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特饞,整天想著吃,春天的茅草芯、初夏的嫩蠶豆、冬日水田里的野荸薺,都是我們的腹中美食。尤其是小時候吃過的那些火中美味最過癮,最饞人,最香甜可口。
那時每天放學(xué)后燒晚飯是我的必修課。檐雨滴答的春天是有些寂寥的,耐住性子坐在灶門口,一把一把機械地往鍋塘里填稻草,心里想的卻是如何借到三歪子那本《格林童話選》。但一陣奇異的香味吸引了我,睜大眼朝紅彤彤的鍋塘里看,發(fā)現(xiàn)火星閃閃的灰燼里竟有點點潔白的花朵,像極了樹上的烏桕籽,于是我看到了這世上最輕微的一種爆炸,“啪——”“啪——”敢情是稻草上未脫盡的一小撮稻谷在火光里炸成了爆米花呀。頓時我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顧不得燙,連同灰燼搶了一小把出來,拈上一顆,又一顆,送進嘴里,呀!香,甜,酥,微微的脆,眨眼間已化在了舌尖。從此我愛上了燒晚飯,只為那最小最香的爆米花。后來,燒到黃豆秸時,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竟也有些豆粒留在豆莢里,需迅速從火中搶救,否則就成了灰,空余陣陣豆香了。有時也會將豆粒剝出來,聚少成多,夾些火灰蓋上去,一會兒便聽到“砰——”“砰——”的炸裂聲,可愛的黃豆散發(fā)出好聞的焦香味,吃在口中,又香又脆又過癮,和爆米花完全不同。
春末夏初,豌豆花開得如火如荼,正是小麥灌漿時。放學(xué)途中或打豬草時,我們會摘些墨綠色的麥穗,將那青嫩的麥芒輕輕摩挲在同伴的臉上逗著玩,癢癢的,有趣。有一天,我突發(fā)奇想,試著用火來烤那青麥穗,沒想竟洋溢出撲鼻的清香,等麥芒燒去,迫不及待地剝掉麥殼,取出烤熟的麥仁嚼起來。韌、軟、清,還有微微的甜在味蕾間飄浮,不同凡俗的香!
到了秋天,最常燒烤的便是玉米棒,直接從地里掰回來,扔進鍋塘便成。等到晚飯燒好,我的烤玉米也好了。用火鉗夾出來,一層層剝開,最后就是個白胖子,連水紅的纓子還在。一波波玉米的清香在灶間彌散開來,你想拂去根本不可能,只能乖乖地被它俘虜。一粒粒玉米籽啃起來,實在是香極了。有時我也會抓一把花生在火里烤,卻總撿不干凈,有些根本夾不出來,在烈火中獻生了。不過,烤花生尤其是烤嫩花生,其香與美又不是烤玉米可以比擬的。最讓人心儀的還是烤山芋,可以從碩果累累的秋天一直烤到冰天雪地。當(dāng)我坐在讓灶火烤得暖洋洋的鍋塘前燒晚飯時,我總不忘扔一只大山芋進去,好聆聽著窗外推磨般怒吼的西北風(fēng),等待山芋早些被烤熟,然后吹開騰騰熱氣,剝?nèi)ズ诤鹾醯纳接笃ぁ.?dāng)我美美地享受糖分充足甜美誘人的烤山芋時,那種幸福與滿足會從齒頰流淌出來,通過喉管,直達心靈。
白雪皚皚的冬月,似乎就是我們的燒烤季節(jié)。不在鍋塘里,而是在母親為我們裝好火灰的腳爐里。蠶豆、黃豆、白果、花生、瓜子,有什么烤什么,籬笆上摘兩顆枯去的老扁豆、老豇豆,也能烤。直接丟進腳爐就成,一會兒就熟,等到爐眼里冒出一縷青煙,趕緊揭開爐蓋,用筷子搶出來。更讓人興奮的是,幾個小伙伴一人一只腳爐,我們不為暖腳,只為了好這一口,仿佛一人一個燒烤攤,然后相互交換烤熟的吃食,咀嚼,品評,一個個儼然美食家,那種得意與炫耀,真讓人開心。
記得我還在煤油燈上烤過吃食。先是白果,用來玩跳白果游戲的,贏多了,便忍不住用了母親的縫衣針,戳上去,在燈焰上燒。就在我快不耐煩時,猛聽得“砰——”一聲,竟如山崩地裂一般,燈焰頓時小了半截,那白果殼隨炸裂聲飛走半片,剩下半片船篷樣的擁裹著我手里的銀杏仁,香,糯,微微有些苦,去掉里面的心,更美。還烤過粉絲——誰烤過粉絲吃??!也是無聊透了,陪母親在一朋友家里拉家常,母親和那位好姐妹談得起勁,哪里肯走?夜黑得潑墨似的,我可不敢獨自回家。正好墻上掛了一包粉絲,我抽出一根在煤油燈上烤,一會兒粉絲膨脹開來,熟了,我放在嘴里嚼,咦,蠻好吃的。再烤,再吃,那粉絲越烤越短,一根吃完了,再抽,再烤,后來聽她們談得精彩,我入了神,仍將手指往前送,呀!趕緊縮回,手上已燎出了泡,才知一段粉絲已烤完了。
那時烤過的也不光是五谷雜糧,還有些小葷腥,吃過烤河蚌,連蚌殼都未劈開——手無寸鐵也劈不開呀。好在用火烤一烤,河蚌也就乖乖地開了口,倒去一肚子腥味濃重的湯湯水水,我們照樣吃得心滿意足。最美味的還要算黃鱔,在稻田里捉上一兩條,夠不上一盤菜,干脆抹些鹽,放鍋塘里烤,烤出來的黃鱔會彎成大半個圓,雖吃得一嘴的黑灰,但那種野魚的鮮與香卻是今天很難嘗到的。
這些——如今的孩子到哪里尋找呢?
發(fā)稿/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