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結(jié)構(gòu)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作者認為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采用結(jié)構(gòu)分析的方法。文章從詞性、詞義與結(jié)構(gòu)關系,詞義、語意與語意重心,虛詞使用與神情語氣三個方面探討結(jié)構(gòu)分析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 中學文言文教學古漢語結(jié)構(gòu)分析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要以結(jié)構(gòu)分析的方法研究語言,即通過列舉語言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對語言進行科學的描述,從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考察。雖然他是針對表音文字來說的,但他的觀點對我們學習古漢語來說有借鑒意義。下面我談談體會。
一、詞性、詞義與結(jié)構(gòu)關系
邢公畹先生在《語法和語法學》一文中說:“詞、詞組好比是零件、部件、機器;句子的使用好比機器在運轉(zhuǎn)。”(見邢公畹著《語言論集》)也就是說,詞、詞組是語言中的靜態(tài)單位,正像任何物體由靜態(tài)存在而進入運動體的時候都要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一樣,詞在進入句子后也要發(fā)生一系列變化。
(一)詞性的變化。古代漢語也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詞有定類,類有定職”,在使用上較現(xiàn)代漢語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比如“樹”字,成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樹”是動詞;“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的“樹”是名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的“名”是名詞;“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的“名”是動詞;“隳名城,殺豪杰”(《過秦論》)的“名”是形容詞。
(二)功能的變化。比如名詞“日”字,在作主語、賓語時意義相同,而在“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中用作狀語,義為“每天”。又如動詞“生”字,在作謂語時,是“產(chǎn)生、生長、生存”的意思;在作狀語時,如“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記·李將軍列傳》),是“活生生”的意思。
(三)意義變化。詞在未進入句子而單獨存在時,是屬于詞匯范疇的,往往一詞多義。一來到句子中,就要受所在結(jié)構(gòu)的限制,而變成單義的。如“窮”字,“則雖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成語“窮餓無聊”中的“窮”是“貧窮”的意思,而在“窮則獨善其身”中則是“不得志”的意思,在“而御六氣之辯,已游無窮者”(《莊子·逍遙游》)中是“盡”的意思。又如“亡”字,詞匯意義有“逃亡”“滅亡”“丟失”“死亡”及“外出,不在家”等義項。在成語“亡羊補牢”中只能是“丟失”的意思;在“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中只能是“滅亡”的意思;在“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六國論》)中只能是“失去”之義。
不僅多義變單義,還常因所在結(jié)構(gòu)不同而發(fā)生意義的轉(zhuǎn)移。如“冬雷震震,夏雨雪”中的第“雨”字,就不是名詞“雨”的意思,而是動詞“降下”的意思。
(四)感情色彩的變化。如“乖”這個詞,在“何在我而不爾,與二氣乖張”(梁武帝《思孝賦》)是貶義詞,而在進入“乖巧”這個詞組中后,就變成了機靈、討人喜歡的褒義詞。
上述情況表明,詞在一定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中其詞性、功能、意義及感情色彩都要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學習古漢語就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法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詞義、語意與語意重心
清代文論家劉熙載在《藝概·經(jīng)義概》中說:“多句中必有一句為主,多字中必有一字為主?!焙茱@然前者指的是句群,后者指的是句子。就是說一個句群中必有一句是意義中心,其他句子都這個中心分布;一個句子中必有一個詞語是語意重心,是說話人著意要突出強調(diào)的,也是句子的信息所在。
現(xiàn)代漢語是以邏輯重音表示句子的語意重心,即從語音上加重所要突出強調(diào)的詞語。古代漢語也多是這樣,郭紹虞先生《漢語語法修辭新探》的“虛詞篇”說,助詞加在句子中間,“語氣上好似弛緩了,語意卻變得加強而沉重了”。“加強而沉重”,就是通過句中助詞的輕讀而反襯后邊的實詞是語意重心。比如:“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這里的“天之亡我”“天亡我”,都是主謂詞組,語法關系不變,意思也一樣,但是重心卻不同。“天亡我”,主謂之間無助詞,“天”重讀,語意重心在“天”;“天之亡我”,助詞“之”輕讀,這就反襯“之”后邊的“亡我”是語意重心了。不僅從語音上分析是這樣,細品這一段話的文義也是這樣。不僅句中加助詞“之”是這樣,句中加助詞“是”“而”“以”等,也都有突出和加強后邊實詞的作用。
古代漢語不只是用加助詞表示語意重心,還有用詞序倒裝來表示的。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這是突出強調(diào)謂語“甚”,故前置?!笆H然有聲者”(《石鐘山記》),這是突出強調(diào)定語“鏗然有聲者”,故后置于中心詞“石”之后?!傲枞f頃之茫然”,這里把本屬定語的“茫然”換作中心詞,就突出了“茫然”,加強了語勢,使人感到長江更加浩渺。
另外還有變單詞為復詞表示語意重心的。如《尚書·泰誓》“尚猶詢茲黃發(fā)”中的“尚猶”、《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郡國諸侯愈益拊武安”中的“愈益”,都是因為單音力量不夠,所以再加一個同義詞使之變成雙音,就使得語意“加強而沉重”了。
三、虛詞使用與神情語氣
清初的袁仁林在《虛字說》中說:“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這是說虛詞原本是語言中一種有音無義的聲音,所以需要這種聲音,就在于可以幫助實詞表示神情語氣,如果去掉了這種聲音,實詞就只能表義而難以表情了。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是既表義又表情的,所以我們要從語法角度和修辭的角度理解虛詞的功能。
如李白《蜀道難》寫山之高險時用“噫吁兮,危乎高哉!”,其語氣詞連用,表達當時李白看到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時流露出的驚懼的神情。又如《史記·陳涉世家》陳涉稱王后“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去看望他時,“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沈沈者!’”這里的“伙”,楚語為多,“頤”是“伙”的余聲,即現(xiàn)在說的語氣助詞。這是曾與陳涉一同傭耕的伙伴們對陳涉所居宮屋如此富麗堂皇的不禁驚嘆,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稘h書》寫這個情節(jié)時,把“伙頤”的“頤”字去掉了,只留下了實詞“伙”字,這樣一開口就停止,不僅使人感到像突然勒住一匹狂奔的馬那樣費力,而且鄉(xiāng)下人突然見到意想不到的情景時那種驚異的神色也會大減。
詩歌是音樂文學,主要由樂曲和聲律(押韻、平仄等)幫助表達思想感情,虛詞尚不那么重要。散文沒有音樂的依傍,也沒有聲律的規(guī)定,通過虛詞以聲傳情就顯得特別重要。像被稱為“祭中的絕調(diào)”《祭十二郎文》,全文不到一千一百字,單是句末語氣助詞“也、乎、邪、矣、哉”就用了四十二個。還有句首、句中語氣助詞,如:“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本渲泻髢蓚€“而”字從語法看可以不用,而從神情語氣看則絕不可省。所以宋代文費袞稱贊說:“幾乎句句用助詞矣,而反復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