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到了高中又有新的要求、新的目標、新的挑戰(zhàn),但總是有人抱怨高中語文難教亦難學。有人甚至說高中語文像云、像風又像夢。我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十多年,覺得高中語文是有意的,有味的,有益的。要想教好或學好高中語文,認知與分析尤為重要。
語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學科,它的任務是錘煉思想與思維,提高語言和文字的能力。這一任務強調(diào)從心理上、哲學上、美學上認知與分析語文,進一步走進語文、解讀語文,讓語文更好地服務于人生,服務于社會。
綜觀整個高中語文,文本本身就是閱讀。綜觀整個高考語文試卷,文本本身就是讀與寫,就是母語的能力的釋放。
讀——閱讀,就要考慮到閱讀的本質(zhì),涉及閱讀的心理、閱讀的狀態(tài)、閱讀的方法等;寫——寫作(包括答題),就要考慮到寫作的本質(zhì),涉及寫作的心理、寫作的狀態(tài)、寫作的方法等。讀要求對語言文字有效地理解、吸收、判斷、鑒賞、評級,寫要求有效地對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見解、主張。
明確讀與寫的目標,語文的本質(zhì)就好把握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文,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語文就是漢語文,簡稱漢語或語文,語文就是我們的母語,是書面語與口頭語言的總稱。
有了語文的認知與分析就有了語文的世界觀、語文的方法論。從事多年高中語文教學,我認為高中語文的學習離不開對語文內(nèi)涵與外延的解讀,尤其是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語文世界觀與方法論。
對語文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認知與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理解語文,學習語文。語文是生活化的語文,是審美化的語文,是思想化的語文,是大語文。語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長期的積淀,需要不斷的感悟。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分必修與選修兩大模塊,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都體現(xiàn)出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從文本選材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面面俱到,從文本性質(zhì)看,文學性、思想性、審美學并舉。
在高中階段,學生主動選擇與確定學習內(nèi)容的機會多了。必修教科書的內(nèi)容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名著導讀”四個4c13dbb7e569787655680fdc5c0c9f67部分,前三個部分納入課內(nèi)學習計劃,后一部分要求學生課外自主安排。
“閱讀與鑒賞”是教材的主體,閱讀的課文以名家名篇為主,也有反映當今時代的作品,教材兼顧文體與人文內(nèi)涵。作品的閱讀有的要求對側重于形象性較強的作品進行品味與鑒賞,有的側重于對思辨性較強的說理文章進行思考和感悟,有的側重于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閱讀理解,意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即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促使學生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由此可知語文閱讀旨在綜合培養(yǎng)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量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有效閱讀是有效教學的一部分,良好的閱讀心理是閱讀的前提,我們對作品進行審美的期待,就有了閱讀的興趣與需求。接著我們要對作品進行圈點與批注,有效分割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轉化重要信息,形成對作家對作品的對話,從而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意圖。閱讀文本離不開對文本的字、詞、句、段、篇的認知與分析,文本的一詞一句都有著對文本的解讀信息,故分析文本需要建構字詞句的系統(tǒng),從淺層到深層的解讀。要利用注釋、背景等信息有效地篩選、認知、分析作品,進行賞析與評價。
當然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忠于作品,另一方面要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從民族心理與時代精神的向度考量,學生就可以形成閱讀的高度、廣度、深度與精度。
有了對對象、情感、主旨、題材、內(nèi)容、形式的熟識,對作品的宏觀與微觀的掌握,學生閱讀的意識與狀態(tài)就能自然地彰顯。學生從自主閱讀中獲得閱讀的心理、閱讀的生理的需求滿足了,閱讀效果就會更顯著。
從試卷層面看,無論是??迹€是高考,試卷都有一定的樣式,一定的題型,一定的創(chuàng)新,語文的試卷結構與內(nèi)容與語文的素養(yǎng)考察密不可分。尤其是高考,語文的定量與定性是隨著高考改革的變化而變化的,高考無論怎么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高考的語文基本框架是一定的,高考的認知與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而言之,要教好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探索、研究、認知、分析;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有效地認知與分析,建構語文世界觀、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