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殿峰 高振國
李曉強在修邊溝現(xiàn)場指揮
宋荒地村位于曉南鎮(zhèn)東側(cè),與鐵嶺縣蔡牛鎮(zhèn)接壤,“新三線”公路從村內(nèi)經(jīng)過,下轄5個村民小組,共有農(nóng)戶420戶、人口1500人,黨員47人。剛到宋荒地村時,李曉強兩眼一抹黑,迎接他的是村民們的質(zhì)疑:“一個市里來的‘毛孩子’,在這兒晃一陣兒,走走形式就回去了,村里能有啥改觀?”面對大家的不信任,李曉強沒有氣餒:“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組織上選派我當這個第一書記,我就要義無反顧地干出個樣子。”
白天,李曉強走訪群眾,和他們拉家常、問疾苦,了解村里情況;晚上,李曉強時常拎上自己買的蔬菜和熟食,到村干部家里“蹭飯”,虛心請教,同時也讓他們了解自己。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曉強便將420戶村民走訪了兩遍。
真誠的溝通拉近了心靈的距離。干部和群眾逐漸接受了李曉強,不僅認可了他,也愿意和他“掏心窩子”了。在和干部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李曉強也找準了宋荒地村被確定為薄弱村的癥結(jié)——班子軟弱渙散,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各拉各的套、各唱各的調(diào),導致村級各項事業(yè)停滯不前。
為了把他們團結(jié)在一起,李曉強想盡辦法在工作、生活中刻意制造兩人交流、溝通的機會。有一次,村支書的愛人生病住院,李曉強在探望時特意拉上村委會主任一同前往,讓兩人的關系有所緩和。隨后,李曉強又趁熱打鐵,反復找他們談心,誠懇地指出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增進他們之間的理解和互信,最終讓二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團結(jié)起來的村“兩委”班子,干勁更足了。在李曉強的帶領下,大家群策群力,制定了“加強組織建設,實現(xiàn)經(jīng)濟轉(zhuǎn)型,改善村屯環(huán)境”的發(fā)展規(guī)劃。李曉強將宋荒地村發(fā)展規(guī)劃效果圖立在村部門前,懷著激動的心情,向村干部和群眾鄭重承諾:“這就是宋荒地村美好的明天!為了這個目標,我會堅定地和大家站在一起,善始善終。”那一刻,周圍響起了一片掌聲;那一刻,李曉強也知道,他已經(jīng)真正融入了宋荒地村!
“如果口號喊得歡,干事拋一邊,只能讓自己離群眾越來越遠,最終失去群眾對自己甚至對黨組織的信任。”李曉強心里明白,再好的規(guī)劃如果不落實在行動上,也只是一張白紙。那么,群眾要致富,村子要發(fā)展,有什么適合的項目呢?為了找到這個答案,李曉強吃不香、睡不著,反復思考,四處奔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寢食難安的李曉強瘦了5斤。后來,“娘家人”——市委組織部的一位領導給了他一個好建議:“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我市有很多成熟的項目,比如平安堡鎮(zhèn)十里村胡蘿卜項目等,你可以去學習學習?!?/p>
獲得指點后,李曉強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到十里村調(diào)研“蹚路”。在昌圖縣委組織部的“搭橋”下,李曉強與十里村黨總支書記馬春利見了面。在馬春利的詳細介紹下,李曉強了解到,胡蘿卜生長周期短,一年兩個生長周期,收入高,銷路廣,如果建設冷棚生產(chǎn),每畝年凈收入達1.5萬元左右。這讓李曉強非常感興趣。回村后,李曉強又請專家確認了宋荒地村土壤、氣候等情況,認為完全適合胡蘿卜種植。隨后,李曉強動員村“兩委”班子和致富能手再次到十里村考察,進一步堅定了大家的信心。通過多次召開會議,全體黨員反復論證,最終決定引進胡蘿卜種植項目,改變傳統(tǒng)的以玉米種植為主的農(nóng)業(yè)模式,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轉(zhuǎn)型。
項目定了,又遇到了新的難題。村民們沒種過胡蘿卜,擔心會賠錢,始終處于觀望態(tài)度。村“兩委”班子討論后,決定由村干部先行,帶頭拿錢干,以合作社形式入股,很快便建起30畝的“黨員試驗田”,為村民示范打樣。同時,李曉強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同一家農(nóng)產(chǎn)品銷售公司簽訂了胡蘿卜銷售合同,徹底消除了村民們的后顧之憂。如今,30畝胡蘿卜長勢良好,還成了村民茶余飯后觀光的“景點”,每畝純收入相當可觀。就這樣,在村“兩委”班子的示范帶動下,42戶農(nóng)民很快便簽訂了入社種植協(xié)議。
宋荒地村有一條通往鎮(zhèn)里的4.2公里村級路,多年來被過往的拉煤車碾軋成“搓衣板路”,坑洼不平。有村民嘲諷說:“人家是跨越式發(fā)展,咱這是‘跳躍’式前進?!甭犃诉@些話,李曉強心里不是滋味:“這個難題解決不了,還當什么第一書記呢!”為了早日修路,李曉強去市里、跑縣里、找鎮(zhèn)里,求親戚、靠朋友,逢領導就報告宋荒地村“出行難”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初,在各級領導的協(xié)調(diào)下,最終為宋荒地村爭取來“一事一議”修路指標4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高標準的水泥路。路通了,村民的心順了,對村“兩委”班子的信任倍增,對村里的工作更支持了。在修路邊溝遇到資金問題時,全村47名黨員齊上陣?!皼]有錢,我們自己干!”這是發(fā)自全村黨員的心聲。
有了黨員群眾的支持,李曉強和大家一起砸石頭、和水泥。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李曉強曬黑了,累瘦了,過去只拿筆桿子的手也磨出了好幾個大水泡。村干部都勸他回去休息,他沒有回去;愛人心疼他,一天打好幾個電話讓他回去,他還是沒有回去:“宋荒地村就是俺的家,修路就是此時此刻最大的事。”李曉強的行動讓老百姓都感動了,工地上的人越來越多,還有村民主動給他們送水、送西瓜。就這樣,李曉強帶著干部群眾足足干了一個月,終于修好了邊溝。
解決了修路這個“老大難”問題后,李曉強趁熱打鐵,繼續(xù)爭取上級包扶領導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修建了總長4公里的巷路,擴建了2300平方米的高標準文化廣場,配套健身器材5組,粉刷彩繪墻2000多延長米,安裝路燈20盞,修建垃圾池13個,種植果樹10000棵,徹底改變了宋荒地村過去“垃圾靠風刮、臟水靠蒸發(fā)”的舊貌,規(guī)劃圖上的設想正一步一步變?yōu)楝F(xiàn)實。
抓長遠事:為宋荒地村發(fā)展打基礎
李曉強心里明白,他不能永遠留在宋荒地村工作。如何讓宋荒地村繼續(xù)保持快速發(fā)展的勢頭?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要提高村干部的整體素質(zhì)。當李曉強提出加強學習,打造服務型黨組織隊伍時,村“兩委”班子都不以為然,有的村干部當時就提出:“俺們都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學啥???”剛開始組織學習時,總是人員不齊。為此,李曉強動了一番腦筋,首先是開短會,每次學習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nèi),讓他們能坐得住。其次是講精華,每次學習李曉強都事先精心準備學習材料,讓他們聽得進去。再次就是力求生動,多舉實例,讓他們記得住。這樣一來,黨員干部們逐漸地適應了學習制度。
為了增強班子凝聚力、號召力,李曉強健全完善了村“兩委”協(xié)調(diào)制度,每周召開一次村“兩委”會議,明確本周工作重點和村“兩委”成員的具體分工。同時,健全完善了村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五步工作法”、為民服務全程代辦制度等,大到宅基地審批、生育審批、戶口遷移等手續(xù)辦理,小到交電話費、電費、郵寄包裹等生活瑣事,只要村干部能辦到的一律照單接受,為村民們提供了“點菜式”服務。李曉強還組織黨員、村民代表成立了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設立村務公開欄,隨時監(jiān)督、公開村里重大事項、財務支出等村民關心、關注的問題。目前,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進一步改進,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宋荒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
回顧一年來的第一書記經(jīng)歷,李曉強付出了艱辛,但也收獲了成長,贏得了尊重。展望未來,李曉強表示,依然要負重前行,無愧于第一書記的宗旨使命和自己的青春熱血!
李曉強(中)在節(jié)水灌溉工程現(xiàn)場與工人一起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