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中國新娘結婚禮服的演變

2013-12-29 00:00:00談雅麗
群文天地 2013年4期

摘要: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民國時期的婚俗呈現(xiàn)“新舊并存、多元發(fā)展、中西合璧”的狀態(tài)。由于民國時期對“文明婚禮”的大力提倡,促進了近代結婚禮服的演變和推廣。文章的目的是論證民國時期中國新娘結婚禮服的演變過程。論證方法是通過對歷史刊物的照片提取、歸納形成一個演變的脈絡。結論是在民國期間,結婚禮服有從傳統(tǒng)風格向西化款式轉變。結論是西式結婚禮服在民國時期對中國婚禮服的款式變化產生了影響,最終與當時的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禮服風格。

關鍵詞:民國;旗袍;結婚;禮服;西風東漸

研究背景是在當下中國復興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研究民國時期婚禮服發(fā)展演變的過程,進而了解文化的復興不是單純的復古,尤其是在全球化經濟發(fā)展到今天,如何將我們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光廣大,要進行變通及演變的深入研究,并將其作為一個切入點進行論證,形成有參考價值的一個視角。

一、文明結婚中新娘禮服的形式

1、政府制定的“文明婚禮辦法”

婚禮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場合,服裝更是婚禮中的關鍵。作為“文明婚禮”中的新娘服飾,從民間的變化到政府的《服制條例》無不透露出結婚禮服的重要性。對于文明婚禮的禮服,政府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1929年民國政府頒布的《服制條例》,規(guī)定男子禮服為袍、褂和中山裝,女子禮服為襖裙和旗袍。于此同時政府制定了結婚辦法,要先登記,再舉辦儀式。服飾總是具有一定的禮儀和象征功能,由此看來旗袍被作為禮服看待,說明旗袍以被正面接受并且予以明確定義。到了1935年上海市政府為響應國民黨政府提倡的“新生活運動”,徹底變革傳統(tǒng)婚嫁儀式,去奢從儉,公布了《上海市新生活集團結婚辦法》其中對新娘的服裝要求為:(如圖1)新娘穿著短袖粉紅色旗袍、同色長褲、同色緞鞋、肉色絲襪、頭兜白紗、手戴白手套并手執(zhí)鮮花。這里頭紗作為配飾就已經顯得很有西式婚紗的意味了。

二、文明結婚禮服

1、款式變化

色彩是最引人注目的元素,在禮服的色彩上,為了緩和突然變化引發(fā)的震動,中國傳統(tǒng)的紅色禮服顏色在文明婚禮中被柔化成了淡粉色,這種粉色嬌羞可愛,配以同色的緞面鞋,新娘們一字排開,粉色在這集體婚禮中頗為壯觀。白色在西方是最純凈的顏色,漸漸地人們不再忌諱婚禮上用白色,所以后來的很多禮服很快地過渡到了白色。這種簡潔而不簡單的顏色。有著豐富的層次,雪白、乳白、魚白、芍藥白、牙色。白色給人以純凈、祥和的感覺。結婚禮服的款式,因各個城市經濟狀況、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一種多樣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最初是襖裙的形式,后來是旗袍,漸漸的形成了旗袍和西洋禮服結合的款式,還有純粹西式純婚紗形式。

圖2中是在進行國民黨政府舉辦的集體婚禮,新娘穿著連身的旗袍在進行婚禮的儀式。旗袍的款式較為樸素,裙長至腳踝,面料是素布絎縫了棉的。但以此可以證明旗袍在文明婚禮中作為結婚禮服的一個事實。

圖3是刊登于《北洋畫報》1928年3月21日的一張照片,這位女子是哈爾濱交際家裘夫人出閣的照片。禮服是白色的,頭紗包住了新娘的額頭處的頭發(fā),從兩邊別住并垂下長拖至地,新娘禮服是民國初期女子日常穿著襖裙的款式,上下兩件,袖子是典型款式中的“倒大袖”,這套禮服的衣身,繡滿了充滿美好寓意的傳統(tǒng)圖案。除了借鑒了西式禮服的色彩和頭紗裝飾,其余的部分都保留有中國傳統(tǒng)服飾痕跡,是一件傳統(tǒng)風格濃重的禮服。

圖4中的女子是刊登在1934年8月《良友》上的上海新娘。這位新娘穿著的是一件純白的旗袍,面料是細膩有光澤的高檔真絲面料。潔白的旗袍上沒有過多的裝飾顯得格外素雅端莊。旗袍的領子很高,顯得脖子修長挺拔。白紗被固定在了新娘靠后的頭發(fā)上在身后搖曳,顯得新娘風姿卓越。

圖5這張照片是摘自1935年4月7日《圖畫晨報》,這個上海新娘的裝束雖保留了襖裙的上下分身的款式,在袖子和上衣的下擺處,縫制了有很多細褶的荷葉花邊,荷葉邊是西方禮服中常用的一種裝飾手段。上衣經過荷葉邊裝飾顯得比一般的上衣要長,衣身是用一色的面料,而裙子是采用有圓點裝飾的面料搭配而成。這款禮服保有傳統(tǒng)禮服的款式,在細節(jié)上加了些西式花邊,創(chuàng)意的成分更多。

圖6是摘自1937年4月15日出版的《北洋畫報》是上海舞后穿著新娘裝。照片中的新娘露出齊眉的劉海,頭紗好像花環(huán)一樣戴在頭上并長長的拖在地上。這款禮服領子仍然是旗袍的款式,但相比起來圖4中的領子,已經沒有那么高。衣身融合了西式的魚尾式的長裙擺,整件禮服強調了穿著者的腰部和臀部的線條,顯得很嫵媚。長長的拖尾使得走紅地毯的新娘即神圣又美好。這件禮服已經明顯的有中西禮服款式的痕跡了,且融合的不露痕跡。

圖7的這款禮服是摘自1937年6月15日《北洋畫報》,內容為天津新婚裝束表演。這件禮服除了保留旗袍的領子以外已經全然沒有傳統(tǒng)服飾的影子。禮服的肩部捏了豐富的細褶,袖子像一片花瓣一樣蓋在肩頭,這個設計即能修飾胳膊也能顯得袖子更富有變化。禮服襯托出新娘婀娜的腰身,裙擺則轉起像怒放的太陽花。這位新娘頭發(fā)盤起,沒有帶任何頭紗及裝飾,也許只是為了展示一件禮服的樣式。

在民國這個婚儀的發(fā)展過程中,初期的婚紗仍然保有傳統(tǒng)日常著裝的風俗特點,只是色彩上有了變化。漸漸的禮服在局部和細節(jié)大力引進了西式的裝束元素,最明顯的就是采納了歐洲的許多時髦小花樣,細褶,荷葉邊,拖地裙擺等等。裙擺有高過腳面的,也可以長至腳踝,也可以再延長而形成裙拖,形成了旗袍與西式晚禮服特點的婚禮服,通過收腰,緊身等手法,禮服服裝的款式也更能顯現(xiàn)出女性的魅力。漸漸的就有純粹的西式婚紗被人們所接受。民國文明婚禮的新娘禮服由原先顯臃腫的繡花裙襖,演變成輕柔曼妙的結婚禮服。

2.配飾

民國禮服頭飾:民國時期的文明婚禮中,新娘已經不再披紅蓋頭了,輕薄的白紗遮住了面頰代替了它的位置,也可以將紗披在腦后直至拖地。民國時期的上海新娘很熱衷于這種“披頭紗”。圖8摘自1931年8月20日《北洋畫報》照片中的北平新娘,頭部的裝飾是把原先笨重的新娘鳳冠由頭紗代替。頭紗與珠花綴成很華麗的頭飾,形似傳統(tǒng)新娘鳳冠,引入的飄逸的西式縐紗替代紅綢用來搭配傳統(tǒng)旗袍。這種形式還留有很多傳統(tǒng)元素,只不過將頭紗換成白色罷了。

圖9摘自1932年7月12日摘《北洋畫報》新娘是北師大畢業(yè)的女學生,頭紗比起圖8少了很多的珠花裝飾,只是在頭紗的邊緣點綴了樸素的花邊。頭紗蒙住了新娘的頭頂,耳邊并裝飾了幾朵小花,頭紗長出的部分就披在身后。圖10是1935年12月刊登在《良友》雜志上影后胡蝶婚禮。頭紗薄薄的罩在蝴蝶幸福的臉上,耳旁帶著點綴的裝飾的胡蝶顯得格外嫵媚。

民國禮服袖子與手套:在服飾演變的過程中,借鑒西方的款式,新娘禮服也突破傳統(tǒng)逐步地露出一些胳膊。禮服的袖子的變化是很多的,長袖、七分袖、短袖。為了視覺上的緩沖并顯得高貴莊重,新娘有時會戴手套,有時所帶手套長度延伸至肘部,甚至上臂部。長度的不同取決于與衣袖長度的搭配。圖11和12就展示了一些相應的款式細節(jié)。

三、結論

在民國這個時期,結婚禮服的變化明顯的受到了西方服飾的影響,但這個影響過程由淺入深,并且與結婚的風俗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新娘特有的服飾特點。既不完全等同于國外禮服,也不屬于傳統(tǒng)服飾。由此可以判斷,雖然西方式結婚禮服在民國時期對中國婚禮服的款式變化產生了影響,但禮服的風格變化是由各種新的特點引入產生漸變的過程,不論這種特點是外來的還是自發(fā)的,只要與當時的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服裝自己的風格。

(作者簡介:談雅麗(1980.7-),碩士,200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時裝設計專業(yè)。)

通化市| 龙口市| 抚州市| 华容县| 海门市| 仁寿县| 密云县| 花垣县| 东兴市| 太白县| 宽甸| 福安市| 昌邑市| 新津县| 双桥区| 岚皋县| 安岳县| 乐业县| 高要市| 邳州市| 和静县| 镇远县| 益阳市| 民和| 桓台县| 新平| 邵阳县| 剑川县| 正镶白旗| 都兰县| 龙游县| 南雄市| 革吉县| 新河县| 宁国市| 潮州市| 连平县| 石门县| 尚志市| 漯河市|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