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團成都市委
升級版留守學生之家
文 / 團成都市委
寒假中,長林村留守學生之家“快樂學校”開學了。9歲的小喬(化名)在文體活動室內(nèi),與七八名孩子一道,在志愿者的帶領下認真寫起毛筆字來。
小喬的父母都在新疆打工,一年中只有春節(jié)才能回家。小喬對留守學生之家很滿意,他說:“留守學生之家就是我的第二個家?!?/p>
據(jù)統(tǒng)計,像小喬這樣的留守學生(兒童),成都市共有2.3萬人。為了讓這些缺失家庭親情與父母監(jiān)護的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與普通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團成都市委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整合資源,加強留守學生之家的建設,希望將這一服務留守學生(兒童)的“主陣地”打造為留守學生(兒童)的“親情港灣、愛的樂園”。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標準化留守學生之家187個,其中市級示范留守學生之家16個。
2014年,團市委還將對已建的留守學生之家進一步規(guī)范和提檔升級,實現(xiàn)100個留守學生之家“升級版”。
春節(jié)前,10歲的四年級學生小毛(化名)在雙流縣西航港街留守學生之家里,通過“親情電話”與遠在他鄉(xiāng)打工的媽媽說了好一會兒心里話。
調(diào)查顯示,目前成都市的每一所標準化留守學生之家,都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有明顯的標牌,有專人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能經(jīng)常聯(lián)系組織相關志愿者開展關愛活動;同時,在設施設備的配置方面,也做到了“六個一”。
這些“標準”保證了留守學生之家的正常順利運營,也給留守學生(兒童)提供了一個學習、玩耍、交流的溫情空間。
然而,我們在檢查、調(diào)研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這些標準化的留守學生之家,大多是利用鄉(xiāng)鎮(zhèn)、村(涉農(nóng)社區(qū))、學校等現(xiàn)有的關愛留守學生陣地資源“因地制宜”建成的,因此無論是場地面積、設施配備還是服務人數(shù)、管理模式,都有些不能滿足留守學生(兒童)的多元化需求,“提檔升級”已經(jīng)刻不容緩。
基于此,2013年,團成都市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留守學生之家”關愛陣地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區(qū)(市)縣團組織結合實際,對留守學生之家進行規(guī)范打造、提檔升級。
“升級版”的留守學生之家,場地面積由50m2以上擴大到200m2以上,增設“科教益智”、“親情聯(lián)絡”、“圖書閱覽”、“心理咨詢”、“文體娛樂”等特色功能區(qū),并建設有“活動中心”、“愛心書屋”等配套設施,覆蓋留守學生100人以上。另外,在日常管理上,也明確了專人負責制。
像這樣的“升級版”留守學生之家,2013年里團市委精心打造了16個,它們也成為市級示范留守學生之家。每個示范點,團市委還給予了2萬元的建設資金支持。
“升級”后的留守學生之家,不但硬件設施得到了改善,在關愛項目的開發(fā)設計、關愛活動的策劃組織、關愛志愿者的組織動員等軟環(huán)境方面也有了長足進步。
小麗(化名)是郫縣新民場鎮(zhèn)云橋村的一名留守學生。她現(xiàn)在很自豪:“我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除了親身父母外,我還有‘青父母’!”
“青父母”是誰?他們是來自西華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
2013年,團市委啟動了“青情家園 校地結對”計劃,組織全市32所高校分別與二、三圈層的14個區(qū)(市)縣結對。結對后,高校團委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每周至少到留守學生之家開展1次關愛服務。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參與關愛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已逾5000人。
西華大學采取“1+1+1=1”模式,即1名男性大學生+1名女性大學生+1名留守學生,組成一個臨時家庭,結對關愛留守學生,讓留守學生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就這樣,小麗有了一對“青父母”。
“青情家園 校地結對”計劃實施以來,得到全市各高校團組織的響應,大學生志愿者們紛紛“頭腦風暴”,策劃、打造了一大批能滿足留守學生(兒童)實際需求,極具留守學生之家特色的關愛服務活動項目,如“陽光課堂”、“自護教育”、“愛心媽媽”、“1+1+1式結對”等。2013年,全市共開展主題關愛活動170場,共覆蓋留守學生(兒童)近2萬人次。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哥哥姐姐來到了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新鮮的東西,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的一名三年級留守學生小燕(化名)這樣說。
調(diào)查顯示,“青情家園 校地結對”計劃的實施,將留守學生之家的關愛活動項目從過去比較簡單、傳統(tǒng)的模式中徹底“解放”了出來。不少留守學生之家的關愛項目越來越具有時代性、趣味性,越來越“與國際接軌”,真正實現(xiàn)了關愛項目的“升級換代”。
郫縣友愛留守兒童之家的孩子們都認識一位名叫“史俊”的叔叔。
身為郫縣供電公司團支部書記的史俊,同時也是川電留守兒童工作負責人。自2010年郫縣友愛留守兒童之家建成以來,他便長期堅持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活動,不僅如此,他還爭取單位及領導支持,先后3次落實專項資金4.5萬元,為留守兒童之家改善環(huán)境,添加設備。像史俊這樣關心留守學生(兒童)成長、支持留守學生之家建設的社會愛心人士,其實還有很多。
為了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學生、關心留守學生、支持留守學生工作的良好氛圍,團市委搭建工作協(xié)調(diào)平臺,與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統(tǒng)籌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22家市級部門“橫向聯(lián)動”,實施“青情家園計劃”,開展了“六送”、“三建”關愛活動。
與此同時,團市委還努力整合資源,組織中石油、電力公司等企業(yè)共同參與留守學生之家的建設,并爭取移動成都分公司、中少社、明天出版社、菲凡成長文化傳媒公司、市郵政局、彩虹集團等企事業(yè)單位的支持,為留守學生之家提供農(nóng)信通話設備、少兒圖書、學習用品等物資共計2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