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總有人要做事,否則就是圈欄里的豬。這個世上不做事而能享受豐美大餐的只有兩類生物,一為偷偷摸摸的碩鼠,或者仗著莫名其妙的漏洞中飽私囊,或者靠出賣靈魂以助紂為虐為手段來蠅營狗茍。另一類則為圈養(yǎng)的寵物,依靠優(yōu)美的身段來挑逗人性的弱點,或者老實巴交的做一頭寧死不屈的豬,待得肢體腰板圓潤肥碩之時,面對霍霍寒光的刀子發(fā)幾聲驚懼的嘶鳴罷了。或許有人會為其默哀,畢竟那垂死的掙扎同樣能夠刺的神經(jīng)瑟瑟發(fā)抖,可惜當觀眾回想起其平日里貪婪且執(zhí)著的愚蠢時,又會義憤填膺的罵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殺吧,它享的福已然到了極致,是留不得了。
好吃懶做固然為人所不齒,然而一生忙忙碌碌便值得敬服嗎?恐怕最多也就頒發(fā)個本本分分的貞節(jié)牌坊罷了,甚至于有人致死都不能覺解一生所為之事,此等人與機器何異?因此君子之行必須不止于此,不僅要終日乾乾,還要學以致道,要知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要明陰陽化生萬物滋長的要道,然后在宇宙萬物之間找到恰當?shù)娜说奈恢茫诖朔剿阒敲鞫袩o過矣。
可君子也是在這宇宙場中的一員,也是這社會肌體的一份子,那么君子也必須承擔起同樣的社會責任,否則如何存養(yǎng)?或許孔子認為,為官既是存養(yǎng)的法門,可一旦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那官本位思想還有生存空間嗎?或者說那些還沒有成為官員的士子,成天只以道義為念就可以填飽肚皮?雖然按照儒家的觀點,君子是寧愿餓死首陽山也要求得仁譽方可,但那是孔子,他經(jīng)得起餓,而正常人則未必然,更何況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也就那么一兩個人餓的起罷了。正所謂事急無君子,此理蓋如此也。
如此復觀子夏之言,蓋可推想一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此為前提,是君子得以學而致道的生存基石,二者并非矛盾,而是一以貫之的遞進關系,君子并非終日悟道,而是在百工基礎上有所覺悟,然后把覺悟的智慧再重新應運到百工之中,這樣才可以互為滋養(yǎng)長久共存。
孔子雖為萬古先賢,其理念自然是無可非議,然其具體方針策略則應當仔細考量,畢竟時過境遷,一味的非古則妄,不僅不利于人類的發(fā)展,反而會成為食古不化的迂腐泥古之輩。其實何止孔子,就算是釋迦摩尼,莫哈默的也無非是本著一個善的念頭,依著當時的生態(tài)創(chuàng)制了一些成文法例,現(xiàn)代人的智能場雖然也是由這些穿越千古的成文法例衍化而來,但也集合了許多這些成文法例所不能包涵容納的先進技術以及人文理念,因此無論是治經(jīng)史子集的高人大師還是靠販賣此類文化理念的商業(yè)團隊,都必須注意自己的角色扮演,一旦滑入教條主義怪圈,只會自取其辱ztob07BGbKj+piQViGSWwg==,譬如北師大某人。
其實儒家對君子所提出的很多方面是值得商榷的,譬如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如果是天生的木訥那自是不用說,若明知道卻不說,則是有些虛偽了,更有點藏情匿智的道家哲學味道,道家講無為出世,而儒家是講入世,希望大濟天下有所作為,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梢坏┳吡说兰衣窋?shù),那就是超然物外,要拋斷塵情往事才可以,否則也只是個偽道學罷了。若然真的合了道家套路,則又與儒家目的起了較大沖突,如此不難看出,孔夫子所欲教人者在于偽裝,在于寬厚,在于仁。雖然孔子之道有其美好的一面,更多符合人心上的理路,但畢竟無法解決一些生活中實際遇到的棘手問題,譬如東郭先生,譬如情愛之爭,譬如晉級奪帥時候的比拼。
如果儒家理念一直以來都是至理名言的話,那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的墨家,法家,以及其他諸子門派了,錢穆在國學概論中論及,墨子大師曾師于儒家,后不茍同儒家而自成一派,至于其他諸子門派也是如此,就連道家也隱隱有出于儒家之說。于此觀之,儒家學術不足以定鼎,可視為諸多學術濫觴可也。此外,就學術之任務而言,當以宋人所謂:‘為天地立心,替生民立命,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為準。當然學術應該是自由的,因為人類精神視域是多元的,宗旨可以有一個,但路徑以及程式可以有千千萬萬條。
讀書可以破萬卷,但讀書不是為了破萬卷,佛門禪宗所倡言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便是一例。因此理學家的天地一心,萬物一理也是有其自身存在之價值。尚同,未必是件好事。凡事只要與人無害,則如何逍遙便當如何過,日子是自己的,一輩子青春年華,名利韁瑣如何比?瀟瀟灑灑心地坦然就是最高的學問。摳弄文字是腐儒,玩弄道義是小人,君子者,智明而行無過矣未必好,智明而行皆為善矣才算是功夫,智明而瀟灑為善者,才是有望于圣賢之道的高人大士,可是誰又能夠真的不食人間煙火呢?一旦不使人間造孽錢,那么也就失去了人性的復雜性,也就不再是個地地道道的人了,而是個經(jīng)過修飾偽裝以及有所刪減的人,用莊子的眼光打量的話,即是個有所缺的廢人,有點宮人的味道。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聽上去還有點做事情要專心致志的意思,要想成其事,就要坐得住,要想致其道,也要學的恒,無恒之人,事難成,道亦難得。這么看來,倒是又多了三分滋味。儒家哲學,真乃徹頭徹尾的功利哲學爾!難怪孔子云: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磥砜鬃右彩莻€‘曾因功名滅人欲,覺后飛馬從所好’之人罷了。不過確實于不違仁并不沖突,儒家理念對于治理教化的功效確實不容置疑。
(作者簡介:陳 達,蘇州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