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朋友打電話說,她要回美國,約了兩個朋友在耶路撒冷吃飯,問我要不要一起。我想,人家要走,是應(yīng)該去送行,再說我已經(jīng)多次請她吃飯,她請我一次也理所應(yīng)當(dāng)。
我們一共4個人,各吃各的。吃完后,美國朋友突然拿起菜單開始算錢,說:“呂,你點的這個是50謝克爾(1謝克爾約合人民幣1.6元)?!苯又謱α硪粋€朋友說:“你的是40謝克爾?!边€有一道菜大家都吃了,她又算出4個人平分每人多少錢。
我有點驚愕,難道不是她請我們嗎?這時,她的朋友已經(jīng)開始掏錢,我也就乖乖地把自己那份兒掏了出來。
這就是在以色列生活,即使是上述習(xí)慣了“AA制”的美國女孩也有錯愕的時候。她有次去一個猶太人朋友家吃飯,帶了瓶紅酒做禮物。當(dāng)吃完飯,主人突然宣布,每個人要掏100謝克爾晚飯錢。
所以,有時候我們受邀到猶太人家里做客,都會事先給女主人打電話,她會告訴你應(yīng)該帶什么、她準(zhǔn)備了什么。有次我和幾個同事受邀去一個猶太人家燒烤,結(jié)果被要求帶:葡萄酒、大餅、飲料、水果、肉……而最后只用了他們家的烤爐。
而阿拉伯人則完全不同,在巴勒斯坦工作,不管是路過誰家門口,主人都會大聲地招呼你:進來吧,有茶,有咖啡,有水果。所以我也就基本上吃遍了我所在的那個街區(qū)。
有時候去當(dāng)?shù)赝录易隹停麄兌紩鰸M滿一桌子菜,雖然每次都要剩下一多半。
事實上,在巴勒斯坦人家里做客,只有什么時候告辭走人才是個正經(jīng)禮節(jié),這著實讓人頭疼。一般吃完正餐后,我會被帶到客廳坐到沙發(fā)上繼續(xù)聊天、喝茶、吃水果、喝咖啡……這是個很長的過程,我實在不知道什么時候應(yīng)該打斷說告辭。
有一次我把我的疑問告訴一個當(dāng)?shù)氐募彝ブ鲖D,她說,其實你隨時都可以告辭離開,但一般情況是,主人把咖啡端上來的時候就應(yīng)該走了,因為那是最后一道了,意思是:家里實在沒什么可拿出來招待了。
(三文薦自《環(huán)球》)
責(zé)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