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就是自主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課改理念不斷滲透,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倡導自主學習模式,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學習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自全國推行教育改革以來,教育教學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從江蘇的洋思初中到山東的杜郎口中學,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學生由過去的接受知識的容器,變?yōu)橹鲃訉W習、自主探究知識、解決問題、活生生的人,而老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組織者,學習的合作伙伴。每一項教學改革都必須有其一定的相對固定的課堂教學結構,否則就失去了理論指導價值。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提高思想覺悟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從發(fā)展能力的角度來看,教師教學應該主要以幫助學生由“學會”發(fā)展到“會學”,實現(xiàn)由“灌輸型”向“自主型”的轉變。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雖然是在教師的直接調控下進行的,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主動性的調動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巧設導語,明確學習目標
老師要使用恰當?shù)膶胝Z,比如講“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我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人們祭拜祖先的傳統(tǒng)跟我國古代什么制度有關?又如講“姓氏來源”時,我提出問題:有同學姓許,有同學姓趙,這跟我國古代什么制度有關呢?在學生求知欲較強時,老師趁勢導入新課,并機智地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這個學習目標,自始至終都是學生學習的燈塔。學習目標的確定既要有知識目標,又要有方法、能力、態(tài)度和情感目標,還要有一定的層次,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改灌輸型課堂為學習型課堂
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學生無形中成為被迫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沒有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每個學生的所想、所思、所疑、所悟程度都不相同。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tǒng)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教師包辦一切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
首先,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尊重、理解并愛護每個學生的思想情感;其次,給學生留下自由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相聯(lián)系,力爭把“提問權”和“評議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釋放內在能量,比如充分利用本地的歷史資源,帶領學生實地調查,親身接觸這些歷史古跡,同時發(fā)動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鼓勵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自學經(jīng)驗,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三、發(fā)展能力,當堂鞏固
學生的自學過程是解決問題和知識訓練的過程,一般性的知識已經(jīng)得到了基本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延伸拓展拔高的訓練,讓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在練習設計中,老師必須堅持層次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比訓練過程中要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和點撥的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起指導、點撥、激勵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情感及創(chuàng)新精神等都得到發(fā)展。
四、激勵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睗夂竦呐d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堅持不懈地學習。當學生被簡單、機械、重復的“題?!眽旱么贿^氣來的時候,那些鮮活的歷史現(xiàn)象被切割成死氣沉沉的歷史概念,人類幾千年的風云變遷被簡化為幾個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從而讓學生逐漸失去了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用心呵護和培育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創(chuàng)設新情境、設計新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還要努力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盡力做善意的鼓勵者和欣賞者,使學生處于一種能動、活躍的動力狀態(tài),把教育影響內化為自覺意識,從而引起需要、調動動機,實現(xiàn)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期望—努力—成功”的循環(huán)往復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主體的健康發(fā)展。
五、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1.立足教材,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和理解課本的能力。即通過通讀文字材料逐步讀懂字、詞、句、段、篇,在閱讀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夠由語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外表到內部,由局部到整體。
2.分析、比較鑒別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過程中的理解不是最終目的,理解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即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史為鑒,避免前車之鑒。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分析現(xiàn)實現(xiàn)象,培養(yǎng)觀察分析的能力。
3.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只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因此,教學必須以教材為依據(jù),但絕不能局限于教材,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于教學中,不斷激勵學生發(fā)表獨特首創(chuàng)的見解;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讓學生依據(jù)信息,廣開思路,充分想象,尋找出盡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空中翱翔。
4.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學生把現(xiàn)象問題放到歷史的長河中認識,聯(lián)系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歷史背景,在歷史的高度上認識現(xiàn)象。
對待問題,從橫的方面說,要能聯(lián)系中外,放眼世界,從縱的方面看,要能跨越古今,貫通前后,兼顧古今中外,這樣,對知識的理解方能透而深。
5.歸納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它是通過整理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或理論點而概括出一般原理,是由局部到整體的思維過程。一般說來,學生平時所接受的是一個一個零散的各自獨立的知識“點”,有時不能及時地“串點成線”,更難以“連線成面”。通過歸納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構成知識的“線”和“面”,有助于學生聚零為整,從整體上駕馭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要我們遵循新課程理念,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