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相信規(guī)劃,生活中,充滿了規(guī)劃。
德國的門把手,一律“一”橫。在中國則五花八門,菱形的、球形的……因為“扭”力比“一”橫的柄大,結果故障率高?!耙弧睓M柄,往下按,輕輕推,門豁然洞開。用力小,損耗低,最符合工程經濟學。
德國的門,至少是賓館的門,都覆蓋到門框外。門板厚厚的突出門框,看上去總像虛掩著。門板大于門框,既可以阻斷光源,又能夠阻斷聲源,還能夠防止用插片撬門,這樣的房間絕光、靜音、安全。
德國的連鎖店,起碼是鞋店,同一品牌,同樣的款式,在另外一家加盟店則沒有,妻子很奇怪,我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讓消費者養(yǎng)成這樣的消費共識:有分店,無分銷,也就是中國鄉(xiāng)村雞毛店的促銷警句:“過了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這樣可以加速落單速度,減少挑選頻率,隨之也降低營業(yè)員的服務強度,更杜絕了加盟店之間暗讓折扣、降價促銷的可能,結果大家都有錢賺。
在法蘭克福,古建筑少,高樓多,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蘭克福幾乎化為廢墟,這是座重新規(guī)劃的城市。所以它的廣場,不像在歐洲其他地方那樣是教堂的附屬物,而是體現出現代市政的設計理念。廣場是人流、車流的中轉地,更是商業(yè)聚合中心。在地鐵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只有十字路口,這樣便于去每個方向都能抄近路,任何“豁”都不會堵車。每個“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弧形店鋪,左右過路客都能一目了然。站在法蘭克福的廣場,環(huán)顧橢圓四周,包口店鋪盡收眼底,這樣的店鋪開角更闊、收視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顧客越多,消費越多,政府稅收就越高。
在德國,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規(guī)劃,規(guī)劃的結果是規(guī)則,有了規(guī)則,就按照規(guī)則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點兒迂腐。
(李湘頤薦自《新商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