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志武
夏曉虹先生與梁啟超研究結緣于上世紀80 年代,至今已經有30 余年。這30 多年的時間里,夏先生相繼出版了《覺世與傳世》《閱讀梁啟超》等研究專著,還輯錄了像《追憶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等極具學術價值的研究資料。如今,夏先生八年磨一劍,將自己從2006 年起至今的梁啟超研究成果編定為《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東方出版社,2014 年出版)一書,既是對于過去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推進,也充分說明了梁啟超在夏先生學術生命中重要的精神歸宿作用。
與作者1991 年出版的《覺世與傳世》單純地立足于文學史角度來考察梁啟超的文學實績不同,《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一書所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更為多面、具體、真實的梁啟超。它不僅考察了梁啟超的政治活動家身份,從梁各個時期的政治活動來分析其后期的歷史貢獻,還分別從文學學術、社會啟蒙、家庭教育、詞典編纂等方面展示了梁在不同學術領域的成就。與此同時,作者還根據梁啟超寫給父親的家信,突出了梁的忠臣孝子形象;通過對梁啟超的書藝與彩箋的賞鑒,發(fā)掘出梁既精致又風雅的文人雅士形象。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各部分的內容主題明晰,層層相扣,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對于梁啟超研究的深化,并從一個全新的高度對梁啟超作了總體性把握,為讀者呈現(xiàn)了梁啟超豐富多樣的精彩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豐富的視角堪稱是本書最突出的一大特色。作者依據上述內容,做出總結認為,梁啟超就是“一位不能忘情于政治的學者”。這也正好呼應了本書的書名《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
注重新材料的搜集,堪稱是本書的第二大特點。一如該書“小引”部分所言,“新史料的出現(xiàn)實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遇到了好時機,而且沒有錯過,由此成就了這本書中的大半篇幅?!痹摃鎸Φ男虏牧?,有來自拍賣公司的拍賣品,有來自北大圖書館收藏的奏折,有臺灣學者的編著本,也有來自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政論手稿,等等。正是出于一位學者對于新史料的敏感度和見微知著的洞察力,作者不僅對新發(fā)現(xiàn)的諸多材料作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并且還據此推進了當前的梁啟超研究。
最后,本書的研究方法也頗具特色。眾所周知,學界對梁啟超的評價歷來都存在較大分歧,為了更為準確地把握梁啟超,作者提出:“我自己考慮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不以今天的標準衡量前人,而應該設身處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敝挥袑⑿虏牧线€原到當時的歷史情境當中,文本才能獲得它的真正意義。由此可以說,本書所面對的那些新材料,都是凝聚著豐富的歷史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場域。事實上,梁啟超所有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念,都直接呼應著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時期的歷史時代要求。他的流質易變,也正說明他內心在與那個激烈動蕩的時局作激烈的思想掙扎。因此,作者提出“回到歷史現(xiàn)場”,可以說對于我們反省之前的研究路徑,以及今后更好地從事學術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這種新方法,始終貫通于《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全書,成為本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
在該書的最末,作者在《尋找梁啟超澳洲文蹤》一文中說:“與梁氏結緣二十多年,探尋其在世界各地的蹤跡,幾乎已成為本人出游的題中必有之義。”這句話深刻地表明了作者作為一名研究者對于研究對象梁啟超的執(zhí)著熱愛。這既像是作者在溫情地回顧自己的學術歷程,又似乎在明確地告訴讀者她個人的精神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