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把這部分的內容精簡成一個案例,跟大家介紹中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情況。為了解決中國農村ICT的應用問題,我們主要推出了三種模式。
首先,農村是我們ICT推進的重點。為什么是重點?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我國農村地區(qū)幅員遼闊,有些地處山區(qū)、草原和沙漠。在這些地方,ICT特別能夠發(fā)揮作用。第二,這些地方是教育發(fā)展的薄弱地區(qū)。我們非常希望通過ICT,帶動這些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所以在我們推進ICT的時候,就把農村作為重點。雖然這很難,但是我們始終把它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那么我們怎么在農村推進ICT呢?我們覺得有三個詞很重要。第一個詞是“低成本”。中國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財力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力圖用比較少的錢、比較低的成本,來做這件事。第二個詞是“高速度”。因為我們覺得發(fā)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需要快速地把這件事做好。第三個詞是“大面積”,就是說,教育信息化不局限于一所學校、一個地區(qū),而是要覆蓋全中國的農村地區(qū)??偟恼f來,就是要建設一條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建設這條道路有三個核心。第一個核心是建立一個好用、夠用、適用的系統。第一要好用。如果不好用,我們的學校、教師、學生就不會去用。以攝影為例,最早的時候,大家都不太會使用照相機攝影,因為這要求大家掌握光圈、速度、快門,而且這三者需要有機配合。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到后來,傻瓜相機的出現使攝影成為一件很簡單的事,這迅速地推進了攝影的普及。我們覺得,要在中國農村推廣ICT,必須有一個簡單、易行、好用的系統。第二要夠用,也就是說,它必須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如果僅僅是好用,但是過于初級,沒辦法解決問題,恐怕也是不行的。第三是適用,要適合中國的農村。比如說在沙漠地區(qū)我們該怎么辦,在山區(qū)我們該怎么辦,在缺電的地區(qū)我們該怎么辦?在好用、夠用和適用的基礎上,我們就要以經濟的成本共享豐富而優(yōu)質的資源,這也是教育信息化道路的第二個核心。第三個核心是要以應用為核心,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從2003年開始,我們就提出了5大任務。其中第一個大任務是在農村中小學初步形成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環(huán)境,來促進義務教育發(fā)展。當時我們選用了3種模式,第一種模式中使用的設備有一臺DVD播放機、一臺大屏幕的彩色電視機和一套教材。這套系統最簡單,花錢也很少,但是它解決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山區(qū)的很多孩子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山外面的很多東西對他們來說不太容易接受。比方說,教師要給山里的孩子講大海??墒谴蠛J鞘裁礃幼?,不僅山里的孩子沒見過,教師也沒見過。但是有了這個教學光盤和視頻展現,就可以把大海很形象、很生動地介紹給大家。通過視頻把一些東西送到山里去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同時這也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就是可以把我們城市里一些教師的優(yōu)質課程,以視頻光盤的方式送到農村去。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覺得,無論光盤刻得多么好,都不能取代教師在現場教學。所以在45分鐘的課中,我們大致安排了5~10分鐘用來播放教學光盤,光盤播放的場景里有我們最優(yōu)秀的教師,有她自己的學生。到了農村以后,農村學校里有它自己的教師和學生。于是,通過播放教學光盤,我們就可以把城市里面的教師和學生、農村的教師和學生很好地聯系起來。雖然花錢不多,但是效果很好。其中一個校長跟我說,他拿到這個系統后,在第一個星期就干了一件很好的事。什么事呢?就是全校的孩子都學會了做廣播體操。這是我們說的模式一,需要的配置也非常簡單。我們把它配給了農村所有的教學點和所有的學校,大概做了40多萬套。
第二套模式是一個衛(wèi)星接收系統。我們希望通過衛(wèi)星把農村學校需要的所有資源,統統廣播下去。衛(wèi)星的廣播系統建在北京,每一所農村小學都配備了一個衛(wèi)星接收設備,每所學校都有一臺計算機。建好之后,每周兩次以廣播的形式,把數字資源分享到農村學校,并且每周兩次根據教學進度不斷地進行更新。這樣農村學校就可以用衛(wèi)星接收的方式,把農村學校需要的資源存在計算機上,教師就可以用計算機里的資源給孩子們上課。幾天以后又有新的資源被傳播下去,并把原來的資源覆蓋掉。這是第二個模式,采用了衛(wèi)星廣播的方式。
第三個模式,我們用了比較常見的計算機教室。這是在2003年做的。當時我們給每一間教室配了30臺計算機終端,在每個服務器里都配了一套農村學校需要的教學資源庫。同時根據具體條件,盡可能將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在每個農村初中里都有這樣的計算機教室。當時,我們利用這樣的計算機教室完成了兩件事。第一件事,給所有農村的初中學生開設信息技術課。也就是說,當這些孩子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后,都學過信息技術課并且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第二件事,提供一個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環(huán)境,讓這些學生可以在這間教室里模仿或實踐,了解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到底是什么回事。當然很多學??赡苤挥幸婚g教室,每個禮拜只能為學生安排一到兩次課。即便這樣,這對于開闊學生視野也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三種模式。除了建設這種環(huán)境之外,我們的第二個任務,是希望通過這三種模式,跟進課程改革,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我們的第三個任務是希望通過這三種模式,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因為在所有的應用里面,這一項應用的見效是最快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在任何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的個人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這三種模式對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和教師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第四個任務是要有一套資源系統來支持這個模式。我們大致做了這么幾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們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希望能夠集中整合社會上的優(yōu)質公共資源,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免費提供給農村學校使用。再一個是我們組織專家,集中開發(fā)一批資源來滿足農村學校的需要。第五個任務是服務農村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國農村的學校雖然相對比較差,但是對當地來說,學校依然是知識和人才密集的地方。當地農民在農業(yè)生產中碰到問題時,更愿意到學校里問學校的教師。所以,這套系統建起來之后,我們希望將學校作為一個中心,支持農村發(fā)展、為農民服務。比方說,農民在種地、養(yǎng)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網絡做一些訪問、找一些資料,給當地農民提供一定輔導。這個工程,我們從2003年到2008年一共做了5年。中國各級政府為此投資了100億人民幣,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農村學校,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絡,形成了一個初步滿足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需要的資源建設體系,培訓了一支遍及農村學校的技術支持骨干隊伍,形成了一個遠程教育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普遍應用的局面。簡單說來,就是花了100億人民幣構建了一個系統,形成了一套資源體系,建起了一支支持隊伍,形成了一個應用的局面。這一套工程的實施使農村學校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比方說,原來我們教師的學習靠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F在變了,他們可以在網上看到更快更好的東西。比方說,原來我們的教師靠一只粉筆、一塊黑板來進行教學?,F在變了,他們可以有更多資源、以更豐富的展現形式來改革課堂;比方說,原來我們農村教師手中的教學參考書比較單調,現在就有更多資源了。總之,我們體會是,這樣的一個項目,帶給農村學校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推進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制定了最近十年的規(guī)劃。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農村校長講給我聽的。他說,他們的學校在深山里。當初把這套設備運送進他們學校的過程非常艱難。開始時用火車運,而后用汽車運,等到沒有公路了,就由馬駝著,或者由人扛著。在路途中遇到一條河,只有一條鋼索掛在橋上。這時候該怎么過去呢?他們先把設備從馬上卸下來,把馬的四個蹄子捆好,先把馬用鋼索渡過去,再把設備渡過去,隨后人再過去。最終他們把這一套ICT設備運到了學校。這套設備到了學校之后,給學校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比方說,原來他們學校要開音樂課,教孩子們唱歌。但他們的幾位教師嗓子都不大好,唱得都不是很準。有了這套設備之后,孩子們可以跟著設備學習唱歌。他們自己都覺得越唱越好聽。再比如說,他們學校一直準備開設英語課,但是沒有英語教師。利用這一套設備,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后來學生們在教室里面寫了一行字,使我印象深刻:“大山再也擋不住知識了”。應該說,這是山里孩子們的心聲。第二個故事,是關于殘疾孩子的。我碰到過一個聾啞兒。這個孩子告訴我,自從她使用了互聯網之后,就發(fā)現,她在互聯網上跟其他人交流的時候,感到了空前的解放感和平等感。因為她從前說不出來,也聽不到別人說的,所以她很著急。而有了互聯網之后,她看屏幕、敲鍵盤,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這個平臺上交流得非常流暢。她跟我說,她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平等感。所以,中國農村的案例告訴我們,ICT應用于中國農村,至少可以做這樣一些事。第一件事是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一種新模式,第二件事是使資源的來源更加廣泛,第三件事是更新教育教學的模式,第四件事是使教育內容和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那么,在此基礎上,學習方式、教育教學的管理以及教育的時空都會有非常深刻的變化,有力地推動學校的變化發(fā)展。
我想這個案例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章由孫舒云根據發(fā)言錄音和PPT翻譯、整理)
實習編輯:陶陽,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