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長壽、吉祥、高雅、真誠、神靈的象征,人們往往將“鶴”精神化、人格化,“鶴”的形象逐漸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鶴”文化元素的應用具有特殊的內(nèi)涵和意義。
[關(guān)鍵詞]藝術(shù)創(chuàng)作; 鶴文化 ; 應用; 意義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2 — 0102 — 03
“禽中唯鶴標致高逸?!薄?〕談起鶴,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會浮現(xiàn)那優(yōu)美的身姿、引頸長鳴的樣子、飛翔時的悠然自得,飄飄欲仙令人們歆羨。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別是丹頂鶴,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與神仙聯(lián)系起來,又稱為“仙鶴”。仙鶴也是鳥類中最高貴的一種鳥,代表長壽、富貴。人們將鶴精神化、人格化,用白鶴來比喻高尚的品德。我國的鶴文化大約萌芽于3000年前,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鶴”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化作各種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元素,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鶴文化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尤其是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更是受到了眾多文人巧匠的矚目,由此激發(fā)出靈感,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佳作。
一、“鶴”文化意象的形成
“‘鶴’文化指的是鶴以及由鶴衍生出來的一切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鶴自身并不構(gòu)成鶴文化。鶴及其生存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被人們能以積極和健康心態(tài)感受、創(chuàng)造所形成的物質(zhì)的、精神的財富才是‘鶴文化’。”〔2〕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與鶴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不斷在鶴的身上注入人的思想和感情,鶴逐漸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內(nèi)容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與鶴相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和以鶴為中心的文化體系。……鶴文化的表層文化,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感觸到的一切鶴文化現(xiàn)象,諸如人們在一些生活器皿上,繪畫或雕塑成鶴的圖案,以及與鶴有關(guān)的一些能被入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圖像。鶴文化的中層,是指人們在生活過程中,與鶴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人們把對鶴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諸如畫家畫鶴,來表達對鶴的愛;詩人寫鶴,來表達對鶴的愛。鶴文化的深層,是指人們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鶴身上,如人們希望像鶴一樣長壽,死后也可以駕鶴西行,得到圓滿,鶴成為了吉祥如意的象征。”〔3〕
意象不僅具有客觀的“象”,而且還具有主觀的“意”。它是意和象的有機結(jié)合。象是意的形式,意是象的內(nèi)容?!耙狻敝钢黧w的意識、趣旨、情感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導和內(nèi)容方面?!跋蟆笔俏锵螅磩?chuàng)作指向──客體事物,合起來,意象指的就是主觀的情感與客觀物象的結(jié)合。審美意象的形成要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主體的心意填思,另一個是客觀的物象,主體思想情感是無形的,客觀形象是有形的,“有形發(fā)無形,無形君有形”(王夫之),從“有形”中找到“無形”,又把“無形”化為“有形”,使主體的情感思想與客體的物象完美統(tǒng)一,做到“客體心靈化”“主體對象化”。
“鶴”文化意象的形成同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漫長的組合過程。首先,“鶴”由一般的飛禽到人格化的演變:“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這里,鶴不僅僅是普通的飛禽,是通過借喻手法將其人格化了。這里的“鶴”即為“誨(周)宣王也”(《毛詩序》),“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保ㄠ嵐{)因此,后人稱此詩為“招隱詩”。古代君王求賢的詔書又稱“鶴書”,《北山移文》:“鶴書赴隴”。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保ā吨芤住ぶ墟凇罚Q在背陰的地方鳴叫,不炫耀自己。后人將這個意義引申,把注重自身修養(yǎng)高雅的人叫做“鶴鳴之士”,這里也是鶴的擬人化。小鶴由于受到感染,也應和鳴叫。聯(lián)想到朋友之間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和諧關(guān)系,這里,“鶴”就成為高雅純真的友情化身。其次,“鶴”由人格化向神化的演變。在古代樸素的哲學體系中,道家學說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幾個朝代成為主流的哲學思想。傳說其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就是騎鶴道人,學道的地方是鶴鳴山。道教主張人經(jīng)過修煉,靈魂和肉體就可以長生不死,從而達到神仙的境界。而“鶴”的長壽與高飛的特點,正是適合這些特征,于是“鶴”就成為仙人的坐騎、仙人的化身。明代陳淏子《花鏡》曰:“鶴生三年則頂赤,七年羽翮具,十年二時鳴,三十年鳴中律,舞應節(jié),又七年大毛落,翮毛生,或白如雪,黑如漆,一百六十年則變止,千六百年則形定,飲而不食?!薄痘茨献印ふf林訓》曰:“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贝薇豆沤褡ⅰ吩唬骸苞Q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古謂之仙禽,亦名露禽,或又謂之陰羽。”鶴的確具有仙人般的儀表:能歌善舞,能飛善翔,婀娜多姿,亭亭玉立。于是,鶴被道家所選中:仙人進入天界,駕乘的是仙鶴;道士被世人稱為羽士,道士的服裝稱為“鶴氅”,道士得道成仙稱為“羽化”、“鶴化”。人們稱贊道士為“仙風鶴骨”。這種精神上的追求,使“鶴”完成了由人格化向神化的轉(zhuǎn)化。就此,逐步形成了蘊含多重文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的鶴意象。并作為一個蘊含豐富的文化符號,應用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中。
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 “鶴”元素的應用及其審美寓意
在對“鶴”文化進行藝術(shù)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發(fā)現(xiàn),鶴已經(jīng)由古代人們所崇拜的高不可攀的“神鳥”,逐漸步入人們?nèi)粘5纳钪校兂扇藗兯矏鄣呐c人親近的形象。鶴也由最初的一種自然中的動物,或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題,或化為一種圖案或元素應用到各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去。由各種文人雅士所喜愛的高雅的藝術(shù)形象和官僚政治中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漸演化成老百姓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象。
(一) 中國書畫——“鶴”元素中的“美”與“愛”
筆墨丹青,寫不盡墨客心中的濃郁情思,繪不完文人追求的閑情逸致。千百芳華,躍然紙上;潑墨揮毫,神采盡顯。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歷經(jīng)歲月的變遷而不斷衍生出悠久綿長的中華文化,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創(chuàng)造出新意。
書法繪畫的創(chuàng)作,常常是作者由情而發(fā)。翻閱古代書畫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鶴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書畫作品不在少數(shù)。這些作者之所以要以鶴為文、為鶴做畫,一是因為親眼目睹鶴的美麗風姿:或獨步于林間,或嬉戲于花叢,或照鏡于溪畔,或群翔于藍天……書畫大家們?yōu)檠矍暗拿谰八钌钐兆?,于是一幅幅以鶴為主題的字畫便應運而生。第二個原因,是這些書畫家們賞鶴、愛鶴,與鶴結(jié)緣,他們與鶴之間往往有著深厚的感情,產(chǎn)生了許多或喜或悲的故事。
被譽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是歷代書法家學習書法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范本。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途經(jīng)鎮(zhèn)江來到焦山,看到一對仙鶴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tài)優(yōu)美。王羲之對鶴十分喜愛,于是便對養(yǎng)鶴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書法作品交換這對鶴。得到同意之后,王羲之決定出去辦完事回來再把鶴領(lǐng)走。但當一個月之后,王羲之滿懷欣喜地回到焦山,卻得到了這對鶴死去的消息。王羲之悲痛萬分,在看到埋葬仙鶴的小墳丘后,面對浩浩蕩蕩的長江寫下了千古不朽之作——《瘞鶴銘》: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后蕩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zhèn)H,瘞爾作銘。
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陳寄鶴書》也與歷史上一段軼事有關(guān)。鄧石如家中養(yǎng)兩只鶴。據(jù)說,這兩只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一日,雌鶴死去了,僅隔十幾天后,鄧石如的發(fā)妻沈氏也相繼去世。這種巧合,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chǎn)生了很多聯(lián)想。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與他相依為命。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鄧石如于是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guān)佛寺,將鶴寄養(yǎng)僧舍中。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忽然,又一日,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了《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云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shù)得鶴、寄鶴悲欣往事。為了這只鶴,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書中所寫“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敝訒?,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
宋代有名的皇帝畫家趙佶當政的某一天,突然有一片祥云飄來皇宮,繞柱附殿,眾人皆仰而視之。驚奇之余,又有群鶴飛鳴于空中,與祥云融為一體,經(jīng)久不散。于是他揮筆畫出《瑞鶴圖》,畫上只有20只丹頂鶴繞殿飛鳴,晴空中有浮云飄動,丹頂鶴神態(tài)各異,翱翔盤旋,構(gòu)思巧妙,虛實相應,不落俗套,充滿皇家氣息。
從古至今,書畫藝術(shù)家都喜愛鶴清麗高雅的外表,并與鶴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們的筆下愛鶴之情溢于言表。而鶴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對象,也已經(jīng)從最初的僅僅對鶴外貌形態(tài)的刻畫轉(zhuǎn)化為對它所傳達出的意境的一種追尋。
(二)剪紙、刺繡——“鶴”元素中的“期望”與“祝福”
剪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
剪紙中常見的一種圖案是“鹿鶴同春”,又名“六合同春”?!傲稀保侵浮疤斓厮姆健保ㄌ斓睾蜄|西南北),亦泛指天下?!傲贤骸北闶翘煜陆源?,萬物欣欣向榮。 據(jù)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后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云的形象出現(xiàn)。中國人稱健壽者長壽白叟,又呼“鶴發(fā)童顏”,就連惦念離世老人都冠以“駕鶴西游”美意。剪紙中因此常用鶴作為題材,以寄托人的情感和祝福。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手工刺繡的主要特點是圖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繡工精巧細膩絕倫。
我們在觀看古代電視劇時總會看到朝廷中的官員身上的朝服上繡著鶴的圖案,周圍襯有祥云的背景。清代文武官員穿著服飾的前胸和后背均綴有一塊繡有飛禽或猛獸的繡片,稱“補子”。文官繡有文禽、武將繡有猛獸紋飾,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qū)別。一品文職官員的朝服補子都繡有仙鶴,又稱“一品當朝”?!对娊?jīng)?小雅》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官員補子一品采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三)雕塑造型與紋飾——“鶴”元素中的“形體美”與“裝飾美”
1.鶴紋:紋樣寓意:延年益壽,寓意吉祥。鶴紋始見于唐代,越窯青瓷上有刻劃鶴在云間飛翔的圖案,習稱“云鶴紋”。宋代耀州窯青釉瓷器上有雙鶴展翅上下翻飛、群鶴飛舞穿行云間以及群鶴與博古相間的圖案,還有罕見的仙人騎鶴紋樣。明、清瓷器上多畫丹頂鶴,景德鎮(zhèn)窯青花瓷、五彩瓷、黃釉綠彩瓷上多見,有仙鶴銜籌飛向海上瑤臺祝壽,稱作“海屋添籌”紋;有云鶴紋葫蘆瓶,鶴紋與壽字相配,組成長壽畫面;有黃綠彩鶴紋碗,鶴銜葫蘆穿云而飛,寓意福祿壽;有琺瑯彩瓶,群鶴與梅樹組成的紋樣別有情致。
2.鶴型:以鶴的形體做工藝的主體造型,或成為工藝品的裝飾造型的一部分。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禮器蓮鶴方壺就是其中的代表。方壺裝飾最為精彩的乃是 蓋頂仰起盛開的雙層蓮瓣,以及蓮瓣中央佇立的一只立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翼舒展,引頸欲鳴,表現(xiàn)出清新自由、輕松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鶴昂首展翅的樣子,蘊含著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散發(fā)著舒揚的美感,為原本肅穆、凝重的線條 平添了幾分靈氣。
3.松與鶴:松是百木之長,長青不朽,是長壽和有志有節(jié)的象征,鶴為長壽之鳥?!渡窬秤洝酚涊d,相傳漢時,曾有一對慕道夫婦,在石室中修道隱居,后化白鶴仙去,這對松枝上的白鶴則是他們所化?!八升g鶴壽”和“松鶴長春”的吉祥寓意,就衍生出許多吉祥祝壽的圖畫來,成為中國雕塑紋飾中的吉祥題材。
鶴從蓮鶴方壺象征的自由,再到太和殿銅鶴被神化為仙鳥,再到鶴鹿同春雕像象征著和諧發(fā)展??梢婜Q在中國雕塑中不同時代寄寓著不同的意義!
(四)文學藝術(shù)——“鶴”元素中的“君子”、“隱士”
“鶴”文化元素在文學中主要指“君子”、“隱士”的意象。“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保ā肚f予·天運》)〔5〕這里,老子就以以鶴比喻君子、用烏鴉比喻小人。《后漢書·楊震列傳》載有楊賜上靈帝書云:“惟陛下慎經(jīng)典之誡,圖變復之道,斥遠佞巧之臣,速征鶴鳴之士?!薄?〕“鶴鳴之士”這里是指隱逸高士、賢德君子。足見,“鶴”這一審美意象在文學藝術(shù)中常常以“君子”、“隱士”隱喻的出現(xiàn)。僅唐詩中就俯拾皆是:
遠映村更失,孤高鶴來傍。勝氣欣有逢,仙游且難仿。
(李欣:《望鳴皋山白云,寄洛陽盧主簿》)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崔顥:《黃樓鶴》)
人各有其所好,物固無常宜。誰謂爾能舞,不如聞立時。
(白居易:《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劉禹錫:《秋詞》)
聲斷碧云外,影孤明月中。
(杜牧:《別鶴》)
在文學藝術(shù)中,以鶴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遍布詩、詞、歌、賦、文等各個領(lǐng)域。寫鶴的詩人、作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李白、崔顥、白居易、李欣、元稹、曹植、蘇軾、劉禹錫、賈島、杜牧等。他們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突出表現(xiàn)了鶴意象作為隱士、君子的象征意義。
(五)攝影——“鶴”元素中的“高雅”、“優(yōu)美”
攝影藝術(shù)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shù),它是一種寫實藝術(shù),主要有人物攝影、風光攝影和生物攝影等。在生物攝影中,鳥類攝影中“鶴”成為重要的表現(xiàn)對象。鶴高雅、美麗的姿態(tài),無論是站立、走、舞動還是飛翔,都贏得了攝影家的鐘愛。鶴行走時,細腿高抬,挺胸昂首,徐緩而高雅,頗有“紳士”風度。丹頂鶴的體長15O厘米左右,而翼展最長可達25O厘米,多于身長100厘米。所以,飛翔起來,黑白相間的長翅,昂揚挺直的頭頸、隨風擺動的細腿,曲線造型秀逸、瀟灑,極具凌空傲世、翱翔萬里、目空一切的英雄氣概。正所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鶴舞更是千姿百態(tài),優(yōu)美動人,時而跳躍,時而展翅,時而昂首,時而翹尾,獨舞,對舞,群舞,均高雅、大方、絕秀,真是奪人耳目、美不勝收。激發(fā)了無數(shù)藝術(shù)家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
“鶴”的“這種美的感染力,無論從色彩的協(xié)調(diào)、造型的和諧,還是運動的健美、內(nèi)在的神韻上,都達到了柔性美與剛性美的統(tǒng)一、動態(tài)美與靜態(tài)美的統(tǒng)一、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的統(tǒng)一、優(yōu)美與壯美的統(tǒng)一,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而且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并從中悟出許多哲理,可以說,達到了美學家稱道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審美形態(tài)?!ろ旡Q高雅、俊秀的形態(tài)和飄逸、靈性的神態(tài),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和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這是人們賦予它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美學基礎(chǔ)?!薄?〕
〔參 考 文 獻〕
〔1〕魏慶之.詩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78,(216).
〔2〕趙忠山.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鶴文化研究策略〔J〕.理論觀察, 2013, (08) .
〔3〕〔4〕孫文政.中國鶴文化的結(jié)構(gòu)及其主要特征〔J〕.理論觀察, 2013, (02) .
〔5〕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2,(220).
〔6〕范曄.后漢書卷54〔M〕.上海:中華書局,1973,(1780).
〔7〕李昉,等.太平御覽(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01-195).
〔8〕馬國良.丹頂鶴的文化現(xiàn)象〔J〕.學術(shù)交流,2004,(04).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