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xué)形式,詩歌語言是最精煉、最豐富的,而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很大,因此中英詩歌的翻譯難度相當大。要在實現(xiàn)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前提下達到風(fēng)格和形式的一致是一項相當困難的工作。但是,譯者可以通過深刻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化因素和原文的情感盡量達到翻譯的對等效應(yīng)。本文通過對比詩歌《清明》的幾個英譯本,分別對比各個譯本在忠實原文風(fēng)格,還遠原文風(fēng)貌和傳遞原文情感等幾個方面的得失,試圖尋找最貼切原文的譯文。
關(guān)鍵詞: 《清明》 文化 美感 對應(yīng) 六個譯本
《清明》是著名詩人杜牧的作品,短短的四句就描繪出一幅浪漫唯美,讓人心碎又心醉的美景,朦朧在綿綿細雨中的山路和隱約浮在山霧雨簾中的村落,猶如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郁郁陰雨,襯托的是一種讓人斷腸的悲戚。而杏花綻放,又給人以“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詩中所描述的“清明”、“牧童”、“酒家”和“杏花村”等意象包含著深層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讓有同樣文化背景的人感同身受。而把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詩歌翻譯成英文時,如何在實現(xiàn)美感和信息功能對等的前提下,傳達相關(guān)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成了譯者的一項重要任務(wù)。
參照《唐詩鑒賞辭典》,我們可以這樣分析杜牧的這首詩歌:
信息功能:
清明時節(jié),綿綿細雨紛紛揚揚。在山路上趕路祭拜先人的行人悲痛斷腸。
欲借酒消哀愁,酒家何處有,牧童指著遙遠的杏花村,酒家花中求。
表情功能:
在細雨紛飛的上路上,趕路的行人心情悲苦,惆悵。當遠處的籠罩在杏花爛漫中的酒家卻又給了凄苦的行人一個安慰,讓人心安。根據(jù)《唐詩鑒賞辭典》,清明那天,詩人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在古代風(fēng)俗中,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diào)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杜牧出門求官,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fù)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平添了一層愁緒(賈曉慶,2007)。這種“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凄苦心情促使杜牧寫下了這首詩,所以這里在體現(xiàn)了作者的哀愁的同時,又渲染了作者當時悲涼心境里的一絲希望。
美感功能:
1.簡約
短短的七言四句就描繪了一幅情景交融、清新淡雅的場景。
2.押韻
詩中“紛”對“魂”全詩韻格為aabc。
要忠實地重現(xiàn)原文的風(fēng)貌譯文,就要盡最大努力實現(xiàn)以上提到的三個功能。本文選擇了楊憲益(以下簡稱楊戴譯),許淵沖(以下簡稱許譯),吳均陶(以下簡稱吳譯),蔡廷干(以下簡稱蔡譯),孫大雨(以下簡稱孫譯)和萬昌盛王僴中(以下簡稱萬王譯)的譯文。六個譯文各有千秋,但個別譯文在選詞上并不能傳達詩歌原本的文化內(nèi)涵,還有個別譯文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對稱而造成了信息的流失。希望能通過對比各譯本的得失,綜合各譯本的優(yōu)點,找出更妥當?shù)淖g文,以下是這首詩歌的六篇譯文: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Tr.楊憲益,戴乃迭)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The Mourning Day,Tr.許淵沖譯 韻式aabb)
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吳均陶譯 韻式aaba)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
And there the here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All Souls’ Day,蔡廷干英譯,韻式aabb)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孫大雨譯 韻式aaba)
The ceaseless drizzle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The Dismal Day,萬昌盛、王僴中譯,韻式aabb)
詩歌中“清明”、“牧童”、“酒家”、“杏花村”等具有深刻文化含義的詞是體現(xiàn)詩歌信息和意境的關(guān)鍵詞匯,是這首詩歌的翻譯重點也是難點。要忠實地傳達這首詩歌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對這幾個詞的譯法就要非常謹慎。就“清明”一詞,這六個譯本就有不同的譯法,“清明”是詩的題目又位于句首。說到清明,了解中國文化的人立刻就會想到那種陰雨不斷、悲意凄凄、人們紛紛趕赴墳?zāi)沟刈返渴湃ビH人的令人心斷腸愁的場面。“清明”是中國二四節(jié)氣之一,這里的“清明時節(jié)”應(yīng)該是指清明節(jié)前后的若干天?!扒迕鳌币辉~在英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詞,而如果直接按拼音譯成Qingming,就會讓英語讀者一頭霧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六個譯本有的采取了意譯的方法,有的則采用了英語里與清明意思相關(guān)的詞。楊譯的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把《清明》中描述的時間表達得很到位,讓人讀了首句腦海中就浮現(xiàn)出一幅春天的雨景,卻丟失了清明相對應(yīng)的文化內(nèi)涵。許譯的the Mourning Day傳達了清明時節(jié)掃墓和祭拜先人的含義,但是,在時間上是矛盾的。吳譯the Pure Brightness Day與吳景榮和陸鎮(zhèn)球主編的新時代漢英大辭典中對清明的解釋如出一轍。詞典中對清明的解釋是 Pure Brightness,5th seasonal division pint,marking the sun’s position at 15’on the ecliptic.這也是國內(nèi)對清明節(jié)一詞比較權(quán)威的譯法,但是對中國文化不理解的人對于Pure Brightness Day還是沒什么概念的,所以這里如何有個相應(yīng)的注釋會更好。而蔡譯則采取了歸化的譯法,用All Souls’Day來代替清明節(jié),達到讓英文讀者體會到詩歌中特定場景的設(shè)定,重現(xiàn)原詩歌的意境。然而,All Soul’s Day指的是西方的“萬靈節(jié)”,是羅馬天主教徒為亡靈祈禱和超度的節(jié)日。中國的清明節(jié)在農(nóng)歷的三月份,通常是陽歷的4月到5月之間,適逢春季,陰雨連連。而All Soul’s Day的時間是11月2號,這時的天氣雖然已經(jīng)有些寒意,但是秋意仍濃,通常是秋高氣爽,天氣晴朗。這跟后面的雨紛紛難免會矛盾。孫譯的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采取了異化的譯法,把“清”“明”兩字的字面意思翻譯出來,“節(jié)”則翻成“feast”,很明顯的字字對譯,只是后面加上了spring表示時間。但是,這種譯法不但會讓沒有背景知識的讀者一頭霧水,而且會傳達錯誤的信息,clear和bright兩詞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積極的,表達了一種清新明朗的氣息,這顯然和詩歌中陰郁的意境是不相符的。另外,feast一詞的選擇十分不恰當,feast一般指的是宗教節(jié)日,而且另外較常用的意思是盛宴,用在這里難免會造成讀者的誤解。所以,綜合了意境表達、文化傳達和信息吻合等要求,本文認為“清明”一詞,當屬吳譯的Pure Brightness Day最佳,不過要加上注釋才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
對于“牧童”一詞,楊戴譯為shepherd boy,許淵沖譯為cowherd,吳均陶譯為cowboy,蔡廷干譯為herdboy,孫大雨譯為shepherd boy,萬王譯為cowboy,一聽到“牧童”,大多中國人眼前會浮現(xiàn)出一個倒騎牛背的男孩形象,部分原因是因為騎在牛背上,才看得見遠處的酒家、手持短笛、悠閑自得的畫面。牧童,也就是放牛的小孩。而這里所選的六個譯本都沒法把牧童一詞的意思重現(xiàn)。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的解釋,shepherd boy指的是看護羊群的人,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種矛盾,一般放養(yǎng)的地方是在草原,那山上又何來放羊娃呢?許譯的cowherd雖然貼切地譯出了“放牛者”、“牛倌”的意思,卻丟失了“童”的含義,詩歌中牧童不諳世事的形象與感懷傷世的作者之間的對比也消失了。蔡譯的herdboy一詞顯然是作者新造的詞匯。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中相似的詞只有herdsman,herder,意思是牧工、牧人,但用在這里也未嘗不可,herdboy一詞既譯出了“童”,又譯出了“放牛的小男孩”的意思。英語讀者看到這個詞也可以理解這個意象。雖然吳譯和萬王譯都是cowboy,但在吳的譯本中,cowboy作為一個呼語出現(xiàn),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另外,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的解釋,cowboy指的是在美國南部騎著馬照料牛羊群的人,這顯然與詩中描述的牛背上的牧童形象相去甚遠,所以,從正確再現(xiàn)“牧童”這一意象的角度來看,蔡譯的herdboy略勝一籌。
這六個譯本分別把“酒家”一詞譯成了tavern(楊戴譯),wineshop(許譯),public house(吳均陶),wineshop(蔡廷干),tavern(孫大雨),tavern bower(萬王譯)。在中國古代,“酒家”不僅僅是一個賣酒的地方,店里還會有桌椅提供給客人坐著品酒,有的酒家還會提供小菜供客人下酒。中國古代的酒家通常都是朋友聚會的好場所,三五知己把酒談心或借酒消愁的好地方。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中tavern的解釋是inn or public house客棧、酒店、酒館,是一個古英語里的詞,這個跟“酒家”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而wineshop專指賣酒的地方,失去了酒家的另一層意思。Public house 一詞表達的意思是正確的,但是跟tavern相比少了一份古雅,所以把“酒家”譯作tavern既清楚地傳達了原詞的意思,又增添了古雅的韻味。
詩歌中“杏花村”這個意象是有歧義的,到底是一個名叫杏花村的村子,還是坐落在杏花叢中的村落。多年以來讀者大都持有不同的意見。但根據(jù)整首詩歌的意境,杏花村應(yīng)該理解為“坐落在杏花叢中的村落”更貼切。試想茫茫雨霧中遙遠的村落,在一片絢爛的杏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會是一幅何等清新雋永的畫面。另外,這對烘托作者在窮途末路的凄風(fēng)苦雨中見到柳暗花明的心情也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吳譯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孫譯的the Apricot Bloom Vill和蔡譯的Almond-Town都是不貼切的。楊戴、許和萬王的譯本都把杏花村譯成了坐落在杏花叢中的村落,但在個別的選詞上有所區(qū)別,楊戴譯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把村莊譯成較為少見的hamlet,另外加了nestling一詞,把杏花環(huán)繞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許譯則把村莊譯成了cottage,為了減少音節(jié)被簡化成cot,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中cottage的解釋是small simple house,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也就是說cottage常見的意思是小村舍,坐落在農(nóng)場或鄉(xiāng)間的小房子,似乎難以表達村落的概念。萬王譯的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意思也表達得很清楚,但在還原詩歌中的畫面美這個方面,楊戴譯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更勝一籌。
除了以上幾個深具文化的詞外,本詩歌中另一個意思分歧較大的詞是“行人”。行人到底是作者本身,路上前往祭祖的趕路人,還是兩者皆有呢?詩中沒有明確交代。不同的譯者就根據(jù)自身的理解進行翻譯,楊戴譯和吳譯都把行人理解為詩人本身,譯成了“I”,許譯用的是The mourner,明確表達出行人就是路上前往祭祖的趕路人。蔡譯是The men and women.下句用they帶出“酒家何處有?”這個問句。而孫譯的pedestrians一詞過于現(xiàn)代,與原詩的時代感不符,而且pedestrians專指在馬路和人行道上行走的人,用在這里顯然是不妥當?shù)摹Hf王譯選擇了the traveler,traveler可以理解為在趕路的作者,也可以理解為前往祭祖的人們,還可以理解為作者和前往祭祖的趕路人。雖然意思不如上面幾個譯本明確,但達到了原詩的效果,原詩中“行人”一詞給了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而萬王譯的the traveler一詞亦然。
在風(fēng)格上,原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六個譯文都做到了短小精悍,但在風(fēng)格對應(yīng)方面,孫大雨的譯本明顯不同于其余五個譯本。譯文中運用了許多古英語中的詞,如:upon,drizzleth,hereabouts 和doth等。讓人讀起來感覺文縐縐的,風(fēng)格太古且略為難懂,明顯不同于原文的通俗和易懂。在押韻方面,原詩韻格為aabc,六個譯本沒有采取同樣的韻格,但除了楊戴譯的版本沒有押韻外,其余的五個版本均實現(xiàn)了與原詩歌相近的韻格,許譯的韻式為aabb,吳譯的是aaba,蔡譯的aabb,孫譯的aaba和萬王譯的aabb。相同的是前兩句押韻,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原詩的音樂美。
結(jié)語:中國古代的詩歌猶如中國的水墨畫,追求的是意境。要把中國詩歌中意合的語言翻譯成在信息、表情和美感等方面俱對應(yīng)的英語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wù),但是,譯者還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表達的內(nèi)容、文化和情感的基礎(chǔ)上,通過仔細的推敲和反復(fù)的考量盡量達到翻譯的對等效應(yīng)。這里所選擇的六個《清明》的英譯本,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只是在個別選詞上忽略了原詞所含有的文化信息,沒能成功地營造和再現(xiàn)原詩的氛圍和情感或為了押韻而丟失了原詩的信息。綜合這六個優(yōu)秀譯本的得失,可以為后來的譯者指明一條大路,從而尋找到最貼切的譯文。
參考文獻:
[1]賈曉慶.《清明》一詩英譯文的人際功能探討再商榷[J].安徽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9).
[2]黃國文.功能語言學(xué)分析對翻譯研究的啟示——《清明》英譯文的經(jīng)驗功能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5).
[3]黃國文.《清明》一詩英譯文的人際功能[J].外語教學(xué),2002(23).
[4]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6(80).
[5]陸谷孫.英漢大詞典.商務(wù)印書館.
[6]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第四版)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
[7]施菌.《清明》的翻砰與文化探討[J].雙語學(xué)習(xí),2007(8).
[8]吳景榮,程鎮(zhèn)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商務(wù)印書館.
[9]許國璋.論語言和語言學(xué)[M].商務(wù)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