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喆 尹悅
隨著全民閱讀意識的提高,我國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從兒童的低幼階段開始培養(yǎng)閱讀習慣,為低幼童書開辟了良好的市場。低幼兒童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閱讀群體,其設計能否發(fā)揮在對兒童的感知覺發(fā)展、記憶發(fā)展、思維發(fā)展方面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目前我國自主開發(fā)設計的低幼童書遠沒有歐美國家的受歡迎,所以只有從本源上剖析我國低幼童書的設計現(xiàn)狀,解析低幼兒童閱讀認知心理,提出合理科學的低幼童書設計建議,才能整體提升我國低幼童書設計的水平。
按照目前業(yè)內通行的少兒圖書標準,根據學前讀者不同的年齡段,分為兩個層次。針對0~2歲這個年齡段的為嬰幼兒圖書,3~6歲的則為低幼童書。低幼童書作為兒童圖書領域的一個特殊類別,愈加受到重視。但我國目前該階段書籍設計良莠不齊,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低幼兒童的閱讀認知發(fā)展在整個兒童閱讀階段處于最為敏感和特殊的階段,介于文字信息與圖片信息交錯傳遞的時期。目前國內低幼童書設計中圖文信息傳達有效性較弱,在書籍編排設計中呈現(xiàn)兩種極端的態(tài)勢:一種現(xiàn)象是裝幀過度,設計師想利用精美的裝幀抓住低幼兒童的視覺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形式遮蓋住了內容,那就是不適度的設計。此類童書大多存在這樣的詬?。悍饷娌捎酶邫n非紙質材料過度裝幀,編排時依靠一些占據較大版面的插圖拼湊,圖文編排過于冗長,信息量繁復,超出了低幼兒童接受力。另一種現(xiàn)象是設計趨同,題材重復,疏于插圖的選取、顏色的搭配、文字的設計、外部材質粗糙。以國學經典《三字經》為例,目前市面上宣稱適合3至6歲低幼兒童閱讀的版本有200余種,而大多書籍中的插圖繪制簡陋,圖文信息混亂。
低幼童書設計不僅有效傳達信息,也要引導低幼兒童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近年來,中國童書發(fā)展史上一些傳統(tǒng)圖畫書作品——《野葡萄》《胖嫂回娘家》《金瓜銀豆》《好乖乖》《小蝌蚪找媽媽》《兩只老鼠膽子大》等反復再版,原因就在于這些圖書的插圖表現(xiàn)手法多樣,從國畫到水彩的方式表現(xiàn)書中人物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但是總體而言,國內從事低幼童書設計的團隊或者設計師素養(yǎng)不夠全面。以最受低幼兒童和家長喜歡的繪本為例,不少原創(chuàng)繪本插圖開發(fā)周期很短,過度依賴于電腦軟件的使用,大量的矢量素材堆積而成的插圖在兩三個月內就能完成,缺乏審美性和創(chuàng)造性。歐美國家低幼童書的插畫師大多由擁有多年兒童插畫設計經驗的插畫師擔任,具備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背景的人才。例如在多家圖書網站童書銷售排名第一的《神奇校車》,在美國也屬于金牌暢銷系列,該書編輯喬安娜·柯爾曾做過教師和兒童讀物編輯,現(xiàn)在專事寫作。插圖繪制者布魯斯·迪根,專業(yè)從事童書插圖繪制工作,已經為孩子們畫過幾十本圖書。因此低幼童書的設計需從本源上提升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觀。
從分級閱讀的角度而言,低幼童書特指適合3~6歲這個年齡段兒童閱讀的書籍。剖析低幼兒童閱讀認知心理特點,了解低幼兒童閱讀的動機和習慣,是書籍設計的切入點和源發(fā)點。
在國內,隨著父母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家庭的低幼兒童開始進入閱讀,許多年齡偏小的低幼讀者,甚至完全不能讀字,已經開始習慣于閱讀圖畫書。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而言,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開始就是依靠感知覺,感知覺為人進一步認識加工過程的高級階段提供必須的原材料。感知覺對低幼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因此在“低幼兒的認知活動中,感知覺占據重要地位”。[1]設計師因此首先需要明確低幼童書設計本身并非簡單的通過圖片幫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含義,而是感知過程中需要的材料。在入學以前,兒童的記憶、思維、情緒和意志行動,都是通過感知覺認識世界,習得經驗。因此應該通過適宜的書籍設計,幫助兒童習得圖書的內容、情節(jié)、圖片,從而實現(xiàn)進行閱讀感知的過程,完成理解書籍內容的行為。例如《米卡成長天地》的米卡系列書籍的設計充分考慮低幼兒童感知學習的習慣,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以米卡成長的過程同步于兒童的成長,設計出3至4歲樂樂版、4至5歲童童版,5至6歲成長版,有針對性地分齡,設計不同的早教主題。例如3至4歲樂樂版,主要是低幼兒童習慣的培養(yǎng),例如好好說話不生氣,給媽媽的禮物,自己收拾真開心等,其中圖文編排有序,孩子可以自己閱讀,促進兒童感知學習、接受書籍內容。
在人的一生中,低幼兒童階段是感知覺發(fā)育的敏感時期,各種感知覺是一個低級向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他們的顏色知覺、空間知覺、視覺、嗅覺、聽覺、觸覺都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童書設計必須與低幼兒童認知發(fā)展水平相一致,通過巧妙的書籍設計,引導多種認知能力更好地發(fā)展。
以低幼童書中的文字編排設計為例,從閱讀分級的角度,這個年齡的兒童還要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4歲,處在這個閱讀階段的兒童尚不具備識讀文字能力;第二個階段是5~6歲,處在該閱讀階段的兒童初步具備識讀文字能力。
處于第一階段的兒童由于不具備文字識讀能力,圖書應以精美圖片為主,他們雖然不能識讀文字,但是自身對圖片內容的理解,加上老師、家長的反復誦讀,能夠初步復述書籍內容。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秩序感極強,具體形象思維導致他們的記憶是相對比較機械的,需要在老師和家長的反復誦讀中,求證自己對圖片內容的理解,并且不能接受誦讀內容前后次序的顛倒。因此書籍設計的開本不宜過大,頁數(shù)不宜過多。例如《科學啟蒙圓圓書》中的“春、夏、秋、冬”四個系列,設計開本直徑在20厘米以內圓形造型便于兒童單手抓握,22頁的頁碼數(shù)也符合該階段孩子閱讀時的注意力集中時長,文字的編排主要是給父母、教師做輔助性講解,因此字體設計簡單,字號較小,以免影響圖片對兒童的傳達信息的效果。
處于第二階段的兒童,通過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和父母課后的教育,能夠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字和詞。他們的閱讀認知能力高于第一階段的兒童,但仍喜歡圖片占據主體、配有簡單的說明文字的書籍。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反復誦讀,直到能夠完全復述。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他們心理隨之發(fā)生變化,渴望和成年人一樣真正地看書,時常模仿成人閱讀的姿勢和語調。例如《樂智小天地》的巧虎系列書籍,就順應了這樣閱讀認知心理的轉變,為第二階段的兒童設計的大16開本的書籍,在文字編排上增多了文字的字數(shù)和字體的大小,滿足掌握一定文字量的兒童的閱讀需求。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早在多年以前,就認為早期閱讀能夠讓低幼兒童通過口語環(huán)境獲得使用書面語言的一些基礎讀寫技能,還能提高低幼兒童的文化背景知識,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思維能力,促進其情感化和社會化能力的提升。閱讀在學術界已然不僅僅是認知能力的學習,更是社會心理語言的互動性行為。除去日常生活,兒童的主要活動就是游戲、學習兩種形式,兩種活動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意義是不同的。
低幼兒童的主體活動是游戲,和學習活動相比較,游戲對于他們個人發(fā)展和心理健全作用更加明顯,換言之,他們的成長主要在游戲活動中完成。因此現(xiàn)在的低幼童書不僅重視學習過程,而應將游戲過程嵌入兒童閱讀學習過程,兒童通過游戲閱讀體驗。在低幼兒童的世界里,書籍中的圖片、文字都像他們可以觸及的玩具一樣,表達他們的世界和情緒,促使他們的交流范圍不再局限于口語交流。在閱讀過程中,低幼兒童經常是一邊游戲,一邊閱讀,甚至還會隨心所欲地穿插自己喜歡的其他事情,例如涂畫、編故事、情景模仿等,這種閱讀中的游戲活動心理,不僅為今后讀寫活動留下良好的情感體驗,也為他們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打開一扇窗戶。因此在低幼童書中應該增加兒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環(huán)節(jié),以滿足孩子模仿的欲望?!禡agnet Book》磁鐵書有機場、農場、卡車3個不同的場景對應3本不同的書,書中的各種飛機、農具、卡車都帶有磁鐵,兒童可以和父母一起任意貼到自己喜歡的位置,這種游戲的設置讓他們在輕松的游戲過程中學習科學。
國外低幼童書擁有優(yōu)越的設計平臺,歐美國家從15世紀開始就出現(xiàn)了專門符合兒童閱讀需求的童書,長久的發(fā)展讓歐美國家擁有專業(yè)、優(yōu)秀、新穎的書籍設計團隊。他們將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于低幼童設計,以此契合低幼兒童不同發(fā)展階段心理生理需求。我國低幼童書需要學習國外低幼童書設計的先進經驗,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首先在功能設計上進行延展。低幼兒童閱讀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擴充,而是各種學習方法、思維模式、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點、引起他們的注意力才是關鍵。在書籍設計構思階段,不應停留在紙質印刷品的設計上,而應有一種“寓玩于學”的理念,使之逐步成為低幼童書的主流?,F(xiàn)在已經開始有不少低幼童書設計師把書當做另一種意義上的玩具來設計,手腦開發(fā)是同步存在的,“將動手體驗同幼兒書籍設計相結合,能豐富幼兒書籍閱讀過程中的感知體驗,加強幼兒的動手能力訓練,讓幼兒更多地與書籍接觸,更全面地認識世界。”[2]例如《和維尼一起學鋼琴》,收錄了10首經典兒童歌曲,書籍將縮小的鋼琴琴鍵和紙質書籍上印刷的樂譜相結合,印有不同顏色識別的樂譜,鍵盤上有和樂譜對應的顏色符號,低幼兒童根據顏色對應的樂譜彈奏,可以培養(yǎng)孩子在玩中學習歌曲,愛上音樂。
除了“寓玩于學”的設計理念,如何設置“玩”的場景來引導低幼兒童,也是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因為低幼兒童記憶保持的時間較短,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一般公認的研究認為,3歲兒童可以再認幾個月以前感知過的事物;4歲兒童再認保持時間為1年;4歲以后再認保持時間可以再長些,要到7歲左右可以再認3年前感知過的事物。[3]因此在低幼童書玩的設計中要設計幫助低幼兒童進行復習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噼里啪啦系列”中《我要洗澡》教導低幼兒童養(yǎng)成“勤洗澡防病菌”的生活習慣,頁面中重復出現(xiàn)三個主人公洗澡的全過程游戲,簡單而不冗繁的重復設計,可以強化低幼兒童對這種生活習慣的認知而不感到枯燥。
低幼童書寓玩于學的功能拓展還需要品牌導入的整體式設計開發(fā)。一本好的低幼童書往往是系列性較強的,低幼兒童的認知特點決定他們通常還會重復選擇自己喜歡的插圖人物。例如目前國內較為成功的系列低幼童書——《植物大戰(zhàn)僵尸》,已經設計開發(fā)出“植物必勝”“武器秘密”“美德故事”等不同的系列。許多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參與創(chuàng)作,結合插畫,通過植物戰(zhàn)士和僵尸們戰(zhàn)斗的場景再現(xiàn)游戲,巧妙融入教育和生活的小故事,廣受好評。品牌導入設計除了系列書籍設計開發(fā),還包括把書籍設計中的核心卡通人物作為品牌來整體推廣。這種跨界設計的理念已初具成效。國內深受低幼兒童和家長喜歡的“巧虎”“米卡”都是以簡潔可愛的卡通視覺形象導入書籍,再將童書中的卡通形象植入開發(fā)其他生活用品和玩具,將“寓玩于學”“玩著閱讀”的理念貫穿于低幼兒童的日常生活。
兒童發(fā)育到低幼階段,不再如嬰兒階段那樣拿到書籍后,有撕書的行為或者不按順序從中間翻閱。在從封面翻閱的過程,就是圖像在他們大腦中進行解碼的過程,一幅幅畫面連接在一起,完成低幼兒童對內容的理解。這種行為稱之為自然閱讀,然而這種方式對于低幼兒童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書籍設計中通過五感的營造,加入聽讀、觸摸、聞嗅等多種感官的場景式體驗,可以幫助低幼兒童理解,成功實現(xiàn)較為連貫的信息加工,達到對書籍內容整體意義的充分理解。低幼童書的材質要綠色,紙張環(huán)保、耐用。同時,可以通過不同材質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設計效果,不但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觸覺體驗,還可以進一步加深與書籍內容的情感互動?,F(xiàn)在市面上流通的各種特種紙、藝術紙,品種多樣、科技含量高,可以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的選擇,結合書籍內容,給低幼兒童提供軟硬、厚薄、輕重不同的體驗,甚至還有聽覺和嗅覺體驗。例如國內已經引進的童書《世界上最神奇的香味書》,介紹了各種水果、花朵、美食和香料等,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只需要刮一刮,就能聞到果香、花香,該書可以反復刮、反復聞,反復訓練兒童的嗅覺。
低幼童書中的情感體驗設計不僅包括五感的感官體驗,還包括分享閱讀體驗設計。低幼兒童閱讀一直提倡分享閱讀,分享閱讀就是營造一個多角關系逾越的體驗過程,功能上的延展可以解決孩子的閱讀興趣點問題,通過關注孩子的情感,設計營造出一個連貫的交互體驗情境模型,增加細節(jié)設計,有利于低幼兒童在閱讀體驗中和父母、老師之間的親子交流。通過好奇心加強他們觀察力的選擇性和集中性的培養(yǎng)。例如洞洞書的創(chuàng)始人埃里克?卡爾(Eric Carle)的代表作品——《好餓的毛毛蟲》,書籍采用較厚的紙板,洞洞的立體感強,顏色鮮艷。不僅通過巧妙的洞洞設計講述了一條毛毛蟲的故事,該設計師還在其他書籍中詳細地說明了制作一條毛毛蟲的過程,很多孩子在閱讀之后,按照書中的方法制作出毛毛蟲,這種互動參與的方式能讓兒童更有興趣參與到閱讀中來。所以提倡在書籍中適當“增加一些小型的翻折或者開洞抽拉設計”,[4]在閱讀中增多分享交互體驗的機會。
綜上所述,我國低幼童書出版市場呈現(xiàn)蒸蒸日上之勢,雖然從內容到形式仍然有改進之處。隨著對低幼兒童閱讀心理、認知心理研究的深入,書籍設計從業(yè)人員質素的提高,以低幼兒童的閱讀認知能力發(fā)展為設計的準則和出發(fā)點,我國低幼童書設計的整體水平定能有長足的發(fā)展,為低幼兒童、家長、老師提供更豐富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1]高月梅,張泓.幼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0
[2]李湘媛.用手閱讀——談幼兒書籍中的動手體驗式設計[J].裝飾,2010,208(08)
[3]高月梅,張泓.幼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55
[4]朱喆.交互與多元的嬰幼兒書籍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