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臺灣獨特的政治環(huán)境和媒體環(huán)境使兩岸媒體關系復雜多變,而新聞媒體擔負著兩岸關系先行者的角色,對兩岸媒體關系的研究及多邊關系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兩岸平面媒體交流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而電視媒體交流的論文并不多。因此,本文以電視媒體的官方及民間交流為研究對象,以CCTV4等頻道在臺交流的歷史及地方電視臺、電視集團的已有特色合作為例,從時間的縱深變化和空間上的橫向比較兩個維度探索兩岸電視媒體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模式,以期為兩岸電視傳媒交流合作提供一些前瞻性思考。
【關鍵詞】電視媒體 兩岸媒體交流 合作機制
臺灣媒體受多黨民主制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被貼上明確的政治標簽,其觀點立場帶有很強的黨派色彩。因此,縱觀兩岸新聞交流的歷程,由于臺灣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政治過濾而多有曲折。①
本文首先對大陸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CCTV4”在臺播出情況演變的分析,把握兩岸媒體局勢的脈搏,并具體了解地方媒體、民間電視集團的合作情況,把握兩岸電視媒體交流的前沿動態(tài),以及宏觀傳媒政策下形成的業(yè)界反應模式。進而,有助于展開對兩岸電視媒體合作模式的探討。
一、從CCTV4在臺播出歷程看2000年后兩岸媒體交流進程
1、2000年-2008年:主流電視媒體交流停滯不前,陷入僵局
CCTV4在臺灣落地的歷史可追溯到八十年代臺灣開放黨禁、報禁之際,當年除主流電視臺外,涌現幾十家號稱“第四臺”的各種電視頻道,其中許多有線電視臺通過衛(wèi)星接收器接收大陸衛(wèi)星頻道,非正式地向觀眾播出。而官方落地則開始于1996年,臺灣當局以接受各家有線臺提出報備的方式,許可大陸電視節(jié)目在臺灣落地。②由于兩岸觀眾文化及親緣相系,大陸節(jié)目在臺灣開播初便引起廣泛關注。截止1997年7月,臺灣已有112 家有線電視臺在全島轉播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 有近274 萬戶可以收看, 占臺灣有線電視410萬用戶總數的67%。③
在兩岸媒體交流迅猛發(fā)展之際,受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媒體交流遭遇嚴峻考驗。2000年3月18日,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tǒng),其在就職演說中回避一個中國的原則,堅持“隱形臺獨”的立場,2004年3月20日,陳水扁連任。期間,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兩岸電視媒體間交流合作也受到波及。
2001年11月2日,《聯(lián)合報》報道稱,臺灣民進黨的“去中國化”路線將向文化影視領域推進,④報道反映了臺灣當局在媒體領域計劃開展的新動作。果然,2002年04月10日,中國大陸在島內獲得臺灣當局批準落地播出的唯一的一套電視節(jié)目-CCTV4,在島內的有線電視線路中都處于停播狀態(tài)。⑤雖當局聲稱停播僅為代理商繳費原因,但難掩其政治意圖。2003年3月6日,臺灣當局正式宣布禁止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在臺灣播出。⑥停播后,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受觀眾喜愛的央視著名欄目如《天涯共此時》等,在中天電視臺以單獨欄目的形式繼續(xù)播出,但畢竟只是掛靠在臺灣本地電視臺名號下的播出,與真正的“全頻道”播出不可同日而語。
可見,民進黨執(zhí)政期間,作為權威媒體的電視媒體總的來說,受執(zhí)政當局的影響,官方交流停滯不前,陷入僵局。
2、2008年至今:主流電視媒體交流穩(wěn)步發(fā)展,但滯后于其它領域
2008 年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2012年大選中,馬英九再次連任。在此期間,兩岸關系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從兩岸媒體的人員交流上看,2008年6月30日,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通過恢復《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兩家大陸媒體在臺駐點案。⑦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新聞局”也宣布,同時放寬大陸媒體赴臺駐點記者在臺停留時間。2008年12月18日,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和東南衛(wèi)視的4位記者赴臺駐點采訪,成為頭兩家獲準駐臺的大陸地方媒體,人員交流從中央擴展到地方,合作領域得到充分延伸,兩岸主流媒體人員間的人員交流穩(wěn)中有升,這都得益于臺灣當局政策的積極配合。
從兩岸電視媒體內容交流局勢上看,官方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但并未有實質性進展。2008年7月2日,臺灣“新聞局長”史亞平表示,目前當局對包括央視和鳳凰衛(wèi)視在內的兩個頻道采取“松綁”的態(tài)度,會核準其落地?!杜_灣經濟日報》也表示,“新聞局”已開始研究擬定兩岸電視臺對等談判的方案,目前正“一邊審查鳳凰案,一邊研商兩岸電視臺開放對等談判”。⑧但大陸頻道始終沒有恢復落地。
可見,盡管兩岸媒體交流,特別是電視媒體交流出現新契機,但發(fā)展進程緩慢,一方面表現在行動相對于態(tài)度的滯后性,另一方面表現在相對于經貿上的合作,兩岸媒體合作仍處于滯后水平。中國記協(xié)臺港澳辦主任李安表示,在兩岸關系低點時,新聞交流并未中斷,但自2008年兩岸關系大發(fā)展以來,新聞交流步子邁得比較小,沒能跟上大趨勢。
二、臺灣媒體政策下的兩岸電視媒體地方合作及民間合作
從上世紀80 年代末臺灣的解禁以來,兩岸電視業(yè)的地方合作及民間交流由對峙到交流,從簡單合作向縱深發(fā)展。為滿足臺灣觀眾了解祖國的強烈愿望,及臺商為尋找兩岸商機對大陸信息的渴求,盡管兩岸媒體交流政策不斷反復,但電視媒體的地方交流和民間交流熱潮卻始終不退。一方面,各大傳媒集團合作愿望強烈,中視公司董事長林圣芬在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與大陸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合作協(xié)議簽定會上說:“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在文化方面有很多面向可以合作,一起取得以中華文化為底蘊的話語權,路是無限寬廣。”另一方面,次級主流媒體在推動兩岸關系上發(fā)揮出巨大力量,如1998年,東南衛(wèi)視憑借其地緣優(yōu)勢,成為首家在臺灣落地的省級衛(wèi)視,堅持臺海特色,成為臺灣和大陸地區(qū)媒體交流的重要窗口。
從合作形式發(fā)展上看,1987 年11 月1 日,臺灣電視制作人凌峰沖破臺灣當局的禁令和阻攔,到大陸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⑨,掀起兩岸合作拍攝的熱潮,相繼出現《福建行·兩岸情》、《京杭運河·兩岸行》等影響力較大的電視節(jié)目,內容聯(lián)合制作的形式得到廣泛發(fā)展。不同于在大陸設特派記者,加工選取主流媒體的鏡頭畫面素材等傳統(tǒng)合作方式,聯(lián)合制作的節(jié)目內容較為通俗輕松,成為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新合作形式。在兩岸長期隔絕及媒體帶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對大陸信息進行加工的情況下,部分民眾對大陸存在誤解和偏見,而通過輕松的人文性內容,可以喚起兩岸民眾的親緣觀念,避免通過直接路徑對受眾觀念進行改造帶來的厭惡情緒。
此外,兩岸間媒體合作討論會等兩岸學界業(yè)界交流活動,為兩岸間的電視媒體合作提供了機遇。在兩岸經貿發(fā)展的驅動下,兩岸電視傳媒專家、學者就兩岸電視傳媒的交流合作機制、區(qū)域聯(lián)盟框架等方面都展開深入討論,學界的討論與業(yè)界合作形成默契互動,使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合作不斷涌現。
可以說,兩岸電視媒體的非主流媒體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淺入深, 交流形式日益豐富、規(guī)模日益擴大、層次不斷加深,成為兩岸媒體交流的核心力量。
三、兩岸電視媒體發(fā)展趨勢及媒體交流模式構想
兩岸電視媒體交流是民心所向,在臺灣還沒開放中國頻道在臺落地播放時,民間“小耳朵”滿天飛。近年來,雖然臺灣政局變化動蕩,媒體交流政策出現反復,但始終無法阻擋兩岸民間交流的步伐,在民間壓力的驅動下,兩岸主流媒體應化被動為主動,應時而動,積極尋找合作模式。
1、從宏觀上看,兩岸電視界合作的發(fā)展趨勢
(1)以經濟合作為基礎開展內容合作。鼓勵兩岸媒體集團以投資的方式開展合作,共同拍攝,不斷磨合,臺灣電視節(jié)目追求“短、平、快”,節(jié)目的娛樂性更強,而大陸的電視節(jié)目更強調文化性和教育性,如何在兩種發(fā)展模式中尋求平衡點,需要長期大量的實踐,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化合作機制,能形成強大的市場驅動力,有助于合作的長期有效開展。
(2)以民間合作為基礎開展官方合作。兩岸同宗、同根、同源,有無法割裂的文化情感淵源,成為兩岸合作的重要基礎,民心既是兩岸市場發(fā)展最強大的驅動力,也對政府決策產生巨大影響力,可通過民間力量呼吁政府放松管制,為電視媒體發(fā)展提供政策環(huán)境。而且,目前兩岸電視界的合作也以民間合作為主,應借助已有的合作經驗并借鑒成功的合作模式,推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主流媒體合作。
2、從微觀上看,兩岸電視界合作的發(fā)展模式
(1)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降低不必要的媒體運營成本。為滿足兩岸觀眾及時準確地了解兩岸動態(tài)的需要,加大信息互換的力度,采取部分媒體落地等形式,逐步減少兩岸資訊的再加工,以求客觀全面地提供即時資訊。
(2)鼓勵兩岸新聞業(yè)界、學界的交流訪問。通過建立兩岸新聞學者長期交流機制、兩岸記者互派采訪制度等方式,形成業(yè)界與學界的互動,為媒體交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實踐的源泉,并通過身體力行的人際傳播幫助逐步消除誤解,建立互信。
(3)取長補短,從資源合作向內容合作過渡。臺灣媒體經營理念先進,但市場環(huán)境狹小,而大陸市場廣闊,平臺豐富,為實現媒體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兩岸應不斷加強資源合作,在資源合作發(fā)展過程中,尋求內容合作的發(fā)展機制。在臺灣生活化的節(jié)目風格及大陸文化性的節(jié)目風格中尋找平衡點,取長補短,開發(fā)為兩岸民眾共同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進而加深文化認同,促進兩岸關系友好發(fā)展。
結語
以上從兩岸電視界的中央主流媒體、地方媒體、民間傳播集團的交流歷程出發(fā),為兩岸當局尤其是臺灣當局制定媒體交流政策提供個人思考,以期通過政策帶動實現兩岸媒體交流的更快更好發(fā)展。我們期待臺灣當局能釋出誠意,放開管制,為兩岸媒體交流出臺有利的政策制度,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⑩□
【基金資助:廈門大學基礎創(chuàng)新科研基金項目“閩臺傳媒業(yè)合作先行先試研究”(編號:CXB2011003);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臺灣新聞自由與閩臺傳媒交流先行先試研究(編號:2011A035);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課題“閩臺傳媒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研究”(編號:2011R0089)】
參考文獻
①史冬冬:《政治過濾:臺灣兩岸新聞交流政策法規(guī)研究》[J].《臺灣研究集刊》,2012(3)
②《民進黨當局擬封殺央視第四套海外頻道》,《聯(lián)合報》,http://mil.news.sina.com.cn/2001-11-02/42083.html
③《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在臺灣落地工作取得較大進展》[J].《電視研究》,1997(7)
④《民進黨當局擬封殺央視第四套海外頻道》,http://mil.news.sina.com.cn/
2001-11-02/42083.html
⑤《央視第四套在臺灣被停播 當局稱代理公司疏忽》,http://news.sina.
com.cn/c/2002-04-10/1640541817.html
⑥《央視將“重返”臺灣?被禁播前曾是臺第18頻道》,http://news.sohu.com/20080716/n258171632.shtml
⑦狄松,《兩岸媒體交流歷程及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7)
⑧《央視將“重返”臺灣? 被禁播前曾是臺第18頻道》,http://news.163.com/
08/0716/08/4GV9NL820001124J.html
⑨⑩馬海江:《臺灣電視媒體對大陸的報道現狀》[J].《聲屏世界》,2010(11)
(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廣告系廣告學專業(yè)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