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度
寧波自古文人政要巨賈輩出:蔣介石、沙孟海、童第周、包玉剛、邵逸夫……而以寧波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史學”、思想界諸子百家皆由此出,人們皆好奇,是什么樣的風水可以造就這樣的福地?
臥佛之緣
去過蔣介石老家奉化溪口的人應該都從導游口中聽說,蔣家門前有兩座幾乎對稱的山,綿長如龍脊,兩座山的正中間則對著蔣氏故居,形成了雙龍戲珠的格局。我雖不懂風水,看著兩座山的形狀,倒也覺得這個比喻貼切。
近日,位于寧波四明山腳的它山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從清初到民國的百件篆刻名家精品,一同展出的還有博物館的常設展品——南北朝以來的石雕佛教造像,讓人嘆為觀止。這次盛會,貴賓云集,政界、藝術界的扛鼎之人紛紛捧場,瞬間這個青山綠水間的博物館人氣聚集,好不熱鬧。
我步出大廳,來到博物館朝北的廣闊平臺,驀然抬頭,發(fā)現對面的上華山麓從東往西,竟呈現臥佛之狀!臥佛臉部是上華山采石場裸露的紅砂巖,身體是由綠樹組成,手的位置巧妙點綴了上華山的“龍娘廟”,這抹紅色出現的位置猶如臥佛雙手放于丹田,再往下的腿部是另一片平緩的綠色,而到了腳底的位置,竟神來之筆,有一個尖形的突起,簡直像是蓮花寶座。
我對風水沒有研究,但這神奇的景象也讓人很驚訝,竟有如此高的相似度,再加上博物館西南面的“佛頭山”,一個個佛頭般的巖石在綠色植被的掩映中錯落穿插在一座山上,好不神奇。
難怪博物館能請到那么多文物級的佛和菩薩,是冥冥中的緣分吧?
石頭?蓮花?
博物館依山傍水,旁邊是佛頭山和蜿蜒曲折的大河——樟溪河,周圍是典型的浙東民居,有傳統(tǒng)的廟會、祠堂,青瓦白墻,著名的它山堰從千年前就開始保護這個地方,這里也因為它山堰的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名氣而為人所知。而對面的上華山自古就是采石場,因為采石,現在呈現出一個個方方正正的巨型洞窟,現在很多人在那石壁上攀巖、洞窟中燒烤,倒也是一番獨特景致。
它山藝術博物館造型古樸厚重,不乏中國的韻味,是由日本建筑師助川剛設計。雖是日本人,但由于他的國際化經驗,并不會將博物館建成日本的風格,而是根據其性質、地形來建造。
可說,這里和石頭的淵源深厚,博物館的外觀是一種青灰色的石頭的顏色,中間點綴著銹紅的鐵板,這種大膽的裝飾材料比較少見于中國的建筑,但在它山藝術博物館的運用中恰如其分,與自然也完美的融合,因為博物館的空間非常通透,站在很多地方,身后都能看見遠處的青山,而這些濃烈自然的銹紅色鐵板和深綠色的山組成的色彩,非常像一幅有點現代趣志的山水畫。而一扇扇像貝殼一樣“翼”一個疊一個,宛如蓮花的造型,又不知不覺引到了佛教這個緣分中。
再去問助川剛關于博物館的設計理念,他說得最打動我的一句是:“我把博物館設計成這樣,是希望它能一直存在,幾十年、幾百年存在下去,因為這樣的空間,除了是博物館,就沒有辦法作別的用途了?!睂τ诓┪镳^像什么形狀,他并不在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這個形狀只是每個人內心的映射。
金石之家
那扇通往展廳的大門一打開,大家有序的走進去,依次先參觀了博物館的常設展品——從南北朝開始的各朝精美的佛教造像:北朝的造像面目清秀,瘦風清癯;南朝造像通體飽滿,面相豐圓;唐朝的造像形態(tài)張揚,面相豐腴……一號館還有龍門、云岡、麥積山、飛來峰等著名石窟的局部復制,等大的桑奇大塔門柱復制,以及各國陳列的印度佛教造像從原始佛教開始到笈多時期、貴霜時期的代表精品的復制品,還有多部制作精良的影片,為觀者呈現了一個立體的佛教流派衍興圖譜。
眼前濟濟一堂的貴賓大都奔著一個目的,來參觀它山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篆刻名家精品展”,寬曠大廳的椅子上坐滿了人,省、市領導,著名藝術家、篆刻家、商界人士、媒體、藝術愛好者……恐有數百人之多。
壓軸的“中國篆刻名家精品展”,位于5號廳,共展出金石名家流派印章110方、字畫80幅,包括非常少見的西泠前四家中的丁敬、黃易的篆刻、書法作品,陳豫鐘等“西泠八家”,吳熙載、徐三庚、趙之謙等“晚清六家”,以及民國時期的趙古泥、趙叔孺、齊白石、馬衡、沙孟海等名家精品,這也是寧波市歷史上首次集中展出金石名家的精品力作的展覽。
文人再聚
作為文化藝術人才輩出的寧波,篆刻名家也非常多,沙孟海、高式熊、童衍方……隨著印章篆刻現在越來越為大家所了解和喜愛,這門古老的藝術終于在新時代抖落戰(zhàn)袍上的虱子,重振雄風。西泠印社作為印學保留最為完整的社團,在杭州孤山邊上的老社址一直以來吸引著無數文人、游人,也是印社得以延續(xù)百年香火不絕的原因。由它山藝術博物館發(fā)起,即將在博物館附近新建的古色古香的江南院子中成立的四明印社,依托它山藝術博物館明清至近代印章千余方,名家原拓印譜30余部,四大印石近千枚的藏品優(yōu)勢,集聚浙東的篆刻名家。
寧波,有它山藝術博物館之平臺,臥佛之奇緣,文人之青睞,承印學之宗派,聚一方寶氣,此地必成為藝術發(fā)展的重鎮(zhèn),我們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