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端
筆者知道東干人的事,應(yīng)該是在幼小時常聽爺爺一直嘮叨“同治之亂”、“白彥虎出關(guān)外”等,但不明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蘭州西北師范學(xué)院(今西北師范大學(xué))讀書時,每天有讀報紙的習(xí)慣。有一天,在《參考消息》讀到一篇文章,介紹在當(dāng)時蘇聯(lián)境內(nèi),有一批陜甘回民的后裔,雖在蘇聯(lián)一百多年,但仍然保持著中國西北人的習(xí)慣,吃飯使用筷子,睡覺仍然有土炕,講的是陜甘方言,做的食品多是西北人地道的餃子、包子、韭菜面條和饅頭等。當(dāng)時,中蘇關(guān)系不正常,兩國之間的聯(lián)系很少,但對于這個消息,筆者一直記憶在腦海中。
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一位住在北京的朋友拜訪過中亞的東干人,筆者便要了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位東干人的電話號碼,一位是吉爾吉斯斯坦《回民報》主編尤素波夫·熱希德,另一位是哈薩克斯坦東干人協(xié)會主席侯賽因·安。
筆者祖上是陜西人,清朝同治年間“回民起義”后遷移到位于陜西和甘肅交界處的張家川,從小又聽?wèi)T了陜西話,況且陜甘方言又區(qū)別不大,所以跟侯賽因·安先生在電話中用陜甘方言交談,非常親切,尤其是來自那遙遠中亞的陜甘話。
通電話后,筆者不久便飛往中亞,圓了十幾年的夢。
乘機到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Beshkek,原名伏龍芝,F(xiàn)runz)的瑪拉斯國際機場,從機場出來后,是寬闊的大道。繞過首都比什凱克北郊,便看到公路兩邊是廣闊的綠油油的農(nóng)田。筆者轉(zhuǎn)了一個月,有好多遺址,和東干人一談才醒悟到,東干人居住的地方其實位于古代的碎葉城,即唐朝大詩人李白出生的地方。隨行的東干同胞不知道誰是李白,我費了半天口舌,最后簡單地說,李白就像俄國的普希金一樣,他們這才明白。
從比什凱克市去東干人居住的心臟鎮(zhèn)子——營盤,約有六十公里,一路上都有東干人的村落。
公路上,不時看到有中國人面貌的小販在售賣水蘿卜、紅蘿卜和西紅柿。為了滿足好奇心,便下車隨便問了一個賣菜小伙。他叫阿尤布,馬路邊的地是他種的,菜長好了,便直接在公路上售賣,講一口陜西話。筆者便了解到,多數(shù)東干人從事種菜。若有人到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旅游時,想看到東干人,在任何一個菜市場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
從機場到東干人的聚居區(qū),是一條狹長的吉爾吉斯斯坦草原。我?guī)状斡幸鈦辛⒃诠愤吿魍麞|干人居住的區(qū)域,向南方望去,那是高聳入云的雪山——天山山麓,而北面則是蜿蜒曲伸,地勢低緩的阿拉套山脈。遠遠望去,云朵霧流飄蕩,天山共色,讓人心曠神怡。
自機場至營盤,一百許里,隨東而行,視野之中不斷顯現(xiàn)的是河水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阡陌交錯,炊煙裊裊。阿拉套山脈下是一片片秀麗的草原。那草原上淡紫色的軟的花果輕盈低垂著。那些金色的盞花,浮現(xiàn)在茂密的鮮綠色的羽狀葉簇中;也有那些蔚藍色的肺草,盛開著深藍色的花兒,所有這些給遼闊土地上的植物覆蓋層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美麗的金梅草,在大片灌木叢覆蓋的地方,顯得格外動人。這些美妙無比的植物給遼闊空曠的地區(qū)增添了一種奇異鮮明的色彩。山下面的東干同胞聚居的兩個大村鎮(zhèn)——營盤和新渠就掩映在一排排美麗的白樺林和柳樹林中。
我喜愛唐詩,以前在大學(xué)讀過邊塞詩,背誦過一些名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當(dāng)時沒什么體會。在這里,我感受到了邊塞詩詞的美妙,特別是最難忘的名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所描寫的邊塞景象。
新 渠
筆者到的第一站是新渠農(nóng)莊。
新渠,俄語叫“紹爾別克”,我查了些資料,本意是清涼的山岡。
新渠農(nóng)莊是中亞東干人——陜甘回民的五大聚居地之一,其他四個是:營盤(馬三成)、江爾帕克(屬于哈薩克斯坦)、米糧川和亞歷山大洛夫卡(騷葫蘆,屬于吉爾吉斯斯坦)。
新渠農(nóng)莊有一萬多人,絕大多數(shù)是陜西人后裔,通用陜西話。新渠是從中亞第一個東干大農(nóng)莊分出來的,大約在二十世紀初。最初,英雄白彥虎帶領(lǐng)的陜西人住在營盤(公元1878年),后來人口繁衍多了,許多人就分出來,住在新渠。這是最靠近營盤的農(nóng)莊,約有七公里。后來,這些人又從新渠分出一個個東干農(nóng)莊,如布拉巴頓、杜德維克(扎伊姆卡)、卡然少和考若德等。其中杜德維克和卡然少以前多是德國后裔,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多數(shù)德國后裔遷走了,東干人就買下了房子和土地,形成了新的東干農(nóng)莊。
這幾個地方均屬于哈薩克斯坦,位于秋河(又譯稱“楚河”)北岸,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國以秋河為界。秋河源于天山山麓,秋河的水是天山上消融的雪水,蜿蜒地由東向西流去。在天山和阿拉套山中間,是狹長的平原,也是最肥沃的地方,而在碩大的平原間,秋河像一條閃閃發(fā)光的銀帶,孕育了兩岸的土地和人民。沿岸有許多沙棘樹、花楸、樺樹、楊樹和河柳。春季,鮮花盛開,樹葉飄逸,河水嘩嘩作響,是一幅優(yōu)美的田園景色。
秋河旁的新渠農(nóng)莊,中間有一條長長的公路,可以連接通往營盤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和比什凱克。路兩旁有商店、農(nóng)莊辦事處、市場和住宅。農(nóng)莊有三所學(xué)校,一所小學(xué)兩所中學(xué),學(xué)生幾乎全是東干人子弟,有幾位哈薩克和俄羅斯族學(xué)生,他們也會講陜西話。
新渠的東干人,幾乎都以種菜販菜為生,也有一部分人做生意。一部分人甚至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莫斯科和西伯利亞種菜,他們說那邊菜價高,收入好。
我在村子里碰到幾位長相和模樣很像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以及烏茲別克人,與他們交談,他們說一口流利的陜西話。原來他們的奶奶、媽媽都是她們祖先和外族通婚后的后裔。他們說,他們的奶奶、媽媽都會講“東干話”,也會做“東干飯”。這樣的人,陜西話私下叫“二轉(zhuǎn)子”或“三轉(zhuǎn)子”(指有兩三個民族的血統(tǒng))。直接去講,是不禮貌或罵人的粗話,筆者是客人,開玩笑地叫其中一位姓“吳”的東干人為“三轉(zhuǎn)子”,他們大笑不停。
新渠的好多老人還會講一些陜西童謠,一位叫塞麥的阿姊背誦了幾首童謠,如:
打鑼鑼,篩面面,
我娃是個金蛋蛋。
尖尖窗窗,糜面團團,
燕子喝水,馬駒過河。
后面兩首兒歌是:
豆芽芽,小怪怪,
我去南山做買賣。
三月三,我回來,
叫老婆,開門來。
先開門,后點燈,
老鼠在旮旯里背眼睛。
娃娃乖,穿新鞋,
娃娃嘮叨,貓咬來,
貓貓,你別咬,
咱們倆,各從好。
另幾首東干婦女唱的兒歌,是筆者小時候熟悉的:
哄娃娃,睡覺覺,
山里來了個老道道,
頭上戴個草帽帽,
腰里系的是草腰腰。
我娃乖,穿新鞋,
我娃不乖,穿舊鞋。
上述的童謠、兒歌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特別是陜甘一帶流傳的?,F(xiàn)在在國內(nèi)西北大部分城市的人們都忘了,可在農(nóng)村還有少許的流傳,而東干人仍然保留至今。
東干人住在中亞一百多年來,由于天山的自然屏障,以及冷戰(zhàn)期間中蘇關(guān)系的人為屏障,致使東干人與中國的交往幾乎斷絕了一個世紀。一位東干學(xué)者曾經(jīng)講道:“中蘇交惡時,每當(dāng)聽到廣播上指罵中國時,我們東干人心里最難受,住在這里,這種難受又不能說出來?!?/p>
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中亞各國獨立后,這里的東干人便說:“這給東干人帶來了兩個好處:一是教門開放了;二是和中國老家可以來往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個陜西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時,曾到新渠看望這批陜西人。新渠的東干人在歷史上第一次看到老家來的人,新渠農(nóng)莊的東干人沸騰了,挨家挨戶請這幾個人。當(dāng)時東干人還收集了錢,把代表團的五個人,請到蘇聯(lián)的幾個有名的大地方去轉(zhuǎn)了一圈,來表達他們的心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陜西的作家、教授王國杰(漢族)在蘇聯(lián)留學(xué)時,曾到過東干陜西村(新渠和營盤)。他說在他第一次見到東干人時,東干人聽到他講的陜西話,用熱淚歡迎他。他住了四個多月,東干人把收藏了很久的資料都交給了他,并沒有感到他是漢族而見外,而是把他真心地看做是從陜西老家來的親人。王國杰十分感動,回國后寫了本有關(guān)東干人的書——《東干族形成發(fā)展史》,于1997年在陜西出版。他成了東干人的朋友,有些東干人到中國西安時還去探望他。
侯賽因·安說,他認識的中國人很多,他家還住著一位來自陜西的漢族姑娘,他認做干女兒,在那里學(xué)俄語,幾乎和他家里的孩子一樣?,F(xiàn)在,任何一位中國人或者華人,當(dāng)你們到東干人這里訪問,都能親身體會到他們的好客和溫情。
東干人的遷徙
人類為了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有權(quán)利選擇、遷徙到廣闊的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
伊斯蘭教的紀元年本身就叫遷徙年。遷徙年是指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圣人受真主的啟示,為避免受麥加貴族的迫害,而遷徙到麥地那,遷徙便由此開始。正如《古蘭經(jīng)》所說:
他為你們而以大地為安息之所,他為你們而在大地上開辟許多道路,以便你們達到旅行的目的地。
信道而且遷居,并借自己的財產(chǎn)和生命為主道而奮斗者,在真主看來,是品級更高的;這等人就是成功的。
(《古蘭經(jīng)》第43章10節(jié),第9章20節(jié))
東干人說,十九世紀末期,東干人在白彥虎的帶領(lǐng)下選擇逃亡異域,以及后面的遷徙,就是這種信念在他們行動上的體現(xiàn)。
世界歷史,本身可以說是一部不斷遷徙的歷史。
世界上的三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是以歐洲移民組成的,包括屬于英語語系的北美移民和西班牙語系的拉丁美洲移民,是哥倫布在十五世紀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后,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而海外華人的移民則屬第二次。中國早期的客家人,就是指由中國北方不斷遷徙到南方的廣東、福建的移民。十九世紀后,更多的南方人(廣東人、福建人、海南人、潮州人、溫州人和客家人)又選擇遷徙到世界各地。目前海外華人將近五千五百萬人。
分散居住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的東干人,在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前被叫做“蘇聯(lián)的回民”。
東干人約有十二萬,居住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人各有五萬人,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人有兩萬多人。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的騷葫蘆有一萬三千人,奧什市有兩千五百人,哈薩克斯坦的營盤農(nóng)莊(又稱馬三成農(nóng)莊)有一萬兩千人,新渠農(nóng)莊有一萬兩千人,江爾帕克—提別有五千人。其中營盤最著名,它是整個東干人的心臟,是最早的根據(jù)地。
中亞東干人的分布和中國的回族分布一樣,也是“大分散,小集中”?!按蠓稚ⅰ笔侵冈诠_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從農(nóng)村到城市都有分布,尤其是在這三個國家的首都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比什凱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東干人在城市或農(nóng)村都聚居在一起,中亞三國的十二萬東干人居住在三十個左右的農(nóng)莊或城市的聚居區(qū)。東干人居住的聚居區(qū)之間,相隔距離短的僅兩公里,如新渠(哈薩克斯坦)到托克馬克(吉爾吉斯斯坦),而遠的有相差上千公里,如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到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在吉爾吉斯斯坦,東干人居住的農(nóng)莊數(shù)目最多,住在哈薩克斯坦的東干人村鎮(zhèn)沒有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干人村鎮(zhèn)多,但面積大,人數(shù)也多。
百分之八十的東干人主要居住在吉、哈兩國以秋河為界的兩岸草原上。吉爾吉斯斯坦是個多高山的國家,最肥沃的地方就是首都比什凱克周圍長約二百公里、寬約八十公里的秋河平原,中亞東干人的多數(shù)人口就居住在這個平原上。
從阿拉套山的中部第一個東干人農(nóng)莊營盤出發(fā),走約九公里路,越過秋河,就是托克馬克市了。從托克馬克市的周圍一直到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向南是騷葫蘆,東干人就分布在其間的二十多個農(nóng)莊、鎮(zhèn)子和城市里,這里是東西一百公里、南北五十公里的平原。
東干人移民到中亞的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與中國國內(nèi)歷史的發(fā)展情況相關(guān)聯(lián),簡言之,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情況。
第一階段與1862至1877年的中國西北回民反清自衛(wèi)斗爭有關(guān)。1877年11月底,當(dāng)起義失敗后,起義隊伍分三批退入俄國境內(nèi)。
第一批人由“大師傅”(或叫“狄道阿爺”、“阿爺老人家”)率領(lǐng),幾千甘肅籍的隊伍在阿克蘇的西北部翻過天山的別捷爾山口和吉沙蘇山口,進入俄境,到了伊塞克湖東端的普爾熱瓦爾斯克縣(今科拉考爾縣),時間是1877年底。在翻山時,凍死了不少人,最后到達的有一千一百一十六人。
第二批人是由英雄白彥虎帶領(lǐng)的陜西籍一萬多人的戰(zhàn)士和家屬,退到新疆南部的喀什,越過天山恰克馬克山口,于1877年12月6日到達俄境納戎(又譯為“納倫”),12月27日又轉(zhuǎn)到托克馬克,一萬多人最后剩下了三千三百一十四人。這伙人人數(shù)最多,受的苦難最大,影響也最深。
第三批人是由馬大人帶領(lǐng)的新疆吐魯番的回民和青海籍隊伍,從喀什再向南,1877年12月初,在喀什噶爾的達埃爾克什(靠近克什米爾),朝向中亞方向的費爾干納盆地,經(jīng)過數(shù)月的跋涉,在1878年2月到達奧什市,人數(shù)為一千七百七十九人。這批人先被安排在清真寺住,而一部分青海人又分隊移民到江布爾市(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而居住在奧什的這批東干人,受當(dāng)?shù)貫跗潉e克人的影響,基本被同化了。
第二階段與1881年2月簽訂的不平等《中俄條約》有關(guān)。伊犁在1871年7月4日被沙俄強占,之后簽訂的《條約》規(guī)定,伊犁在1882年3月才能歸還中國。居住在伊犁的回民害怕俄軍撤走后,由于他們同情1862至1877年的西北回民反清自衛(wèi)斗爭,清軍肯定會“秋后算賬”,要“鏟滅回民”。在這種態(tài)勢和心理支配下,1881年7月3日,伊犁綏定縣回商馬聰一行七人,到維爾內(nèi)(今阿拉木圖)、江布爾、比什凱克等地尋訪,最后選中了水草豐美的騷葫蘆。這里靠近秋河,地廣人稀,這些伊犁的有錢人帶了好多人遷往騷葫蘆。1882年3月18日,伊犁歸還給中國。1882年3月20日這一天里,根據(jù)俄國關(guān)卡的記載就有四百八十六戶、兩千四百五十七人離開了伊犁,還用九百一十六輛大車載著貨物和家具。好多過去的東干人被安置在阿拉木圖、潘菲洛夫(江爾肯特縣)、霍爾果斯和騷葫蘆。1883年春季,又有一些伊犁的回民(多數(shù)是窮人)也離開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家鄉(xiāng),到中亞。不同的是,早一年離開的是有錢人,專門去挑環(huán)境好的地方住,走時騎著馬或坐著馬車,載著貨物,優(yōu)哉游哉上路;后面的這批人,走哪里都一樣,步行上不了遠路,多數(shù)人就近居住在潘菲洛夫和霍爾果斯。這里離中國邊界只有八十公里,這次遷徙約有五千人,被早期遷來的東干人稱做“掉娃子”,意即掉下以后又來的人。據(jù)東干人兩次統(tǒng)計,在1883年有一萬五千東干人在俄境內(nèi)。
第三階段是1957至1962年,遷徙過去的是新疆回民。1962年5月初,大批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回族受“塔城事件”影響越界遷到蘇聯(lián)境內(nèi),居住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通往比什凱克的中間的紅渠鄉(xiāng)和伊萬洛夫卡鎮(zhèn)。多數(shù)居住在這里的回民,是“塔城事件”后過來的,這里的東干人稱這些人為“八號”。據(jù)說,當(dāng)時駐在邊界的中方部隊的番號是第八師,也就把這些人稱為“八號”。
第四階段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內(nèi)地的回民和中亞的東干人開始有了密切的交往,通過探親、學(xué)習(xí)、做生意、投資和通婚等方式而選留在中亞。這些新移民大大增加了東干人的人數(shù),也保留了東干人的文化特征。
在東干人的遷徙史上,最感人、最悲慘的莫過于1877年12月初,由白彥虎率領(lǐng)翻越天山的壯舉了。
悲越天山
離國情悲,百年血冤千古白,
仰天長嘯,英雄悲越天山雪。
居住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國回民,為什么被俄羅斯人稱為“東干人”呢?一種說法是,“東干”一詞,本意是指突厥(即中亞各族人)語中泛指回民的詞匯,而俄國人也借用此詞匯,即使現(xiàn)在,維吾爾族稱回民還是叫“東干”。另一種說法是,“東干”,即指甘肅東部,原來是他們的第一代人來到這里后,被人問是從哪里來時,他們回答“東干”,即甘肅東部。后來,一直沿用為“東干人”,其實是中國西北部的陜甘回民。
第一代東干人逃難到中亞的歷史原因,與十九世紀中后期的陜甘回民反清自衛(wèi)斗爭有關(guān)。
在一個溫暖的中午,我坐在新渠村東干學(xué)校二樓的一間辦公室里。我認識的朋友叫曼,他是哈薩克斯坦東干語的負責(zé)人,講一口地道的陜西話。我一直納悶:東干人是怎么翻過天山的?便向曼哥請教。曼哥愛吸煙,他一聽我的問題,馬上說:“我吸上煙,頭腦才做(陜西音讀成‘祖)活(工作)”,他點上煙講道:“我們這班人過來時,作難乍了(受盡了苦難),一半人折(犧牲)在半路上了?!敝v完這句話,他突然痛哭起來,講不下去了。他的臉上,大淚珠一串串流淌而下。這是位五十多歲的知識分子,我相信他的眼淚是真誠的。
我再去問幾位東干老人,都說“做(遭)了難,一百多年的事了”。他們已是第三、第四代的人了。我不能沒根據(jù)地把東干人的歷史編寫下去。正在這時,有位東干朋友提醒我,前面比什凱克市有個東干研究中心,那里有以前俄羅斯人寫的書,記載第一代人的事。
幾經(jīng)周折,我找來了記載東干人比較具體的書,即1901年波雅科夫在維爾內(nèi)(今阿拉木圖)出版的《東干人起義后記》。波雅科夫(1851—1910)是俄羅斯有名的中亞地理學(xué)家、探險家,本身也是大夫。東干人過來時,波雅科夫親自接待過剛過來的東干人,采訪過東干人和另一位俄羅斯軍醫(yī)娃什里邊·米哈諾維奇·伏龍芝,還多次幫助東干人治病。他的書在1901年出版,距東干人到中亞的事不太遙遠,寫的應(yīng)該接近事實吧。
波雅科夫記載了第一批東干人中當(dāng)事人講述的事,書里轉(zhuǎn)錄有東干人述說的經(jīng)過:
“清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我們的隊伍從阿克蘇退到喀什,大批的清軍已經(jīng)從四面八方圍堵過來,我們沒有退路。12月初,清軍已和我們短兵交鋒,回將余青虎也戰(zhàn)死了。我們的隊伍退到(喀什西北部的)恰克馬克山口,大批的清軍尾隨而至,隘口很小,沒有退路,這個山口很少有人冬季翻越,即使在夏季,也只有二十多天沒有暴風(fēng)雪,因此,過俄境走這條路的人很少?!?
“這條山路約有四十俄里(1俄里=1.06公里),每一俄里便是一座墳?zāi)埂S绕涫欠轿髌乱蝗f四千英尺(1英尺=30.5厘米)高的多倫山時最為艱難,帶孩子的婦女和傷病員多數(shù)沒有翻過此山,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長眠于此。還有人講百分之八十的回民折在雪山上了。”
一位在新渠看護學(xué)校的老人對我講,他小的時候,聽他的爺爺講過翻雪山的故事:
“我們的隊伍跟著白元帥,清軍的大部隊已經(jīng)跟上來了,白元帥為了不要絕后,決定翻山。到了山隘口,清軍已經(jīng)在附近的山頂追擊上來了,年輕的回民讓女人、老人、孩子和傷病員先走,他們七八個人站在冰層中,抗擊清軍,我們用土炮攻擊追兵,一個好炮手打,其余的人換裝火藥。當(dāng)時的炮(即槍)是一炮一打,打完了要裝彈藥,為了不給敵人有喘氣的機會,只好一個人打,多人換彈藥。阻擊清兵的緊張程度大得不得了,當(dāng)時把身旁的雪山冰層都融化了一大片,人們都不知道?!?/p>
有些過來人還回憶道:“在雪山,白天好過,夜晚難熬。晚上氣溫急降,風(fēng)雪交加。那時,女人們都纏著小腳,過這四五千米高的雪山,真是奇跡,女人、小孩和老人晚上只好在牛肚子底下過夜,早晨起來看不見人,只能看見一個個小雪堆。一個女人抱的孩子要吃奶,可奶凍實了,吸不出來,在牛肚子底下暖了半天才喂孩子?!?/p>
“我們回民的隊伍在南疆和清兵打了幾個硬仗,死亡的人太多。為了不絕后,大人(指白彥虎)和其他將士商量,分三把子撤退,第一把子由大師傅帶領(lǐng)朝阿克蘇山隘方向退卻,而馬大人帶一把子青海人朝南部翻山去,大人帶的第三把子陜西隊伍向喀什方向翻山。武器精良的清兵馬不停蹄追到喀什。白大人翻山很猶豫,不知怎么辦,想到前面投誠的都沒有好下場,自己一個人出去,挽救不了大部分人的性命。大家在山下決議,每一家出一個壯年,掩護大隊伍翻山。大人的一個副手,叫鐵跛子的,帶領(lǐng)幾百個青壯年斷后掩護,大家都做了討白,都知道這幾百個人是活不下來的,那幾百個青壯年都成了舍希德(烈士)。鐵跛子武功高強,有萬夫不擋之勇,一人打死許多清兵,在山隘口擋住清兵好長時間。在雪花飄落中,他打急了,脫了上衣,身上的熱氣在雪中蒸發(fā),清兵都是漢人,以為是天上的鬼神似的,不敢動手,從而使大隊伍有機會撤退,最后,他死在清兵的亂槍之下。過了山,大人一直紀念他,把自己唯一的女兒許配給鐵跛子的后代,他們的后裔現(xiàn)住在新渠?!?/p>
在新渠的侯賽因·安先生家門口的長條椅上,這位陜西話講得很好的哈薩克斯坦東干人協(xié)會主席——按東干人的話說是他們的“頭子”,在哭聲和淚水中,給我翻譯了波雅科夫?qū)懙牧硪欢挝淖郑?/p>
“我們的大隊伍在高聳的雪山上行進著,山頂上是光滑的冰層,稍不小心,就會掉下萬丈深淵,死不見骨。沒有辦法,人們只好把大衣、被子鋪在冰層上,讓馬隊、婦女、小孩和老人先過,匍匐行進著。不時,有人不小心,連人帶馬從雪山滾落下去,在黑黑深淵中只聽到人哭喊‘阿拉乎艾可白熱(真主至大)的叫聲,然后就再沒有聲音了。剩余的人,更加小心了。”
“最難忘的是我們翻過在一個叫安什然巴坦的大坡上,在一個夜晚,我們遇到了極強的風(fēng)暴,雪下得很大,寒風(fēng)嗚嗚地呼嘯著,伸手不見五指。這時,幾千人的隊伍忽然停下來了,大家實在累得走不動了,又看不見前面的路,大家都停坐在雪堆中,都想干脆全部都死在這兒算了吧。結(jié)果,領(lǐng)頭的白元帥和他的副手們,一邊用馬鞭子抽打著人們,一邊又罵著,催促人們起來上路。為了領(lǐng)袖的精神,人們才一個個湊起勁來,又向前走去?!?/p>
幸存的回民隊伍翻過天山后,再向前走了一百多公里,便是俄境內(nèi)邊界城市納戎市。在描述回民抵達納戎時,波雅科夫的書《東干人起義后記》第二部分第九頁寫道:
“1877年的冬天,納戎一帶的天氣非常寒冷,雪下得很大,而且一連幾天,厚厚的雪封住了大山,人們幾乎被困在家里。吉爾吉斯斯坦人那年貯存的糧草很少,山坎那邊有幾家凍死了人,啼哭聲在寒風(fēng)凜冽的山野中傳蕩著,增添了恐怖和凄涼的氣氛。突然,來了一隊人馬,看上去是中國人,臉上樣子很害怕,有的手腳凍掉了,有的受了傷,臟亂得很。女人們穿的毛褲,有些穿的板板鞋,有些人的腳用碎布綁著,有的人穿得很單薄,有的人明顯受了重傷,在馬背上呻吟著。多數(shù)男的拎著槍炮和大刀。有些女的明顯凍僵了手,連懷里抱著的嬰兒掉在地上都不知道。使吉爾吉斯斯坦人驚奇的是,這些人沒有隨便闖入任何人家索要東西或借宿,有些抱孩子的婦女只是到吉爾吉斯斯坦人家前面馬廄里的草堆中暖暖身體,有些吉爾吉斯斯坦人抱怨說這些人來得真不是時候,遇上這類異常寒冷的冬天。也有些吉爾吉斯斯坦人以為是來進攻他們的人,想來鬧事,被俄羅斯官員勸阻了,說他們是些打仗失敗了的中國難民?!?/p>
“納戎的地方官員不知怎么處理,只好先收繳了這些人的武器。吉爾吉斯斯坦人接待了他們。這些人在山前砍了柴,讓人們在火堆前取暖。雪還在不停地下著,他們架起鐵鍋,把樹皮煮在鍋里,來喝樹皮湯,有些等不及了,索性啃吃樹皮?!?/p>
這些人在納戎待了二十天左右,受俄國官員的指令,又前往二百多公里外的托克馬克市。從納戎到托克馬克,一路上又要翻過數(shù)座山峰和河流,一些人又倒下去了。過納戎河時,淹死了好多人。半路上又碰到一些吉爾吉斯斯坦土匪,搶走了一些婦女和財物——他們已沒有武器了。行路中,有些傷重體弱者不斷倒在雪地里,永遠起不來了,他們只好草草用大雪蓋住。
托克馬克是一座比較大的城市,也是這些回民的最后目的地。波雅科夫是這樣描述回民抵達時的情形:
“1877年12月27日中午一時左右,在托克馬克市的街面上,突然來了十多個騎馬的中國人。其中帶頭的是一位年輕人,穿一身黃色袍子,臉色黑亮,個子不高,身體魁梧,眼睛炯炯有神。在人們的中間,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位領(lǐng)頭人,他臉上有十多處刀傷。他們講的話本地人都聽不懂,他們的手一直向東面指畫著,人們不知道指什么,后來才明白后面還有好多人。俄羅斯官員派了幾部大車,載了好多面包去,在托克馬克市政府門前,那領(lǐng)頭的年輕人一直蹲在那里,臉色顯得非常緊張、焦急,他一會兒手捧起來,面向東方,像是在念經(jīng)禱告。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吉爾吉斯斯坦人嘮叨著,麥加的方向是在西面,他們?yōu)槭裁疵嫦驏|方呢?下午,從東方的伊塞克湖方面,一幫子一幫子中國人來了,到了傍晚,又來了許多人,那位領(lǐng)頭人才松弛下來,有了一點笑容?!?/p>
“住在托克馬克的吉爾吉斯斯坦人和俄羅斯人,拿出食物給這些人,人們點燃了一堆一堆的篝火,一起圍在篝火旁烤火取暖,一邊還在談?wù)撝裁?,這時候人們的臉上明顯地有了笑容。有些小孩子們還圍著篝火跑著耍起來了。人們說第一次看見火光高興了,在中國那邊,他們最怕點火,尤其是在黑夜,因為在夜間即使一點微小的火光都可以暴露目標而招來清軍。那位帶頭的白彥虎,在人群不遠處的一個火堆旁獨自坐著,一言未發(fā),懷里是他六七歲的小兒子,他臉上看上去好像一直在思索著什么。”
“在托克馬克的那些俄羅斯人,看見了這些人也很高興,恰好這些日子又是假期(圣誕節(jié)期間),晚上湊在一起喝著酒,打著撲克,有些人用食物從東干人身上換來金銀首飾,賭博著。夜深了,俄羅斯人還在溫暖的房子里盡興地玩樂著,東干人也都面帶笑容,高興地進入房子里睡覺去了,這是他們進到托克馬克的第一個晚上。”
這就是第一批東干人翻越天山前后的歷史情況。
這是一次寒心、天山寒雪與清軍冷峻追殺相交織的翻越。
這是一次用血化雪,用生存的希望留下“油香根”的勇氣而走向“生”的原野的歷程。
他們給歷史留下了印跡:悲越天山、壯越天山,還有那天山隔不斷的國情鄉(xiāng)思,更有那天山冰雪封結(jié)不了的文化、精神和無限的熱情。
從這個歷史結(jié)點開始,引出了一百多年來在天山那邊發(fā)生的東干人的歷史、東干人的故事……
(本文選自劉寶軍長篇紀實散文《悲越天山——東干人記事》,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題字:李蘭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