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人生素養(yǎng)寫字始”,文字是一個民族的代表,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寫字教學現狀非常不容樂觀,農村學校個別班級學生40%連自己的姓名都寫不好,一篇200字的短文會出現10%以上的錯別字,教師反映學生識字興趣不夠濃厚,生字回生率、寫字錯誤率較高,又由于部分教師自身基本功不過硬,對識字、寫字教學不夠重視,嚴重地阻礙了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寫好中國字,從寫字教學抓起勢在必行。
下面筆者將從“領會2011版課標,保證十分鐘時間,著重動筆體驗,合作評價促寫”四個方面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做到“寫字不放松”,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扎實而靈動的寫字教學。
一、咬定“課標”不放松,立根原在“階梯”中
筆者近期聽取了十九節(jié)參賽觀摩課,課堂聚焦于第一課時教學,可喜地發(fā)現所有教師在課堂上都呈現了識寫教學內容,都加強了識字特別是寫字環(huán)節(jié)的指導與方法滲透,向與會代表傳遞了“識字、寫字教學不僅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的教學內容”這一信息。從很大程度上給了識字寫字教學以空間,被淡化甚至是有意弱化的寫字教學又重新回到了公開課的課堂。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教師們已經深入領會了《課標(2011年版)》精神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但在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還要注意階梯性,分層落實:
1.識寫有階梯,分層落實最重要。
“識寫分流”的教材編排體系和“先認后寫”的教學原則都顯示出識字與寫字雖有聯(lián)系但是各成體系,呈階梯形。不管是“會認會寫”的字還是“只認不寫”的字,教師往往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在基層學校相當普遍。對“只認不寫”的字應多次復現,加強閱讀實踐,在教學中螺旋上升,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基本原則,改變“四會”要求的觀念及做法。
識字寫字的要求又有階梯性,首先是300個基本字的掌握,教師要盡快將《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內容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去,舉一反三。在基本字的基礎上又列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3500個,其中表一為2500左右的漢字,可以覆蓋95%以上的現代閱讀材料,要安排先學習這部分的字,多認少寫,盡快掃清閱讀障礙。
2.學段有階梯,重點突出效率高。
“教學建議”明確提出要降低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并分學段對識寫量提出要求,如:第一學段從“1600~1800”的識字量降低到1600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降低為800左右。識寫量降低了,是否就意味著教學上就可以少花時間和工夫了呢?課標雖然從量上降低了要求,但對學生寫字的“知、情、意、行”著重做了更準確、更規(guī)范的表述。
筆者認為應根據《課標(2011年版)》要求分學段重點訓練,第一學段應多花時間和氣力在識寫興趣培養(yǎng),對漢字基本類型和常用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的認識與體會,良好書寫習慣與正確的書寫姿勢培養(yǎng)上;第二學段就應當樹立“提筆即是練字時”的觀念,熟練使用硬筆書寫,學習用毛筆臨摹正楷字;第三學段要求更高一些,硬筆書寫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行款整齊,美觀,能用毛筆進行書寫,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書寫習慣培養(yǎng)卻是貫穿始終的,只有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有重點、針對性地開展訓練,學生的識寫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增強。
二、咬定“10分鐘”不放松,立根原在“實踐”中
《課標(2011年版)》修訂“實施建議”部分不僅指出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更對教學時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寫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教師可能會對這個10分鐘產生疑問:有必要如此強化硬性規(guī)定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課堂結構會產生怎樣的沖擊與變化?是否每節(jié)課都要如此這番,10分鐘隨堂練字到底如何把握與實施?僅僅是按照常規(guī)預留大塊寫字時間在課后,教師巡視指導嗎?
筆者認為“10分鐘”不僅僅指十分鐘,這十分鐘時間首先是一個虛化的概念,或長或短,十分鐘也不是一個整體切割的時間版塊,機械的訓練版塊,它應當靈活地行走在課堂教學結構中,可集中,也可分散,可單次,也可多次,可寫一兩個字,也可寫不同類型的字,在實踐中是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學情而異的,策略如下:
可放在課時伊始檢查預習的環(huán)節(jié):
例: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水》第一課時執(zhí)教,教師出示一同學的預習卡,展示學生預習時自己寫的生字“儲、釣、膝”,請同學評價。繼而老師針對容易出錯的字板書示范,寫“膝”字,要求“左窄右寬”,注意“假水”的寫法,字要寫得舒展,收放自如。全體學生再次在預習卡上描紅、臨寫“膝”字,再展示剛才那位同學的字,師生再評價。
這一教學過程直奔難寫的容易出錯的字,在第三學段的教學中仍通過檢查預習生字詞的環(huán)節(jié)預留了學生寫字、練字的時間,取得了較好效果,被展示的學生的字無論是間架結構的安排、筆畫的準確規(guī)范還是字形的舒展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可放在板書環(huán)節(jié),板書課題時就要關注是否有本課生字詞,如有,就要特別注意范寫和指導,生書空或在田字格里練寫都是很好的辦法,也可放在課中板書環(huán)節(jié)。
例:在蘇教版《大禹治水》一課執(zhí)教過程中老師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板書:四處逃荒,“荒”字為要求會寫的字,師及時板書,指導寫好“荒”字,在感悟大禹的英雄品質環(huán)節(jié)中及時指導寫好生字“雄”字。無獨有偶,《丑小鴨》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獨具匠心地選取了“欺負”與“討厭”兩個生詞作為識寫教學的突破口與著力點,首先指導生由星期的“期”這個熟字入手,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欺”字,又用口訣“有‘斤’就是斯,有‘木’就是棋,有‘水’就是淇”的方法拓展識字,課結之時,教師板書復現生詞“欺負”與“討厭”,繼而指導生寫好這兩個詞,要求生先看老師寫,自己在田字格中臨寫兩個,再對照書本與老師的范寫,做到“一看、二寫、三對照”。
識字寫字教學與教學環(huán)節(jié)主線緊密相連,疏密有致,重點突出,有效地保證了學生學練寫的時間。再有中高年級安排筆記,抄寫一段文字,教學重點句段時穿插寫批注,小練筆,凡是學生在課堂上拿起筆來了,就要培養(yǎng)他們提筆即練字的習慣,所以十分鐘不僅是量化的寫字要求,更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行為,一種實踐。
三、咬定“體驗”不放松,立根原在“動筆”中
周一貫先生提出:“語文教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師引領下的兒童親身從事語文實踐的過程?!睂懽纸虒W更是如此。但教學中我們很難看到學生真正在課堂上靜靜地觀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寫,靜靜地交流,靜靜地評價。公開課、觀摩課往往陷入教師舍不得用大塊的時間——教學寫字但又不得不落實寫字教學的窘況,為了呈現更多的精彩,寫字教學往往少了兒童的親身實踐。在教學中主要存在下列“假實踐”現象:
1.動口不動手。
教師注重講解,或由學生觀察字形,識記字形,教學有走形式和走過場的感覺。教師自身功底不過硬,缺乏有效范寫和具體指導。
2.動手不動筆。
大賽課上為體現寫字教學,教師往往在為了體現這個環(huán)節(jié)而采取教師動筆生跟著書空的形式,所以課堂上經常出現小手林立,在空中比畫的場景,看似整齊劃一,卻因為缺乏了真正的動筆而收效甚微。
3.動筆不評價。
課堂上好不容易出現了動筆環(huán)節(jié),但因缺乏有效的評價與跟進措施使得教師對學生寫字現狀不夠了解,學生也不知其所以然。
4.評價不修改。
教師能注重評價,但評價過后就再無下文,如能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修改練習,寫字教學定能取得實效。
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共寫,真正動筆,合作交流,讓課堂上的寫落到實處。
四、咬定“評價”不放松,立根原在“多元”中
《課標(2011版)》在“評價建議”部分提出:評價要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下面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做到寫字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及評價方式的變化:
例: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第一課時教學中的寫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寫好生字詞“胳膊”“晃蕩”,重點指導寫好“膊”“蕩”字。
流程一:指導觀察胳膊的字形,生談發(fā)現,指導寫好“左右結構”的字,要左窄右寬,師范寫“膊”字,注意第七筆是橫折,沒有“鉤”,學生評價老師寫的字,生在課后田字格中練寫一遍詞語,師巡視,提醒坐姿與寫字習慣,同桌互評。
(重在觀察發(fā)現,師范寫引路,學生也可以評價老師,激起評價欲望,繼而同桌互評加強合作,關注坐姿與習慣培養(yǎng),做到肩平、足安、身正,保持“三個一”。)
流程二:指導觀察“晃蕩”的字形,談發(fā)現,指導寫好“上下結構”的字,要上小下大,字形舒展。師范寫“蕩”字,重點指導第七筆“橫折折折鉤”,筆畫要舒展,兩撇有高低,“湯”字要寫得左窄右寬。生練寫詞語“晃蕩”一遍,小組互評。
(重點突破,選擇難寫的字和重點筆畫加以指導,以點帶面,扎實高效。)
流程三:請生推薦寫得較好的字,教師選擇還有待于提高的字上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全班交流評價,原則是先肯定優(yōu)點再提出修改意見。
(展示樣本的選擇要有側重點,讓學生推薦寫得不錯的字,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注意發(fā)現還有待提高的字,筆畫與間架結構落實不到位的字要重點評價,但要注意評價的激勵性原則。)
流程四:生交換書本,在同桌的書上認認真真地再把“膊”和“蕩”字各寫一遍送給他(她),再次將前次展示過的同學的字放在臺前展示,再評價。
(互換書本,把自己寫的字作為禮物送給同學,進一步喚起學生再次寫字的興趣,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繼續(xù)展示前次展示的作業(yè)為樣本跟蹤,實際情況是學生這次寫的字的確好了許多,這次做到了點面結合,適切性強。)
周一貫先生提出真正的“生本課堂”一定要從“兒童中來”,“讓兒童去做”,最后“到兒童中去”。寫字教學要想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必須“想兒童之所想,練兒童之所練”。一切都必須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在實踐中體驗漢字的美感,讓學生愛寫、樂寫、會寫才是寫字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