(rèn)為君王貴靜,不重變法。西漢初期,黃老盛行,大亂之后,國家要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采取的政策是無為而治,具體地體現(xiàn)了王弼所說的靜。政府不煩民,干預(yù)得越少越好。這還包括精簡機構(gòu),減輕賦稅。

然而還有其他的理解方式。有人說,烹小鮮,需要平心靜氣,態(tài)度認(rèn)真,不急躁,不冒進(jìn),治國也是如此。說得太空,等于沒說。又有人說,烹小魚,小魚指百姓,放在鍋里慢慢烹煮,則百姓何等痛苦。這就很離譜。

烹魚和烹牛烹羊一樣,總之要使味道鮮美,好吃。調(diào)和百味,關(guān)鍵是各種味道之間的平衡和和諧,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太苦,太酸,太辣,都不行,都得適度。若說求和諧是老子治國理論的關(guān)鍵,不算無稽之談。

我們還可以說,凡烹飪,要在保留、烘托和凸顯原料自身的鮮美,那么,治理國家,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人民都發(fā)揮自己的才干,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思路如果開闊一些,烹魚,尤其是小魚,去刺是不是也值得一提呢?要么去掉刺,要么把魚煎炸,使魚刺酥軟,吃的時候就不會傷人。任何人治理天下,都必須存善去惡。這樣理解,對照原文,看起來匪夷所思,其實要找根據(jù),也是有的?!肚f子·徐無鬼》篇講到,黃帝到襄城之野,請教牧馬小童如何治天下,小童回答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一種理解,聽起來盡管有道理,能自圓其說,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原意。解釋有如此大的可塑性,這就是某種理論在不同的時代能為不同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利用的原因。利用,甚至不需要曲解,只要執(zhí)其一端就行了。

如果不糾纏于細(xì)節(jié),《莊子·田子方》中的兩句話,應(yīng)該說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最貼切的解釋:典法無更,偏令無出。周文王請來臧的丈人而“授之以政”,三年而天下大治。

當(dāng)然,往深了說,老子這句話,不妨和后文參照起來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p>

這里強調(diào)以道臨天下,因此在上和在下的,兩不相傷。

鬼神一節(jié),有不同的解釋。傳統(tǒng)的解釋,《老子集釋》引王道曰:“傳曰:‘國將興,聽于人;國將亡,聽于神?!ト艘缘琅R天下,則公道昭明,人心純正,善惡禍福,悉聽于人;而妖誕之說,陰邪之氣,舉不得存乎其間,故其鬼不神?!绷硗猓踝⒄f:“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圣人亦不傷人;圣人不傷人,則不知圣之為圣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圣人之為圣也?!焙竺孢@兩個“不知”,由老歸莊,不是老子原意。

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圣人亦不傷人”,均作“圣人亦弗傷也”。兩不相傷的意思略有不同,但強調(diào)和諧的意思不變。

老子文詞簡單,含義幽深,這是大家公認(rèn)的。但他的意思深,并不依靠后人對某一個詞語和比喻的過度索解。烹小鮮,為什么說“小”?難道烹大魚就可以頻繁翻動,可以“擾”而魚不爛嗎?當(dāng)然不是。說小,不過強調(diào)是一件小事,不必過分用力,放任自然就好。老子一直強調(diào)絕圣棄智,這都是無為的精義。治大國尚且如此,治小國就更不必說了。

今人說烹小鮮,動輒說煎小魚。煎小魚不能多翻動,自然不錯。然而先秦的烹,未必是煎,應(yīng)該是放在鼎里煮。加水煮,也不能多攪動,道理是一樣的。為漢朝建立立了大功的酈食其,后來被齊王田廣所烹——放在大鍋里煮死了。如果烹釋為煎,那就難以想象了。

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逼渲泻写蟮啦恍校菔罒o悶的思想。孔、老之間每有相通之處。老子說話一向高傲。到孔子,態(tài)度變得平易。顯然,能為天下所知、所遵奉,所謂“令廣譽施于身”,總是一件好事。但事不能強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鬃诱f不慍,無悶,其實是有慍有悶的。他曾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边@個“疾”,就是慍,是悶,是痛恨。但他以平常心對待,不垂頭喪氣,繼續(xù)努力。老子則很有李白那樣的脾氣,“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至高至妙的事物,常人不能理解,反過來,更能證明其高妙。如果人人都能理解和賞識,那你就跌落到和“人人”同樣的檔次去了。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是因為語言表達(dá)能力的局限,而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意思,這就是曲高和寡。置之今日,有人便會說,書能暢銷,幾十萬上百萬冊地印,肯定不是好書,好書一定只能印幾千冊。《管錐編》不斷重印,那是因為它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懂的,不懂的,都要備上一套以示風(fēng)雅。

平時有很多話,說來平常,一朝反言之,因果倒置,意義就上了一個層次,看似不變而大變。這也是作文之一法。

台北市| 全州县| 通化县| 广宗县| 江城| 上林县| 盘锦市| 平乡县| 永嘉县| 桂林市| 静宁县| 温泉县| 河曲县| 潍坊市| 阳江市| 织金县| 云阳县| 原阳县| 安远县| 永吉县| 香河县| 宝鸡市| 封丘县| 保亭| 区。| 兴山县| 大同市| 怀化市| 睢宁县| 广汉市| 彭阳县| 大关县| 彰化县| 杨浦区| 错那县| 宕昌县| 海伦市| 敖汉旗| 东乡| 定西市|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