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主宰。教師在課堂中幾乎是在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靜靜等待老師的灌輸、等著老師給要點,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懶得動腦筋,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因而,教學急需體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關鍵詞: 歷史課堂教學 教學改革 交流合作
“如果有一個支點可以撬起一個地球?!蹦敲从凶逃形兜貙W習歷史,將會撬起孩子的一生。教無定法,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不勝枚舉,只要老師善于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幫助學生把握這個“支點”,讓學生釋放活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積極引導,大膽嘗試
大部分學生機智靈敏、頭腦靈活,但考試成績相差甚遠,這都源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接受能力、興趣特長、性格等都不同。這就要求老師對學生不能完全一視同仁,要因材施教。
在備課時應更多地切合學生的實際,對課本內(nèi)容進行適當刪減。對于一些教學內(nèi)容可采用學生搜集資料表演的形式完成,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上課。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開展辯論賽。如:對斯大林、拿破侖的評價,對辛亥革命的成敗、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等,學生在討論辯論中各抒己見,可能討論爭論會使學生爭得面紅耳赤,但多少能讓學生把自己獨到的見解說出來,打開學生的思想之門。
二、巧設問題,疑中進步
有疑,人才會進步。人類就是在不斷探索中進步的?!皩W貴有疑”,“學則須疑”。只有在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chǎn)生疑問時,才會思考為什么。只有通過思考才會深知其中奧妙,才會更扎實地掌握知識。
比如,必修1講到“西周分封制”時,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封邦建國,目的是什么?分封的對象有哪些?分封形成了怎樣的等級結構?分封的作用,前期、后期怎樣?如果某諸侯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是妾所生,二兒子和小兒子是妻所生,那么誰將繼承諸侯之位呢?
當學生自主看書思考,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會對“封邦建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老師的層層設問,學生也學會了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運用地圖,化難為易
教育界有這樣的說法:史地不分。多看歷史地圖可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方面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一些空間跨度較大的歷史事件的認識?!凹磮D而求易”,直觀性、形象性歷史地圖能幫助學生理清基本史實。這也是筆者在教學中深有體會的,是常用的教學方法。
例如必修一《國共十年對峙》,由于這一課內(nèi)容復雜、頭緒紛繁,書本在描述長征經(jīng)過時卻相當簡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做了如下設計:讓學生手繪紅軍三大主力長征路線示意圖,說說紅軍經(jīng)過的主要省份、河流及有關事件。后來,課堂上學生借助書上的路線圖和自己畫的簡圖,把從瑞金出發(fā)到會寧會師的長征過程及相關事件描述得基本清楚。
例如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課上教者出示地圖,以大西洋為界,先從迪亞士到好望角,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達伽瑪?shù)接《龋溦軅惌h(huán)球航行。巧記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往東,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往西,航海時間順序正好是一葡一西。一經(jīng)總結,學生豁然開朗,而且記得很牢。這樣就帶動了學生通過地圖找到適合自己的簡便學習方法。
四、組織競賽,積極探究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普及,教育資源給教學帶來了便利。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收集的資料,上課時通過競賽形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例如筆者在講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時候,對于戰(zhàn)爭背景的分析,讓學生課后自己查資料在課上展示出來。有的學生補充了對北洋艦隊的介紹及慈禧太后為了過自己的六十大壽而大挪海軍軍費的做法,另外還介紹了日本為了發(fā)展自己的海軍全國上下如何節(jié)儉以用來購買軍艦,等等。
通過學生課后自己主動學習,搜索材料,把中日之間當時的背景對比,同學們能自己分析得出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失敗的原因。老師在整堂課中發(fā)揮了組織作用,學生真正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fā)了出來,知識視野也開闊了,比純粹老師教的效果好得多。
五、優(yōu)化語言,樂趣記憶
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重要工具,它運用得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科的興趣高低,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教學語言的錘煉與修養(yǎng)。
例如講到必修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教師設計簡單易懂的方法讓學生記住。如:“李鴻章拿著伊藤博文送的一把酒壺(1895年)喝酒醉死(4月)了”,以記住《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及人物,教學生用“一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二億(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三島(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四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記住《馬關條約》的內(nèi)容。
如講到必修一《南京條約》,運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知識點,五個通商口岸:“上廣廈滬寧”。
再比如必修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講到經(jīng)濟特區(qū)時,教師歸納出口訣“汕珠廈深?!保ㄉ嚼锏囊柏i跑到深海)。這樣,通過諧音、濃縮方式記憶歷史知識,既有趣味性,又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改革的步伐。發(fā)揮老師的作用,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思考歷史問題。只有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育才會進步,課堂才會更生動,學生才會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葉小兵.關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歷史教學.
[2]朱光明,著.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