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清·李調(diào)元
據(jù)專家考證,元宵節(jié)吃湯圓的飲食習慣始于春秋末期,《楚辭·招魂》中的蜜餌指的是早期的湯圓。
湯圓稱呼多種多樣,除了叫湯圓外,另有元宵、糖錘、水圓、湯團、圓宵、元寶、糖團子之稱。隱語行話中,湯圓稱“滿口”。據(jù)說隋煬帝在元宵節(jié)游樂時,在東都洛陽搭了十里高臺戲棚,午夜供演員和樂師吃的夜點就是湯圓 。唐、五代時,稱湯圓為面繭、粉果、湯丸、粉丸、圓不落角,宋時稱作圓子、團子。宋代詩人周必大有一首《元宵煮食浮圓子》的詩:“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循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詩中所稱浮圓子即湯圓。陸游《紅頭十日雨》中“村墟櫻筍鬧,節(jié)物團粽近”,團即團子。宋人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一書的“水團”中寫道的“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團團香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這里描述的是黃米湯圓。同代人周密《武林舊事》一書中所描述的乳糖圓子、澄沙團子也是應節(jié)而做的包餡湯圓。宋人陳元靚寫的《歲時廣記》稱它為元子,《乾淳歲時記》稱它為乳糖元子,《大明一統(tǒng)賦》稱它為糖元,其吃法有煮、蒸、炸、煎諸種。《夢粱錄》則推介:蒸熟的是普通團子,用清水煮的叫水團,放在菜湯里煮的叫湯團,滾上芝麻油氽的叫麻團。著名詩人姜夔把湯圓視作食中珍品,詩云:“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鼻宕娙朔鴮邶X留香的滴粉湯圓懷有特殊好感,作詩云:“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且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p>
明代皇宮每年正月初九開始吃湯圓,神宗帝亦不免俗。萬歷年間劉若愚太監(jiān)記述宮廷湯圓制作如下:“用糯米細面,內(nèi)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江南所稱湯圓?!?/p>
創(chuàng)始于清道光年間的湖南長沙名吃“柳德芳湯圓”,肉素兼?zhèn)?,咸甜雙全。陜甘總督左宗棠感其湯圓不粘不膩,回味悠長,親筆題聯(lián)曰:“枵復而來,君休問價;從心所欲,我亦重涎。”
如果說煮湯圓需要技巧,你未必相信。戲劇家吳祖光下湯圓就出過出洋相。上世紀50年代,朋友給他送來一袋湯圓,不巧主婦病了,又沒有別人在家,于是吳祖光自己下了起來。他竟全然不知應當先把鍋里的水燒開,再把生湯圓投下去,而是把湯圓放在鍋里,然后添上涼水,就這么煮,最后成了一鍋爛糊糊。從此成了家里一則笑話。
繽紛傳說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吃湯圓,是我國沿襲至今的習俗。元宵的湯圓與春節(jié)的餃子、端午的粽子都是節(jié)令食品。湯圓取“團”和“圓”之意,寓意團團圓圓。關(guān)于吃湯圓的由來,史料上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湯圓源于楚昭王。據(jù)《江陵縣志》載,春秋末期,楚昭王乘船回國,途經(jīng)長江,見一物漂浮水面,形圓,白中略帶微黃,直奔王舟而來。昭王令人撈起,剖其瓤紅如胭脂,味香甜似蜜,昭王問群臣:“此為何物?”群臣搖頭不知。昭王遣使去魯國請教博學的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逼鋾r正值正月十五,以后每到這天,楚昭王便命宮中用糯米粉裹山楂泥制此果,煮熟食用,以示祥瑞。
第二種說法,湯圓源于漢武帝。武帝時,有一宮女名字叫元宵,由于長期幽居宮內(nèi),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十分憐憫她。這年臘盡春來時節(jié),東方朔匆匆上殿稟皇上,聲稱有一神算術(shù)士預測,火神君遵照玉皇旨意,將于正月十五日火燒長安城。說完獻上抄錄偈語的紅帖。漢武帝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嚇得面如土色,急問東方朔避災之策。東方朔出招,火神最愛吃元宵姑娘包的湯圓,至時須全城張燈供奉方可消災。漢武帝準奏,是日大街小巷笙鼓喧空,花光滿路。宮女元宵于正月十五之夜得以與親人歡聚。再說,長安城的百姓用湯圓祭完火神,品嘗后覺得香甜可口,便流傳下正月十五吃湯圓的習俗。
第三種說法,湯圓源于漢文帝。漢惠帝劉盈駕崩后,呂后篡權(quán),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戡平“諸呂之亂”,漢文帝劉恒登基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因“夜”古語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故漢文帝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因為人們習慣在元宵節(jié)吃湯圓,所以把這種食品又叫它“元宵”。元朝許有壬就有“元宵貯膏火,蒸里笑南鄉(xiāng)”的詩句。
第四種說法,湯圓源于唐代棉區(qū)風俗。從唐代起,一些產(chǎn)棉區(qū)的農(nóng)民,在正月十四便用糯米粉做成棉花樣的粉果,將其插在田里的草把上。次日元宵節(jié),全家人到田里燒香祭祀,祭完后 ,把粉果分給孩子們吃,有些地方還把粉果放進面湯里,分給家人吃。久而久之,這種粉果便稱為湯圓,并配有美味香甜的餡心,色白味美,柔軟可口,成為人們過元宵節(jié)最喜歡的傳統(tǒng)食品。
第五種說法,湯圓源于宋代。那時民間開始流行元宵節(jié)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在鍋里時浮時沉,所以又叫浮子。
民風流俗
《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吃了神仙的豆腐湯圓,增加了五百年功力,蛇能變化成人,這當然是傳說。營養(yǎng)學家有言,湯圓是一種具有滋養(yǎng)保健功能的食品。做湯圓的糯米,性平、味甜,有補虛調(diào)血、健脾開胃、益氣止泄、生津潤燥的功能。唐代藥王稱糯米為“脾之谷”。《本草經(jīng)疏》載: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溫,大便亦堅實。溫能養(yǎng)氣,氣充則身自多熱?!睖珗A的餡料中,冰糖、核桃、桂花、玫瑰、山楂等都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滋補功能和藥用療效。用桂花做餡,能化痰生津,并可治療風火牙痛;用核桃做餡,對慢性支氣管炎、習慣性便秘有一定作用;廣東人則喜愛在湯圓里放入少許鮮姜,對體弱、怕冷、氣虛者有益。
往昔,上海人喜愛在陽春三月到野外或街市搞些薺菜包湯圓,湯煮或蒸制著吃。李行南《申江竹枝詞》寫到蒸制薺菜圓子,云:“元宵鑼鼓鎮(zhèn)喧騰,薺菜香中粉餌蒸?!?/p>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流行以湯圓預測生男生女的習俗。元宵之夜,孕婦夾一湯圓在火上烘烤,如若脹而不裂則生男,脹而破裂則生女。鄂西一帶土家族每年栽秧那天,像過節(jié)般熱鬧,家家吃“栽秧湯圓”,以糖和豬肉做餡,香甜鮮美,每碗盛4個或5個,分別象征四季發(fā)財,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