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的文本符號的研究很多,而對辯論中文本之外的“語言”——非語言符號的研究較少。本文以2012年三場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為例,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辯論中總統(tǒng)候選人的非語言符號及其呈現(xiàn)的辯論者形象。
【關鍵詞】非語言符號 形象呈現(xiàn) 電視辯論
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的傳統(tǒng)始于1960年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和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的選舉辯論,在當時共吸引了約6600萬觀眾,占美國人口的36.8%。在電視和網(wǎng)絡日漸普及的今天,電視辯論的影響力超越美國本土在世界范圍內(nèi)受到關注。對總統(tǒng)辯論中的“辯論文本”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對非語言符號的關注較少,事實上,因為非語言符號的“不可抑制性”,它在傳遞信息尤其是建構(gòu)形象方面的作用甚至遠大于語言符號,因而,研究總統(tǒng)電視辯論中非語言符號有助于得到對總統(tǒng)候選人個性品質(zhì)的正確認知。
一、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符號的范圍非常廣,有研究者曾給它下過定義,“非語言傳播包括了傳播情境中除卻言語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語言符號之外的符號信息都可以被稱作非語言符號,例如表情、目光、手勢、姿勢、身體接觸、沉默、服飾等。
語言學家戴維·阿伯克龍比說:“我們用發(fā)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流”,專門研究非語言符號的艾伯特提出了一個關于符號傳遞信息的公式:溝通雙方相互理解=語調(diào)(38%)+表情(55%)+語言(7%),表明了非語言符號在傳達信息方面的作用。
借助于大眾傳媒呈現(xiàn)的辯論已經(jīng)超越了語言、邏輯、觀點等中心性的內(nèi)容,它集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情境,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直觀性的非語言信息,這些直觀的信息對觀眾形成對辯論者的印象極為重要。贏得首次電視辯論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就被認為因為電視的幫助“扭轉(zhuǎn)了勢頭”,因為肯尼迪在電視中的形象“口才極好”、“充滿活力”。辯論中由非語言符號呈現(xiàn)的形象不遺余力地展示了總統(tǒng)候選人的個性特點,而這些因素將可能影響到選民的選擇。
二、2012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中的非語言符號呈現(xiàn)
2012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兩位候選人分別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和共和黨的羅姆尼,在三場電視辯論中,第一場和第三場辯論呈現(xiàn)的是兩人分別站立和坐著的上半身形象,第二場辯論雙方要自由走動回答觀眾提問,呈現(xiàn)的是全身的形象。
1、目光朝向
目光的接觸、交流是信息得以傳遞的重要方式,而目光的朝向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交流雙方的狀態(tài)和氣勢。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中的目光有四種朝向,朝向主持人、對手、觀眾(第二場)和鏡頭。
在第一場就國內(nèi)議題的辯論中,奧巴馬在陳述時更多地面向主持人,在羅姆尼陳述或面向自己進行反駁時,也更多地看向講臺,很少用眼光做出回應;在第二場回答現(xiàn)場觀眾提問中,奧巴馬更多地面向觀眾或主持人回答問題,很少直視對手辯論;第三場辯論,奧巴馬一改前兩場的狀態(tài),從一開始無論在自己陳述時還是對方陳述時緊盯對方。
羅姆尼在前兩場辯論中,在自己陳述和回答觀眾問題時除朝向主持人和觀眾外,經(jīng)常在對奧巴馬進行批評時將目光對準奧巴馬,頻率和時間遠遠高過對手,在奧巴馬辯駁時更是緊盯著。最后一場辯論,羅姆尼較前兩場有所不同,多數(shù)時間朝向主持人,只在最后階段對奧巴馬進行質(zhì)疑時,正面朝向奧巴馬。
2、表情、情緒
表情是人類交流中最重要的非語言符號之一,通過表情人類顯示各種情感和情緒,幫助闡述話語,是一種“最具體、最確切的非語言符號”。
奧巴馬在三場辯論中的表情和情緒的變化波動較少,笑得很少,唯一的一次明顯的情緒波動是在第二場辯論中,在利比亞大使遇襲事件上(羅姆尼堅持稱奧巴馬在大使遇襲后的兩周之后才宣布是恐怖襲擊,奧巴馬和主持人則堅持宣布是在事件的第二天),因為感受到羅姆尼的污蔑時表現(xiàn)出的憤怒:皺眉、音量提高、緊盯對手、語氣強硬。
羅姆尼的表情相對較多,挑眉、皺眉、睜大眼睛、眨眼、抿嘴的動作較多,笑容較多,情緒波動也較多,激動的時候會提高音量、表情增多。羅姆尼有時在自己的發(fā)言之后,會抿嘴皺眉盯視奧巴馬,表現(xiàn)出質(zhì)疑和反對,表情像是在說:看看我的計劃,再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3、手勢、姿勢
辯論中,辯論者常常借助很多的手部動作去幫助自己理清思路、表達思想,而且這樣一種手勢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觀眾更容易地去理解辯論者的意思,肢體語言顧問雅尼娜·德賴弗認為,“用手勢配合語言讓人印象更深。”
三場辯論中,奧巴馬的手部動作更多控制在胸部以下,身體寬度以內(nèi),三場之間手勢運用的頻率和幅度沒有明顯的變化。后兩場辯論中,奧巴馬在羅姆尼陳述時,坐著的身體會稍向前傾,表現(xiàn)出仔細聆聽的狀態(tài)。
羅姆尼在前兩場辯論中的手部動作運用較多,且幅度較大,很多手部動作高于胸前并超過身體的寬度,在情緒激動時會伴有身體的晃動,在第三場辯論中手勢較前兩場減少,幅度也減小。
此外,在辯論開始前和結(jié)束后,二人在臺上握手和問候的方式也是不可忽視的身體語。
三、2012美國總統(tǒng)電視辯論中非語言符號形象呈現(xiàn)
根據(jù)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研究,符號分為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即符號的形式和符號的意義,前者指的是符號的物質(zhì)形式,如文字、物品、動作等,后者指的是這些物質(zhì)要素指向的意義和思想等,也就是說,符號具有指代的功能。通過總統(tǒng)電視辯論中呈現(xiàn)的非語言符號,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它所指代的意義。
1、握手和擁抱的“微妙代碼”
按照肢體語言學家的觀點,握手時放在上面的手(朝向人群、鏡頭的手)彰顯了權(quán)力,是強勢的象征,按照鏡頭的取景,掌握權(quán)力的人一般會站在鏡頭的左邊,在和別人握手并朝向鏡頭時,自己的手會被更多地呈現(xiàn),從而顯現(xiàn)一種權(quán)力的對比。三場辯論中,奧巴馬每次都是從鏡頭的右側(cè)上場,這使他與羅姆尼握手時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因而他使用了一個補救的動作:在握手的一瞬間,用閑置的、朝向鏡頭的左手握住羅姆尼的右臂,并輕拍幾下。這個動作,扭轉(zhuǎn)了奧巴馬處于弱勢的局面,轉(zhuǎn)而以一種主人和前輩的姿態(tài)進行。類似的“微妙代碼”在國家領導人出席的活動中經(jīng)??梢钥吹?。
在每次辯論結(jié)束之后,雙方的親友會上臺表達支持,羅姆尼幾乎會與自己所有的親友擁抱,這種擁抱并不是簡單的示意式的,而是持續(xù)幾秒鐘,傳遞的信息并不積極,就好像羅姆尼在辯論中精力消耗很大,現(xiàn)在亟需要得到眾人扶持的擁抱。奧巴馬只有夫人助陣,他們會主動去和羅姆尼的親友們打招呼,經(jīng)常充滿笑容,顯得和辯論中一樣精力充沛。
2、攻防拉鋸戰(zhàn)
奧巴馬和羅姆尼在三場辯論中呈現(xiàn)的非語言符號表明他們的表現(xiàn)和氣場分布并不一致,扮演的角色也在變化。
在第一場辯論中,羅姆尼比奧巴馬更多地緊盯對手,手部動作更多,幅度也更大,辯論至激動處,會伴隨音量的提高,呈現(xiàn)出一種充滿激情和渴望交鋒的狀態(tài)。奧巴馬與激烈的進攻相反處于一種堅定而保守的辯護者的狀態(tài)。肢體語言書籍作者伍德說,奧巴馬在羅姆尼講話時總低著頭,也許在作記錄,但會讓人覺得他“失敗或不夠強勢”。在第一場辯論中,羅姆尼處于“攻擊”的一方,奧巴馬則處于“防守”的一方。
第二場辯論,羅姆尼最初從目光、動作、音量等各個方面依舊呈現(xiàn)的是進攻者的激進角色。奧巴馬面對小廣場似的辯論環(huán)境,較前一場音量提高,手勢比第一場更多,不茍言笑但表情堅定,因而呈現(xiàn)的形象比第一場更有力量。在后半段的利比亞大使遇襲的辯題上,奧巴馬第一次大幅提高音量,以憤怒的語氣和表情直視羅姆尼,顯示了自己強勢和激進的一面。而羅姆尼在被告知自己提供的事實的確有誤后,像是受到?jīng)_擊表現(xiàn)得慌張,說話結(jié)巴、眼神飄忽。因為后半段的猛烈一擊,奧巴馬開始由“防守”的角色變?yōu)椤胺磽簟钡慕巧?/p>
在第三場辯論中,二人坐在圓桌前,距離更近。奧巴馬一改前兩場盡力回避對方的眼神的狀態(tài),在辯論中緊緊盯著對方,堅定的表情和語氣透著力量和氣勢,身體前傾,表現(xiàn)出一種仔細聆聽并準備隨時反擊的警覺狀態(tài)。羅姆尼較前兩場的強勢狀態(tài)明顯不足,直面奧巴馬的正面進攻已不常有,手勢數(shù)量和幅度比奧巴馬的要小,看向奧巴馬的表情也由前兩場的抿嘴變得有些苦澀:皺眉、嘴巴緊閉,笑容很少。奧巴馬成為“進攻”一方,羅姆尼成為“防守”一方。
3、形象呈現(xiàn)
根據(jù)三場辯論中的非語言符號的綜合分析,可以大致描繪出辯論雙方的形象。
辯論中的奧巴馬眼神堅定,語氣平穩(wěn)、充滿力量,表明他的自信;辯論中的唯一一次憤怒,充滿威力和分量,表明堅定和嚴肅的外表下反擊和爆發(fā)的一面;辯論開始前和結(jié)束后的笑容滿面,顯示他平日里的親切、和藹、精力充沛;三場辯論中肢體語言較少的波動,表明他的誠實和穩(wěn)定;辯論中表情嚴肅,很少笑容,顯得他有些難以接近;前兩場的眼神回避,可以看出他有些保守。
辯論中的羅姆尼較多配合使用手勢、動作、語調(diào)和表情攻擊對手,表明他充滿激情;與觀眾笑著互動顯示出他的親切、隨和;表達流暢、配合表情和手勢表明他思路清晰并容易接近;用提高音量和不停頓的方式多次生硬搶話的行為表明他有些固執(zhí)和粗魯;辯論結(jié)束后的擁抱,顯得他有些精力不足;三場辯論中的非語言符號呈現(xiàn)的明顯變化,表明他似乎不是個太堅定的人。
結(jié)語
選民最終的選擇可能與兩黨派的政策有直接關聯(lián),但電視辯論中的候選人的形象是否值得信賴也注定是選民需要考慮的因素,由于非語言符號不可抑制的特點,使得它散發(fā)出的信息往往更真實、更具說服力,因而研究政治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可能會幫助觀眾形成對候選人更準確的印象?,F(xiàn)在的政治家們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并努力地接受這方面的培訓,讓自己在民眾面前樹立更好的、更值得信賴的形象,所以政治傳播中的很多場景是真實的較量還是在民眾面前一場秀,一場表演,就需要觀眾擦亮眼睛或者更多的肢體語言方面的專家對非語言符號的解讀。
參考文獻
①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②董世榮,《論總統(tǒng)辯論中介入資源的人際意義——以美國總統(tǒng)競選為例》[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③Benoit W L, Wells W T.Candid-ates in conflict:Persuasive attack and defens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debates [M].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96
④Benoit W L,Acclaiming,attacking,and defending in nominating acceptance addresses[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99,85:247-267
⑤隋巖,《新聞發(fā)言人應善于發(fā)揮人際傳播優(yōu)勢》[J].《新聞記者》,2012(4)
⑥唐建軍,《非語言符號與電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04(6)
⑦熊萍,《論電視新聞“非語言符號”的傳播功能》[J].《長江學術(shù)》,2010(1)
⑧于志森,《美國總統(tǒng)競選中的辯論文化》[N].《解放日報》,2008-3-4
⑨彭偉步,《美國總統(tǒng)選舉與電視辯論》[J].《國際新聞界》,2010(4)
⑩蔡騏、常燕榮,《政治傳播與修辭說服——200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剖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3)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