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麗,王玉芬,武桂花,俞麗凝
患者,女,42 歲。主因“左前臂疼痛、無力,伴頭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1 d”入院。患者于入院當天提重物時突然出現(xiàn)左前臂疼痛,呈憋脹感,劇烈難忍,伴麻木、無力,隨之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并出現(xiàn)煩躁不安,無發(fā)熱、頭痛、抽搐、耳鳴及視力改變,為求診治就診我院。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入院查體:左上肢血壓90/38 mmHg,右上肢血壓123/83 mmHg,神志呈嗜睡狀態(tài),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 mm,對光反射靈敏,無眼球震顫,雙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左上肢遠端肌力3 級,近端肌力4級,右上肢及雙下肢肌力4+級,肌張力適中,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尚穩(wěn)準,左上肢痛溫覺減退,腱反射(+),左側巴氏征(+),頸軟,克氏征(-)。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WBC:16.0×109/L,血紅蛋白:78.0 g/L,血小板:510×109/L。頭部CT 及頸椎CT 未見明顯異常。肌電圖檢查呈左上肢周圍神經損害表現(xiàn)。初步診斷:腦梗死?左上肢周圍神經損害原因待診。入院后完善頭部MRI 檢查示:雙側小腦梗死,左側延髓梗死。心臟彩超:卵圓孔未閉。主動脈弓以上、頸動脈、鎖骨下動脈、雙上肢動脈彩超示:(1)左側鎖骨下動脈全程血栓形成;(2)左側腋動脈血栓形成;(3)左側肱動脈流速減低;(4)左側頸總動脈內膜增厚、粗糙。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0.2×109/L,血紅蛋白:73.7 g/L,紅細胞平均體積:60.0 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18.5 pg;血小板:417.0×109/L。貧血系列:轉鐵蛋白:250.0 mg/dl,葉酸:4.57 nmol/L,維生素B12>1106.7 pmol/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3.2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7.3 μmol/L。骨穿:以小為主雙相貧血表現(xiàn)。PC、PS活性監(jiān)測:PC 50.7%,PS 17.2%。JAK2 基因V617F 突變型為陰性。修正診斷:多發(fā)動脈栓塞 先天性心臟病 卵圓孔未閉 雙向貧血。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調脂、糾正貧血、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患者病情逐漸好轉,要求轉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治療。
在<55 歲的中青年患者中,55%~60%的缺血性卒中在臨床上找不到任何明確的病因,稱為隱源性腦卒中[1]。1877年Cohnheim 首次描述卵圓孔未閉患者存在矛盾栓塞,無左心系統(tǒng)栓子的來源,有潛在右向左分流的可能,靜脈系統(tǒng)或右心房內檢測到血栓時,卵圓孔是腦栓塞事件的發(fā)生原因。
卵圓孔未閉(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指出生后卵圓孔未能與房間隔的繼發(fā)隔粘連融合,從而導致心房水平分流的一種成人先天性心臟病。尸檢提示,有25%~30%的人卵圓孔瓣膜和房間隔并未完全融合,遺留潛在裂隙,即卵圓孔未閉[2]。目前認為,PFO 在以下幾種情況更易發(fā)生缺血性卒中事件[3],一是PFO 的直徑大于2 mm;二是合并房間隔瘤,PFO 伴發(fā)房間隔瘤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已經被確認;三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條件,即右向左的通道及右心房壓力高于左心房,使向左分流成為可能;四是否有靜脈異常栓子的來源。深靜脈血栓、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等,在存在PFO 的情況下,均可導致反常栓塞。有研究表明PFO 與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呈顯著的正相關,與正常對照組相比,PFO 發(fā)生血栓事件的相對危險性是正常對照組的4 倍,PFO 并發(fā)房間隔瘤發(fā)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對危險性是正常對照組的33倍[4]。
青年腦卒中患者若既往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時,應考慮少見病因,如卵圓孔未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卵圓孔未閉導致反常栓塞引起的腦梗死已有大量報道,但PFO 只是矛盾栓塞形成的條件之一,積極查找異常栓子的來源才能為疾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依據。本例患者經超聲診斷明確存在卵圓孔未閉,而其栓子來源考慮同血液高凝狀態(tài)有關,該患者入院后查凝血系列雖正常,但反復查血常規(guī)均見血小板增多,波動在400~500×109/L 之間,查JAK2 基因V617F 突變型為陰性,因此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診斷不成立,血小板增多的原因考慮為繼發(fā)性,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常見原因有感染、腫瘤、缺鐵性貧血等,該患者無感染、腫瘤等疾病,但血常規(guī)示中度貧血,因而考慮其血小板增多為貧血所致反應性增多[5]。
該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具備異常栓子形成的條件。入院后行心臟彩超多切面顯示房間隔卵圓窩回聲失落,約7.8 mm,存在大型卵圓孔未閉。發(fā)病前呈用力提重物,此時右心房壓力高于左心房,發(fā)生自右向左分流,導致左上肢動脈及腦動脈栓塞形成。
青年缺血性腦卒中在國內占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12.3%。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可列出上百種[6]。卵圓孔未閉作為其病因之一已經被熟知,而貧血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病例報道較少,本病例中,二者同時存在,相輔相成,導致多發(fā)動脈栓塞形成,該情形較為罕見。因此,對于青年腦卒中應積極尋找病因,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本病例的病因復雜,其治療應在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活血化瘀的基礎上,積極糾正貧血,祛除異常栓子形成的條件,后期可給予卵圓孔封堵,阻斷動脈栓塞形成的多個環(huán)節(jié)。
[1]Sacco RL,Ellenberg JH,Mohr JP,et al.Infarcts of undetermined cause:the NINCDS Stoke Data Bank[J].Ann Neurol,1989,25:382-390.
[2]Pell AC,Hughes D,Keating J,et al.Brief report:fulminating fat embolism syndrome caused by paradaxical embolism through a patent formen ovale[J].N Engl J Med,1993,329:926-929.
[3]董艷娟.卵圓孔未閉與缺血性卒中[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8,8:241.
[4]Webster MN,Chancellor AM,Smith HJ,et al.Patent formen ovale in young storke patients[J].Lancet,1988,8601:11-12.
[5]黃 祝,蔣 超,張艷梅,等.98 例血小板增多癥患者血象、骨髓鐵染色及鐵代謝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08,26(1):49-51.
[6]高旭光.卒中病理生理、診斷及治療[M].第三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