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利益讓國外無法忽視中國元素
國外對中國元素的這種重視,既有主動的“順應(yīng)潮流”,也有被動的“識時務(wù)為俊杰”。
以電影為例,在2002年,中美的電影市場差距還非常懸殊:中國年度票房近9億元,不足美國的1/50,完全不足為道;到了2012年,中國年度票房超過170億元,約為美國的1/4,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4年上半年,中國票房已超過134億元,若按照現(xiàn)在的速度增長,2016年中國就可以達到目前美國的規(guī)模(100億美元),而美國的電影市場規(guī)模已經(jīng)停滯多年。
如果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好萊塢而言無足輕重,那么它可以完全無需顧慮中國觀眾的感受;如果中國電影市場對好萊塢有影響但并不致命,那么它可以稍稍考慮中國觀眾的感受但還不足以影響決策;而像現(xiàn)在這樣,中國電影市場往往占據(jù)北美之外的最大票房來源,好萊塢如何重視中國市場都不為過。
然而,這些大片中的中國元素,并沒有讓多數(shù)人產(chǎn)生好感。中國元素從缺失到豐富,但“刻板印象”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歷史上,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xiàn),也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異域性”,如旗袍、閨房、面紗、藝妓等;其二是“敵對性”,如暴君、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等。直到李小龍在美國走紅后,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才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但這個新形式也逐漸變成了刻板印象的一種——功夫演員。成龍,李連杰,楊紫瓊,概莫能外。
而在周潤發(fā)、成龍、李連杰、楊紫瓊之后,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更徹底地成為了消費東方女性,特別是女性身體的過程。從鞏俐、張曼玉、章子怡到許晴、范冰冰、李冰冰、周迅,又重回到之前對中國旗袍、紙扇、婀娜窈窕的東方女性想象之中。
這種所謂的“中國元素”,是好萊塢人以為的中國元素,并不一定是中國觀眾喜歡、關(guān)注的。在電影《X戰(zhàn)警:逆轉(zhuǎn)未來》里,范冰冰臺詞共有三句,分是“嘿”“嚯”“沒時間了”,中國人融入不了這部電影,是很難讓人認(rèn)為這些所謂的“中國元素”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