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戲劇課程教學大多還是解析劇本的形式,缺乏對戲劇自身藝術特點的兼顧,忽視了戲劇課程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教學規(guī)律。高校的戲劇教學應該精選劇本,深入閱讀;朗讀兼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組排演,以表演促教學;所有學生寫一份演出或觀劇心得。既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審美素質。
[關鍵詞]戲劇課程;戲劇教學;審美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76 — 02
戲劇是由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表演某種能引起戲劇美感的內容的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管是劇本的閱讀,還是戲劇的演出,都使欣賞者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世界中,感受到作者對真善美的詩意描寫和對假丑惡的揭露展示,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無論是流淚、沉思、悲哀、憤怒,還是愉悅、歡笑甚或厭憎、痛恨,都是在情緒情感上被打動和感染。戲劇作品內容與形式相統一,使我們進入了一個藝術享受的境界。這種戲劇所提供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就是戲劇藝術本身的審美屬性。就如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所說:“戲劇能給我們以強烈感受,使我們那由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變的心靈為之神清氣爽,因為戲劇能以無與倫比的大悲苦與大歡樂,使我們那久已板結的熱血沸騰起來,從而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煥然一新的,無限美妙的欲望與生命的世界?!?/p>
高校的戲劇教學,在以往課堂上,很多時候還是按照劇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質等教學程序來講授,基本屬于解析劇本,而忽視了戲劇作為“戲”的自身藝術特點和理應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獨特的教學規(guī)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中指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chuàng)作能力,能在劇院(團)或電視臺、電影廠、編輯部等部門從事文字創(chuàng)作、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yè)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高級專業(yè)人才。”所以針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講,作為藝術類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外,更應該具備戲劇、電影、電視劇本以及相關的文字創(chuàng)作的能力,具備文學藝術方面的基本鑒賞能力。因此,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中外經典戲劇課程如何在教學中貫徹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學生的戲劇審美素質是值得探索的。因此,在一年的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多種嘗試。
一、精選劇本,深入閱讀。劇本是一種側重以人物臺詞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沖突的文學體裁。在具體的戲劇教學中,雖然不同作品有不同風格,引起觀眾和讀者的審美情感也大不相同。如悲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悲劇的審美效應是憐憫與恐怖;而對于喜劇,席勒認為能使我們達到“心靈自由”,黑格爾則進一步闡釋喜劇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自由是“主題方面爽朗心情的世界”;正劇則沒有悲喜劇那種強烈的色彩,帶著非喜非悲的嚴肅性。如何在戲劇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使之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精神的升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各種手段,啟發(fā)并指導學生通過精選劇本,分角色朗讀,課堂講授以及分組排演的方式,使學生融入戲劇情境中,對人物命運遭際感同身受,并由此對世界、對生命進行更高意義上的思考。
在選擇篇目時,盡量兼顧中外古今及不同戲劇類型,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戲劇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積累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后漸次提高自我的審美素養(yǎng)。藝術作品因為品位的高低,引起人們的審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是人們產生精神的愉悅、自由和警醒,而粗劣的作品則可能使欣賞者產生審美惰性。在課程教學中,針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39名學生對課程所涉及篇目熟悉程度,精選文學史上已被公認的,在藝術及思想內涵各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準的,并能被學生理解、接受、喜愛的戲劇作品,如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國現代戲劇《雷雨》等等作為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對每一部作品進行通篇閱讀。通過閱讀首先使學生對作品思想情感有整體認識,對人物性格有大體的了解,對戲劇沖突有初步把握,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還能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獨立的思考,對作品主題、情感、人物命運等形成個人的最初的觀點。
二、朗讀兼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授課過程中,在學生已精讀作品的前提下,針對課程內容設置相應問題,問題既要能引發(fā)學生對所學戲劇作品的深入思考,又相對結合學生現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知的現狀,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三觀。如在學習戲劇《俄狄浦斯王》時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在《威尼斯商人》的學習中思考人與金錢,愛情與金錢的關系,《玩偶之家》學習中討論“娜拉走后應怎樣?”“現代女性應建立怎樣的價值觀?”等等。圍繞問題組織討論,并把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分類,將相似觀點整合并相應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小組之間的辯論,最后將辯論結果形成書面記錄和總結上交。
每一部戲劇作品,無論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所營造的藝術世界總能在情感、心理上感染、打動讀者或觀眾,所以教學中教師在分析鑒賞作品時,除了闡釋其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以及哲學價值外,還要注重傳達其審美價值,引領學生進入飽含情感的意境中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通過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愛情堅貞執(zhí)著的追求,使學生體驗到純真愛情的感染力和以生命維護愛情的崇高,同時也會對造成悲劇的社會歷史以及人為原因產生厭憎、憤怒等情感體驗。分角色朗讀既能使學生朗讀臺詞時初步揣摩、體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選取一戲劇片段,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陽臺約會一段,布置朗讀任務。上課時隨機點名讓學生融入角色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體驗角色的情感世界,并在熟悉、揣摩臺詞時加深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也能由此檢驗出學生對戲劇內容的理解程度,并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甄選對角色把握準確,臺詞表達較好的同學,為下一步的戲劇表演做準備。
三、分組排演,以表演促教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作品、教師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排演戲劇。首先在學過的作品中確定演出劇目,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因此,選擇劇目時征詢學生意見,結合學生的喜好、興趣,最終討論決定。這樣就保證了在以后排演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保持高度熱情。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只側面點撥學生注意選擇戲劇性較強,人物形象豐滿,易于表演的戲劇片段,最終由學生討論決定排演《威尼斯商人》其中一幕,“一磅肉”片段。其次,將全班39人分成兩組,民主選舉出小組長,并由小組長組織成員選拔導演及演員。采取學生主動報名公開闡述個人對劇本及人物性格的理解,以及自己將如何進行表導演,最終以小組討論通過的形式選定。第三,因為條件有限,學生無法親身到劇場觀摩學習,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自習時間播放戲劇演出視頻,讓學生觀賞并借鑒,指導學生對在表演中如何把握角色進行深入討論。戲劇表演中,演員表演的基本任務是創(chuàng)造角色,而在角色的創(chuàng)造中就需要演員必須體驗人物特定的生活情境和情緒心理,并通過飽含情感的臺詞和適當的動作表現出來。第四,分組排練,實際演出。兩組學生分別在班級進行排演,教師與其他學生在觀演中進行評價,并在兩組中評出得勝組,組員因分擔任務不同在平時成績考核中相應加分以資鼓勵。學生分組排練后,組織學生為專業(yè)內或學院內部師生演出。演出前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舞臺布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音樂及運用什么樣的燈光效果。實際的戲劇演出,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體驗舞臺的平臺,在學生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下,通過舞臺實踐來充分感受任務的復雜情感及人生際遇,從而觸摸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整個戲劇演出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能動的主體,教師只從旁指導、啟發(fā),提供適當的幫助。
最后在學生戲劇演出后,參加演出的同學每人寫一篇1500字以上的小論文,要求表達出對這一教學過程的情感與審美體驗。其余同學則每人寫一篇同等字數的觀劇心得。
戲劇欣賞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在課程的教學探索中,以閱讀為基礎,以朗讀來推動,以演出來深化,以觀感體驗的論文來檢驗,通過戲劇教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陶冶與教育,豐富自己的審美情感,提升自我的審美素養(yǎng),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智商、情商俱佳的當代大學生。
〔參 考 文 獻〕
〔1〕張先.戲劇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董建,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