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原是廈門女子師范的學生,立志懸壺濟世。1921年,她參加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在上海的招生考試??紙錾希袀€女生突然暈倒在地,林巧稚立刻放下手上的筆,去救助那位不相識的女生,因而耽誤了考試。從這份未完成的試卷上,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考官看到了醫(yī)者的精神,破格錄取了她。
事實證明,協(xié)和的選擇是正確的,學生只有明確醫(yī)生的職責,其專業(yè)技能才有可能療世濟民。1929年,林巧稚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留在協(xié)和醫(yī)院當婦產(chǎn)科醫(yī)生。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被迫關門,林巧稚在胡同里租下幾間房子,辦私人診所,繼續(xù)行醫(yī),對貧苦的病人,不收分文,還多有資助。這位為了事業(yè)終身未婚的女性,在產(chǎn)房親手接生的嬰兒有五萬多個。林巧稚一生行醫(yī)G6XOHVtASF8ODMNVhrfFnO2JsZtJ+kX2Kn3j5q0zEGM=的光輝起點,可能就在她考場上放下試卷的那一刻。
我一直很奇怪,時下醫(yī)風衰落,卻難得有人宣傳林巧稚的仁愛,很多青年沒聽說過這個人。為什么沒有人想到可以把她的事跡編進小學課本呢?我只知道她是值得敬仰的中國人,所以我常把這件事告知學生,希望他們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比分數(shù)更重要的東西。
學校舉辦“清華北大自主招生選拔”答辯,請我做嘉賓點評。有個女生被評委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因為參加慈善活動,耽誤了一門學科的檢測,而這門缺考有可能影響到北大清華自主招生的面試資格,那么你是否會因此去找班主任說明情況?如果你去,會怎樣說?如果你不愿去,又是什么原因?
我不覺得這道題有多高明,但我希望這個女生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去!沒有原因?!薄@樣的話就太棒了。因為真誠地參加一次慈善活動,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肯定要大于一次“學科檢測”;如果學校不了解學生在做什么,也不想倡導真正的積極的人生觀教育,名校的“面試資格”,不要也無妨。再進一步思考,這些年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在社會究竟引領什么樣的教育觀,對扭轉應試教育傾向究竟起了什么樣的積極作用,我真的沒看出。同時,我至今也沒看到真實有價值的“學生社會服務記錄”。
然而,這一回我很失望。
那位女生大概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她進高中以來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她可能沒參加過什么“慈善活動”,也從不敢耽誤任何考試和檢測?;蛟S,她也不明白“參加慈善活動”怎么會和“自主招生考試”形成對立。而且,她太想進北大清華了。于是當著全場六七百學生的面,她開始糾結起來。她小心翼翼地問評委:“如果我去說了原因,他們能讓我參加面試嗎?”評委說不知道。于是她左顧右盼,講話開始結結巴巴,始終說不清自己的選擇。
她為什么沒有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她對想去的“北大清華”究竟有什么樣的認識?——答題時間過了,她仍然苦惱地站在那里。
她不可能像我期待的那樣去回答,因為她太在乎每一次“機會”了。什么“完善自我”呀,什么“服務社會”呀,在許多考試能手那里,往往不過是考試作文中的套話。所以,90年前林巧稚在考場上放下試卷的那一瞬,依然是百年教育史上最美麗的影像。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