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龍
李老二后悔死了,說那一堆雞食毀了他一世的名聲。
一
李老二打那一攤泥稻的主意是致命的錯。
李老二在秋李郢是有聲望的人。當(dāng)年他當(dāng)水稻管水員的時候,把稻田里的水管得服服帖帖。水稻被滋養(yǎng)得是青枝綠,有模有樣的。那年,在管水的時候,他竟能和前進隊的管水員單打獨斗,就是前進隊來了好些人他也不退卻,最后腿負了傷,落下了殘疾。李老二成了瘸子。李老二感到很光榮。縱使他走路一顛一顛的,李老二認定這樣的走姿不難看。李老二把胸挺起,仿佛,他那胸上都掛滿獎?wù)滤频摹!耙蚬搨辈粌H為李老二贏得了聲望,也使他擁有了一份好職業(yè),成了隊里糧食倉庫里的保管員。
想不到的是,那一堆泥稻竟然會是李老二兜回家的。
隊里在鄉(xiāng)場上打稻的時候,揚場過后下風(fēng)口總會有好些半癟的稻子。這些稻子不僅不飽滿,還摻雜有大量的泥沙,也有沒撿完的稻秸梗什么的。這些稻子人們叫它泥稻。人們一時是沒有時間去清理那些泥稻的,就將它堆在鄉(xiāng)場一角。積聚多了的時候,隊長同意,便將泥稻給分了。一家一堆,肉眼看便行。說是一堆,也不過四五斤的樣子。泥稻不當(dāng)口糧,更不能交公糧。泥稻分回家多半喂雞。人們也叫它“雞食”。
哪知,那天分雞食人出了差錯,全村二十八戶人家,卻分了二十九攤雞食。直到天黑,那堆雞食仍孤零零地堆在場角。
莫非哪家人沒來。公社家是公社媽來的……秋老根家是他媳婦來的……金桂家是“金桂家的”來的。李老二拼命地想,拼命地算,其結(jié)果是,二十八戶人家都來過了。也是,糧食面前,誰能是馬大哈呢。
那堆雞食是多分的。
那天恰逢李老二看場,就是看鄉(xiāng)場上的糧食和草。他睡在鄉(xiāng)場邊上搭起的草屋里。無星,無燈,無月。李老二的腦子里只有那堆雞食。
拿,還是不拿,這是一個問題。
那堆雞食讓李老二糾結(jié)透了。
李老二后悔死了,說那一堆雞食毀了他一世的名聲。
也怪李老二那件破長衫,也怪李老二那走路夸張的動作。
那夜,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最終還是鬼迷心竅,有了歪主意。他穿起長衫,摸到那堆雞食處,將雞食用手捧進了長衫面襟里,然后,用雙手拎著衣襟邊,一瘸一拐地摸著路回家了。哪知那長衫的衣襟前有個洞,他走路落地也不平穩(wěn),動靜大,每走一步,泥稻便會從洞里落下一些。等他走到家時,衣襟前是空的!
事情還是敗露了。天一亮,一路上有雞!
那雞是在啄食地上的稻粒的,不想這雞竟然成了一條線,一村的雞排起了隊來,一頭從鄉(xiāng)場始,這“隊伍”一直排到李老二的家。
雞很快也便散了。這事知道的人不多,隊長也沒去計較。畢竟,這只是四五斤的泥稻嘛。過不蓋功。但是,打那以后,李老二像換了個人似的,話語不多,走路也不再張揚了。我猜,他感受到的胸前的獎?wù)?,也如那衣襟里的泥稻一樣,再也一枚不剩了?/p>
二
“油著一油著!”
金桂在這時喊“油著”是不靠譜的。“油著”是“治客”喊的,是席間語。她把“油著”用錯了地方。她是故意而為之。
在秋李郢,紅白喜事都有一個“治客”的,負責(zé)安排席間座次等事宜。出禮人多,村民家地方有限,只好擺流水席,晌午始,至夜間不息,治客便幫著端菜,兼服務(wù)員的角色。上大菜的時候,治客會喊“油著”,這話是在提醒食客注意避讓,不要讓碗碰到衣服上,濺了一身油,也是在提醒大家,大菜上來了,肉上來了。治客的一喊,氣氛出。
金桂是“腳大臉小不害羞”。她拿得出,說話聲又大,這脾性做治客最好。真的有好些人家請金桂做治客的。金桂是我所知的秋李郢第一個女治客,能和李老二相提并論,算得上秋李郢的資深治客。
這會金桂不是治客。金桂在挑糞水呢。
一路“油著—油著”地喊,她把“油著”當(dāng)號子了吧,抑或,她是喊順嘴了,脫口而出。
或許金桂也有道理呀。糞水多臟呀,濺到衣服上自然惡心,喊“油著”也是在提醒人避讓的。糞水卻是水稻的營養(yǎng)品,是水稻的大菜。這會水稻正缺肥呢。
水稻有兩個時期是要猛上肥的,一個是分蘗期,即插秧兩周之后,一個是插秧后七至八周那會,肥跟不上會影響穎花退化,不利于水稻高產(chǎn)。
秋李郢人家家都有個糞池,里面蓄有人糞尿和豬的糞便什么的。我們叫它糞水。糞水是好肥料,種菜需要,也是水稻的最愛。挑糞水用的是糞桶,澆糞水有糞勺。桶不離勺,不用時清洗過的糞桶和糞勺都是擱一塊的,多半糞勺就插在糞桶里。
有勁的男人會把糞水潑到田中間,女人的臂力不夠,澆糞水只是澆在田邊。不出兩天,水稻顏色起了變化,由黃變綠,但這綠色的深淺程度是不一樣的,像“花斑禿子”。糞水肥力有限。后來公社通知小隊,說可以到縣里買氨水回來的。氨水肥力猛。每到水稻分蘗期,隊上就會差人到縣里買氨水回來。裝氨水的是個能裝滿手扶拖拉機箱的黑色橡膠水袋。一車氨水差不多有一噸多重。雖說氨水比糞水干凈了許多,但是氨水的氣味特別難聞,刺鼻,讓人睜不開眼。用氨水也只有兩三年的時間,之后便有化肥了。有化肥的時候隊里就沒有人挑糞水了,自然也就聽不到金桂喊“油著”的聲音了。好些年后,直到我離開秋李郢,金桂也只是在有人請她做治客的時候,才會這么高聲地喊上幾嗓子:
“油著—油著—!”
三
其實,也就一把稻的事。
秋老二是揚場的好手。有風(fēng)了,他木锨一出手,稻粒均勻地撒在空中,高低有度,谷粒均勻。他揚過的稻粒,交公糧糧站的收磅員都挑不出雜質(zhì)。
谷落稻堆,草秸、碎草葉等便被風(fēng)吹到下風(fēng)口了。站在下風(fēng)口的掃稻人李三眼疾手快,在稻粒沒站穩(wěn)的時候,大掃帚便順勢在稻上劃拉一下,將小石塊或者是斷稻秸掃掉了。揚場人和掃稻人配合默契,一個正仰頭拋谷,一個便持帚掃稻;稻正落的時候,掃稻人就退一旁了。
可秋老二也有“失手”的時候。
揚場揚出的水稻落在了正前方,秋老二卻任稻一粒粒地砸在他的頭上、臉上。
稻像灑下的水,秋老二卻在閉目享受“沐浴”,他滿頭滿臉的稻。
那天,我路過秋老二家?!懊孛堋北晃易R破。
秋老二短發(fā),頭發(fā)空隙處落不少的稻粒。那天虧他想得出:趴在一條小板凳上,低頭,頭周圍圍有三四只雞,在啄他頭發(fā)間的稻粒!
跟秋老二短發(fā)比,掃稻的李三就吃虧了。李三是個禿子。他戴一只斗笠,而且是那種大號的布滿網(wǎng)眼的大斗笠。我似乎明白了,那些為揚場掃稻的人為什么都不愛戴草帽了。那密布的網(wǎng)眼里所藏的稻粒,一點也不會比秋老二頭上短發(fā)間藏的稻粒少。這樣一想,李三就根本沒吃虧。
還有,李三在下風(fēng)口掃稻,你金桂來湊什么熱鬧,頭上根本什么都不戴。她也拿把掃帚,也不看稻粒落沒落穩(wěn),沖上去就掃。
誰都想把那半碗米飯拿回家。眾目睽睽之下,誰又下得了手呢。
煙蒙蒙,雨蒙蒙,那一天好些秋李郢人也是心情不開,跟著糾結(jié)。那半塊木板上,有半碗米飯,米飯上有幾片肉。
夜至。
夜把什么都掩蓋了。
第二天,有人發(fā)現(xiàn),塘邊樹枝上的那半碗米飯沒有了!
一同沒有了的還有米飯上的那幾片肉,還有那半塊木板。
先下手的那位是很慶幸。后來者呢,他們懊惱和失望,無法想象。
四
我媽說我是“饞貓鼻子尖”。喝稀飯時我就聞著哪里有鍋巴香味了的。在我媽到鍋屋盛飯的時候,我便四下瞄。家堂上,沒有。竹篩里,沒有。笆斗上,沒有。
土甕里,沒有。大匾里,沒有。
香味繚繞。是鍋巴的香味。
我終于在家堂邊的抽屜里找到了那半塊鍋巴!
家堂是放在正屋墻下的一條案幾,上面放有香案,也供有祖先的照片。也有在家堂上放雜物的。家堂兩端有抽屜。
我媽盛飯回來的時候我妹妹正在追打我。我哪里肯給她呢。“這是我找到的”。我振振有詞。
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媽明白了一切。她幾乎是直奔我而來,舉起筷子便要打我。我媽只是想打我拿鍋巴的手的。哪知我正躲我妹妹呢,一個貓身,那筷子恰巧打到我臉上了。我臉上頓時起了條“黃花楞子”,紅腫起來??v是如此,我一邊哭,一邊還把那僅剩的一小口鍋巴塞進了嘴里。
見我哭,妹妹也不追要鍋巴了,再說,那半塊鍋巴也沒有了呀。我媽忙著拿來鹽水,把我抱在懷里,給我擦臉。
我小叔也不過意,抱怨我媽跟小孩子爭什么吃的。
我小叔知道,那半塊鍋巴是給他吃的。晚上的時候,她會把那半塊鍋巴放在碗里用水泡,漲過之后,第二天一早,炒半鍋飯給我小叔吃。半天的時候,我小叔下地做農(nóng)活,只喝稀飯哪里行呢。我媽每天早上,都會讓我小叔吃點干的下地干活的。有時是半塊餅,有時用玉米面在稀飯鍋里做幾塊水餅,有時,便把鍋巴藏起來,每天早上把漲好的半塊鍋巴,炒飯給我小叔吃。
“等這季稻收下來就好了。”我奶說。我媽也跟著說。哪知,我奶說過之后看我流淚不止,她也跟著流起淚來。我媽原本是要去涮鍋的,看我奶哭了,她也撩起了藍圍裙。顯然,我媽也哭了。
就是因為那半塊鍋巴。
其實,鍋巴哪有錯。
五
那天金桂的一個遠房表叔來。春末,青黃不接的時候,“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呀”。這為難了金桂,摸摸米缸,空的。金桂心里慌了。她又是個死要面子的人,唯恐怠慢了客人,便硬著頭皮外去借米。村里哪家是“肉頭戶”她是知道的。果然,沒出三家,金桂便在公社家借到一瓢米了。
公社媽也是精細之人。她看金桂只是帶了笨拙的帶釉黃面盆,便用自己家的瓢撮了一瓢米給金桂。
“一瓢米?!?/p>
“呵呵?!?/p>
公社媽估計也不會有更多的米的。她這“一瓢米”說得這么清楚響亮,是在提醒金桂,我借給你“一瓢米”了,斷不可忘了的呀!
金桂盼望稻季早點到來,因為她記得,還差公社家一瓢米呢。
新米終于下來了!
“你家吃吧,不就一瓢米么!”
公社媽有點假客氣。
再一看金桂,端著簸箕,簸箕里除了堆尖的一瓢米之外,還有半瓢米是散放在簸箕里的。
公社媽看到金桂還米時已端出一只小篾米籮來。金桂看公社媽米籮里沒瓢,她將自己簸箕里那堆尖的一瓢倒進米籮之后,又將簸箕里的半瓢米倒進了米籮;還不待公社媽反應(yīng)過來,金桂已一手拎著簸箕,一手拿瓢走了。
公社媽倒是左不是右不是了。她心里清楚,金桂借米時用的是自家的瓢,金桂還米時用的是金桂家的瓢了。金桂家瓢大,她自家瓢小。金桂是個沒心菩薩,她哪里記得借米時用的是哪家的瓢呢,又怕公社家的瓢比自己家的瓢大,所以,她最后干脆把那半瓢米一股腦地倒進了公社媽家的米籮。如此說來,這金桂借的是一瓢米,還的卻有兩瓢。雖說公社媽平日里“小九九”敲的是“的的”的響,過日子精打細算,不走一點字兒,可遇到金桂還米的事,她還是有分寸的。這個便宜貪不得。也就是腳跟腳的事,自然,公社媽又把那多還的一瓢米還給了金桂家。
借米在秋李郢是平常的事。為消除記憶差錯,搞不清借米時用的是哪家的瓢,是大瓢是小瓢,秋李郢人自有妙法,就是在還米的時候,先把自家的瓢裝滿,然后,在簸箕里多放半瓢米。
這半瓢米讓我心生敬意。
饑歲荒年,糧貴如金,比金子還要珍貴的,是秋李郢人彼此間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