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由傳統(tǒng)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轉變?yōu)槿蝿招徒虒W(task-based approach)的3T(pre-task preparation,while-task procedure,post-task activity)。任務型教學是一種為了完成互為影響互為交際的任務而要求學生之間進行活動的一種教學形式。為了完成這種任務,學生經常以小組的形式活動。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認知發(fā)展的促進功能。通過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2~4人),創(chuàng)設一種只有小組合作才能達到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預期目標。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變?yōu)椤敖M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tǒng)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的交流變?yōu)閹熒?、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學生心理品質發(fā)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但是筆者發(fā)現在日常英語合作學習教學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在一些英語課堂上,教師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后,立刻簡單地讓同桌或前后桌的學生組成小組(即pair work或group work),展開交流討論。教師既不指導學生如何相互交流,又不監(jiān)控學生在小組內的交往活動。小組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氣氛高漲,一改以往靜聽——接受的學習方式,但是小組學習效率卻很低。有的小組為誰先發(fā)言而爭吵不休;有的小組成員思想開小差,聊與任務無關的事;有的為角色內容的多少,你推我讓;有的學生趁機偷懶,小組成為他們的“避風港”,更有甚者用母語閑聊。這樣的合作學習很難產生互幫互學、相互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良好效果。
在合作學習中,一些教師給每個小組指定小組長(往往是優(yōu)等生),希望他們能組織協(xié)調組內活動,避免沖突,但是“欽定”的小組長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如對話的操練中)始終扮演主角,其他組員充當配角,有時甚至包辦小組活動。他們居于小組的權力中心和活動中心,以“小權威”的身份,掌握小組活動權,他們個人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但是犧牲了另一部分學生的利益,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合作學習并非只是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簡單的分組,自然的合作并不能使學生相互協(xié)作,而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小組活動,也不能保證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為了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1.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建立積極互賴的關系。
積極互賴指的是學生要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學生要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使學生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小組成員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例如,在詞匯教學中,筆者把詞匯根據其難易度分成3級,分別賦予1至3分的分值,要求每個合作小組利用課余、早自修等時間用單詞卡片等形式相互合作記憶單詞,然后在英語課上進行競賽,每個學生都可挑選不同難度的單詞,取得相應分值,記入小組總分,采用周評、月評、學期總評方式分別進入排行榜。許多所謂的學困生為了小組榮譽,在組員的幫助與督促下,攻下單詞,并且搶著回答高分值單詞,有效地促進了詞匯教學。
2.建立合理、有效、平等的合作小組。
合作學習的小組活動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有著重大區(qū)別。這主要表現在傳統(tǒng)小組(如興趣小組)往往是同質小組,而合作學習小組主要是以異質小組為主。異質小組通常是由性別、學業(yè)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不同成員構成,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合作學習小組通常由4人組成,其中一名是優(yōu)等生,一名是學困生,兩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每個小組都應是全班的縮影或截面。同時,全班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又應具有同質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保證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于現有的教室座位安排考慮到學生的身高、視力等其他諸多因素,學生的座位不太可能符合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因此在需進行合作小組活動的英語課之前都應臨時調整座位,以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3.改變教師的角色。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榉e極的參與者,真誠投入活動,提供意見或經驗。教師同時又是幫助者和資源者,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不斷巡視,及時在詞匯、語法或表達方面提供幫助,促進高效學習。另外教師也應是語言的把關者,在巡視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中語言表達的錯誤,避免把不正確的語言知識傳遞給其他學生。
4.精心備課,設計活動,避免無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
小組學習任務通常根據教材、教參設計。如果既不考慮學生的實際興趣和需要,又不考慮合作學習的特點,結果就是學生對任務缺乏興趣和準備,合作學習動機不強。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控制簡單的、機械性的對話的操練,適當增加拓展性的話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對難度較高的任務,可事先要求學生分頭搜索資料,再到課上一起分享,讓學生有話可說,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
5.建立正確的激勵制度和評價方式。
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把它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yōu)樾〗M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教師可以引入“基礎分”和“提高分”的概念,所謂基礎分是指學生以往學習成績的平均分;提高分則是指學生測驗分數超過基礎分的程度。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地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為所在小組贏得最大的分值,指導學生的著力點定位在爭取不斷的進步與提高上,自己與自己的過去比,只要比自己過去有進步就算達到了目標。在每次的單詞默寫及測驗考試后,計算出合作學習小組取得的提高分,以小組提高分的總分高低評價學習小組的成績,從而進一步增進小組團體意識。
有效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如果學生長期處于個體的競爭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學生很可能變得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還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