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岑運強先生主編的《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一書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該教材突破了以往教材的框架,以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的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內部語言學和外部語言學構架全書,特別是對索緒爾提出但沒有研究過的“言語的語言學”首次在語言學教材中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索,擴大與完善了普通語言學,特別是語言運用的領域。同時,該書在吸收語言研究新成果、整體布局方面均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本文擬對該書的上述特點進行簡要的評述
[關鍵詞]岑運強;《語言學基礎理論》;言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2 — 0100 — 02
由岑運強先生主編的《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于2005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近年來還被一些高校列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指定復習用書。多年來,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一直使用它作為語言學概論的教材,使用效果不錯,學生普遍反映良好。該書內容翔實、新穎,體例結構完整、合理,在整體布局上體現著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及時地反映介紹本學科近代出現的新概念、新知識以及新成果。通過多年的使用,筆者深感這是一部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語言學教材,本文擬對該書的基本特色進行簡要評述,并提出一些內容的補充意見。
一、《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教材的基本特色
《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教材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注重體系建設,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傳統的語言學教材,其理論基礎框架基本上是按照兩個原則編排的,即將索緒爾的“語言語言學”和列寧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理論加以擴展分析后形成的。這種做法的長處在于突出了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功能,在展現語言的自身規(guī)律性和客觀性上非常清晰。其不足之處在于,對語言的運用問題(即言語問題)重視不夠,實用性不強。這已經成為當前語言學界的共識。近些年為數眾多的語言學教材相繼問世,無一不是試圖對此瓶頸問題進行突破。岑書的突出特點在于,對于傳統教材的內容加以合理編排后,重新融入新的理論框架,其創(chuàng)新意識之強,教材體系之新可以說是當前諸多同類教材中僅有的。
該書沿襲并采用了索緒爾“語言語言學和言語語言學”與“內部語言學和外部語言學”這一雙重框架相結合的觀點。眾所周知,索緒爾盡管在理論上提出了語言、言語、內部、外部等范疇,并指出了區(qū)分的必要,但他重語言和內部,輕言語和外部。由于索緒爾1913年去世,沒有來得及進行相關的論述,加之后繼者多從結構主義角度進行研究,因此體現在語言理論的構建體系上,是不全面的。這種缺陷,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逐漸為研究者加以批判并逐步修訂。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性質的專著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述、分析。從教學角度講,高校語言學概論的各種教材在體系建設上是相對滯后的。岑運強先生第一次構擬了一個全新的語言學理論框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chuàng)舉。全書主體部分各章內容的安排無不兼顧了“語言-言語”和“內部-外部”有機結合的雙重標準,編排順序上也是由語到言、由內到外,體例比較完備、秩序井然。
2.注重內容的全面,在引進新成果上加大力度
該書在盡可能地保留以往教材優(yōu)秀內容的同時,大膽而謹慎地引入了新近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語音部分的音段、生成音系學、非線性音系學;語義部分的句義、語義指向;詞匯部分的言語的詞匯內容;語法部分的語序類型分類、主位推進模式;文字部分的文字運用內容;交叉語言學部分的語言類型學、功能語言學等。同時,該書還注重語言新變化的研究。例如在闡述言語的詞匯時,對網絡上的一些網絡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如“主頁、帖子、伊妹兒、下載、掉線”等常用的網絡語,“東東(東西)、美眉(網上的女性)、大蝦(網絡高手)、菜鳥(剛剛上網的新手)”等新奇的網絡語,對經典作家作品的語言特色也進行了簡要介紹。這一做法無疑豐富了該書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前沿的語言動態(tài),特別是交叉語言學的相關介紹,對擴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有較好的作用。由于這些都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為了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語言學科的發(fā)展脈絡,該書還對語言學史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針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時間跨度從上古到現在,可以說其中某些內容的涵蓋面已經超過了岑麒祥先生的《語言學史概要》。
3.注重理論與運用的結合,在使用與普及上有新的進展
如前所述,該書是在語言語言學與言語語言學框架下展開的,其中,語言語言學部分注重理論體系的說明與分析,而言語語言學則充分注意到了語言運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語言運用方面,在言語意義中對言語交際過程的簡要介紹,對話語結構的深入語用分析,在篇章問題上的英語例證分析與漢語例證分析的嘗試性結合;語義方面,對語境中的語義組合及其變化模式的介紹與分析,對語境中句義之間關系的分析,對言語意義類型模式的分析,對語義指向理論的部分內容進行分析介紹;詞匯方面,對文學語言學中的名家、名著詞匯內容進行簡要的介紹,對當前熱門的網絡語的介紹與定位評價。此外,對一些常見的問題,諸如文字改革、漢字拼音化、計算語言學等相關內容,均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有所表述。這些內容,無一不體現著編者意在突出“言語的語言學”,尋求全面,注重實用性、普及性的思想。而這些,在當前的諸多同類教材中是獨樹一幟的。
4.注重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在學習過程上力求完美
一部好教材,一定要配備有與各章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習題。我們注意到,從1931沈步洲先生的《言語學概論》開始,直到今天,語言學概論性質的通論教材中,為每一個章節(jié)配備課后思考與練習題的教材很少。即便配備也是數量很少,該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除緒論和交叉語言學一章外,其余六章均附有數量充足的習題。全書共有習題362個,平均每章60個,最多的一章,附有習題84個。習題的類型全面,有名詞解釋、填空、選擇、判斷正誤、簡答、分析、運用等。這些習題難易層次分明,不僅涵蓋了各章的重點、難點,同時對理論闡述進行了必要補充。在教學活動中,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難度的習題,使基礎薄弱的學生和優(yōu)秀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鞏固學習成果。尤其是分析、運用題,要求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該書在編排上也很有新意,在每章(除緒論和交叉語言學一章外)的后面配有本章小結,把一章中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總,便于學生確切了解本章節(jié)中哪些是重要知識點。另外,在每章后還列出了與內容密切配合的參考書目與引用書目,這對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是很有益的。
為強調直觀教學,該書還采用了大量的插圖、示意圖和表格。這些圖表可以使得枯燥文字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學教材變得直觀、鮮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與正文配合使用相得益彰。例如語音部分的復合波形、語音的聲腔調節(jié)示意圖、人耳示意圖等插圖,語義部分在闡述語義的生成和理解,以及語音、語義、語法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所用的示意圖,語法部分對語法范疇和語法手段的舉例所用的表格等。據統計,全書共有8個插圖,31個圖示,58個表格。其中有些圖表借鑒了外語專業(yè)的教材特點,吸收了一些英語詞匯學研究中的內容。正是這些圖表豐富了教材的內容,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系統性與權威性。圖表比較形象、直觀,學生通過圖表能夠快捷、透徹地領悟教材內容,并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二、《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教材的幾點思考
當然,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注意到了該書的某些內容尚需補充或修訂。具體表現為:
1. 在突出語言和言語理論體系相結合的同時,未能很好地解決內容的交叉問題。
例如在言語意義與語言意義的編排上,對于具有雙項內容的風格意義沒有明確加以分別表述;而對于具有不同側重點的主題義則在分別表述的同時,沒有說明為什么在語言和言語意義上存在著交叉。相比較而言,我們倒更傾向于將言語意義的主題義稱之為焦點義。
2.個別概念定義上的模糊,存在著理解上的不規(guī)范性。
如對反義義場概念的描述就缺乏準確性。關于反義義場的概念,岑書是這樣定義的:“含有一個對立或相反義素的詞義的聚合成為反義義場,也稱反義詞聚。”(第97頁)這樣描述反義義場不夠準確,“男人”和“男孩”也含有一個對立或相反的義素〔±成年〕,但這兩個詞并不構成反義義場。教材的作者應該對定義中的義素加以限定,不是符合這個條件的所有義素,而是核義素。再如對異根的闡述也欠周全,該書是這樣對異根定義的:“異根又稱為錯根或增補。它是用不同的詞根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保?81頁) 按照該教材對異根的定義,只要是不同的詞根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都是異根,那么,語言中很多詞都屬于異根這種語法手段,如:I——her,go——was ,bad——better等。這無疑擴大了異根的范圍。教材作者應該對定義中的“不同詞根”用“表示相同詞匯意義”來加以限定,就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3.某些知識的內容簡介不連貫。
該書力求將近年來較新的知識反映到教材當中,這也是該書的特色之一。但是在具體的內容介紹上,則存在著不均衡現象。例如,在語音方面,對音系學的介紹是好的,但只是介紹了一個音段、生成音系學、非線性音系學的概念片段,令學習者不知所云,而在參考書目上,對相關的權威介紹書籍如:《漢語非線性音系學》、《音系學基礎》等,則付之闕如。使學生對后續(xù)的學習缺少了明確方向。再如,在語義指向的介紹上,該書只是針對某些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但在介紹的同時則缺少相關的知識鋪墊、銜接,諸如:移位理論、語義所指等。
從總體上看,該書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它仍是一部科學性、先進性和思想性很高的優(yōu)秀教材。它構建了嶄新的知識框架體系,優(yōu)化了基礎知識的精華,進行了知識更新,整體布局上實現了突破與創(chuàng)新。這對于語言學概論性質教材的科學編寫與編排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此外,它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以及推動語言學學科的發(fā)展均起著重要作用。
在此,我們衷心希望岑先生再次修訂時能對上述問題引起重視并予以解決,以使這部教材更加完善,使國內語言學領域的這一顆明珠更加璀璨。
〔參 考 文 獻〕
〔1〕沈步洲.言語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
〔2〕岑運強.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
〔4〕詹人鳳 .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紅旗.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唐秀偉,劉春宇.《語言學基礎理論》(第2版)中值得商榷的幾個概念〔J〕.理論觀察,2012(05).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