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軍
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淺析老子哲學思想與中醫(yī)養(yǎng)生的關聯(lián)
李爽李亞軍*
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老子》[1]不僅是中華哲學史上的一部瑰寶,同時也是中醫(yī)史上的一部理論奠基之作。它以“天人合一”為視角,以“道”為度量,深刻闡述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及人類生命的真諦與內涵。尤其是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中從老子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分別從“返樸歸真”、“自然無為”、“柔弱不爭”三個視角論述老子與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關聯(lián)。
《老子》;返樸歸真;自然無為;柔弱不爭;中醫(yī)養(yǎng)生
《老子》是道家學術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來一直為學者所推崇。時至今日,它仍是中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筆,對今人今世仍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亦可以說,它儼然融入了整個華夏民族的血液,作為一種標志成為了炎黃子孫的一種印記。老子的影響之所以如此的源遠流長,不僅僅在于他對中國文學史的巨大貢獻,更在于他對生命的不斷追求與持守,即養(yǎng)生之道?!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壽命只有幾十歲,而老子卻活了一百六十多歲,甚至有人說老子活了二百多歲。老子之所以這么長壽,其秘訣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老子在“修道而養(yǎng)壽”方面,絕非是夸夸其談的空頭理論家,而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實踐家。觀《老子》可發(fā)現(xiàn),老子是“口號與行動”并存,不僅提出自己的養(yǎng)生觀念,更是把自己的養(yǎng)生理論和養(yǎng)生方法貫徹到了他的實際生活中[2]。
“返樸歸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學思想,亦是中醫(yī)養(yǎng)生思想的最本質體現(xiàn)。
當今社會“養(yǎng)生”一詞并不陌生,可以說養(yǎng)生的口號響在每個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執(zhí)行者卻寥寥無幾。高競爭、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們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而是競向拜在“名利權勢”的腳下。面對此種境況,僅憑一人之力無異于“杯水車薪”,它需要每個人心靈深處真正的回歸與凈化。而對此做出最完美回應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独献印肥耪略疲骸耙娝乇悖偎焦延?,絕學無憂”。他告訴我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他認為只要做到“寵辱不驚”,就不會有禍患降臨,身體必然無損,生命必然流長。
《戰(zhàn)國策·齊策》君子曰:“觸之足矣,歸真反樸,則終身不辱。”然而,要返樸就必須要抱樸,正如老子所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這里的“樸”就是指本真,引申為“道”的質樸狀態(tài)。《老子》第一章開宗明義的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比四艹槿ビ?,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老子認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對生命之道的不斷追求與操守[3]。在老子看來,少私寡欲是養(yǎng)生的秘訣。不論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變化都要抱守真元,不為物欲名利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褪去外在世界的層層包裹,還原一個最本初的狀態(tài),胸懷自然,即所謂“反樸歸真”。他認為養(yǎng)生就應該是少私寡欲,淡泊無為,純粹自然??v觀歷史,歷代醫(yī)家、學者都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主張“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通過修身來養(yǎng)生。它告誡人們要維持像嬰兒一樣無欲無知的狀態(tài),報守真元,人才會活得簡單快樂,身體才能康健[4]。
眾所周知,“守靜”是《老子》中重要的哲學思想,同時亦是老子重要的修身養(yǎng)性之法?!独献印肥卵裕骸爸绿摌O,守靜篤?!彼^“守靜”既是堅守純凈,順應自然,而不妄為。《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赋龅赖谋举|就是道法“自然”,即“道”效法“自然而然”。他認為,道可言,言不及道,道具有自然無為的特性。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無為”論斷。僅僅是“自然”一詞就在《老子》中出現(xiàn)了五次,由此可見,“自然無為”在老子一生中占據(jù)著絕對的地位。當然這里的“自然”并不是單指客觀而存在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種不受牽制力量主宰而順任自然的狀態(tài),它是本來如此,自己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意思。對道而言創(chuàng)生萬物,周流而不息;對物而言生養(yǎng)萬物,任其自流。道家思想注重本性,強調性任自然,法天貴真,重視個性和真性,認為適本性,才能有獲得人生自由的可能。《老子養(yǎng)生智慧》一書中提及:養(yǎng)生一要養(yǎng)正性,二要順自然[5]。順自然就是人們不僅要順從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隨時隨地隨周圍的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在對待外圍的權勢名利等私欲時,學會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以致不被世俗所累。
在當今,人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的雙重打壓下,過上了一種不分黑白的“貓頭鷹”生活。以至于,現(xiàn)在有越來越的年輕人過早的出現(xiàn)了“老化”,甚者直接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罪魁禍首就在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背離了“道”,未能效法“自然”。故而可見,遵循自然無為,保守心靈純真則是養(yǎng)生——延年益壽的最好方法。
眾所周知,老子生活在歷史的社會轉型期。當時,周王室風雨飄搖,諸侯爭霸此起彼伏,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就是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動蕩時期,老子依然堅持自己的操守——胸懷天下與自然相擁。正如《老子》八章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謂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柔弱不爭。甘居卑位而不爭,潤澤萬物而不鳴。在老子的眼中,“水”即是人生命的一汾涵養(yǎng),亦是養(yǎng)生的一種態(tài)度。有人說老子的這種柔弱不爭的思想其實是一種消極避世的表現(xiàn)。然而筆者認為,老子的柔弱不爭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逆流而上,即所謂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它不是消極的逃避,反而是一種迎接新生命的欣然。
首先,老子的這種柔弱不爭思想,是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順應自然而生的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如《老子》三十六章和四十三章所言;‘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為天下最弱的東西可以戰(zhàn)勝天下最堅硬的東西。其次,老子認為柔弱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是絕境下另類新生命的衍生。正如《老子》七十六章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比崛鮿賱倧娛峭ㄐ刑煜碌姆▌t。有時,表面上的剛強往往不是真正的強大,而表面上的柔弱卻是真正的剛強。因此,老子說: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莊子也曾指出,剛強尖銳的事物最易毀滅,“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由此可見,老子的柔弱不爭思想,并不是某些人所曲解的辱沒尊嚴的消極避世,相反而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保身的處世生存之道。是老子本身超越內外,清心自守的表現(xiàn)。對外超越是對世俗的超越;對內超越是對生命欲望的超越。老子認為“欲望”的產(chǎn)生必然會損傷人性的淳樸,從而影響人生命的正常存在和人性的正常發(fā)展,有害于養(yǎng)生。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独献印返谌略疲骸安灰娍捎?,使民心不亂?!笔拢骸拔崴杂写蠡颊?,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奔匆鹬刈约?,又要超越生死,不貪求,莫強取。老子的這種思想對后世醫(yī)家養(yǎng)生觀念的形成有莫大的影響。莊子則主張絕對地無欲,他從萬物齊一的觀念出發(fā),認為理想的人格應該是排斥欲望,超越欲望,超然物外,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游》)。皇普謐則認為只有“立乎損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才能最終使得心靈空靜,達到“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嵇康·養(yǎng)生論》)。而《黃帝內經(jīng)》更是得其要妙,在《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認為只有這樣才會德全不危,才能健康長壽[6]。總而言之,無論是對外的超越,還是對內的超越,《老子》養(yǎng)生的根本就在于以清靜無為、少思寡欲,而這又與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恰恰是相通的。
目前,在高強度的競爭壓力下,在金錢權勢的包圍下,部分人的心靈變得日益苦澀干涸。為了尋求心靈的刺激與存在感,人們采取了另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頻繁的出沒于酒吧、KTV等場所。這種生活狀態(tài)不僅不利于身心健康,反而會污濁心靈損害健康,完全違背了養(yǎng)生之道。堅守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在當今社會無疑是必然的,老子的哲學思想所蘊含的養(yǎng)生之法對現(xiàn)代生活有著積極意義。無論是“返樸歸真”、“自然無為”,還是“柔弱不爭”,都與中醫(yī)養(yǎng)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這既是一種傳承,又是一種基奠。今后不僅要把這種思想作為指導心靈的航標,更應該把它作為今后生活的主流,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讓它更好地為人類的生命健康服務,使得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1]中華經(jīng)典藏書.老子(饒尚寬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余飛雨.論老子的養(yǎng)生之道[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1):57-59.
[3]姜守誠.“返樸歸真”—老子《道德經(jīng)》的養(yǎng)生學解讀[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23(1):79-81.
[4]熊常初.《老子》中的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J].光明中醫(yī),2013,28(1):1-4.
[5]王鈺,曹軍.《老子養(yǎng)生智慧》[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
[6]李吉子.道家地超越精神與中醫(yī)養(yǎng)生[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9,29(6):61.
李爽,女,陜西中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醫(yī)史文獻。
李亞軍,主任。E-mail:liyajun@vip.126.com。
R212
A
1007-8517(2014)13-0032-02
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