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SCI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

2014-02-04 23:49石應江齊國翠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0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論文期刊

■石應江 齊國翠 李 哲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雜志社,西安市未央路96號 710016,E-mail:yjs@c-nin.com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由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創(chuàng)始人尤金·加菲爾德博士(Garfield E)創(chuàng)立于1961年。自創(chuàng)立至今,它一直是一個文獻檢索工具,而評估科研成果和科技期刊,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1]。自1978年SCI引入我國以來,許多學者圍繞SCI本身及期刊如何被SCI收錄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多年的探索實踐[2-8],得到政府及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已經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同時也為繁榮中國的學術出版、使之躋身國際舞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筆者單位與SCI自1996年建立交流合作關系以來,到過SCI費城總部4次,在長達18年時間里有過10次面對面交流,主題一直圍繞“SCI和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展開,編輯部根據交流成果進行了及時的改革,使《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成為SCI收錄的出版規(guī)模最大的中文材料學期刊之一,1997年以來累計貢獻9728篇SCI源文獻。

1 SCI與中國的交流

1978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國家圖書館訂購了SCI印刷版,從此SCI進入中國[9]。1982年,尤金·加菲爾德首次訪問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此后該中心參考SCI建立了《中文科學引文分析數據庫》(CSCD),1989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利用SCI數據庫統(tǒng)計中國科技論文,是SCI進入中國科學評價的元年[10-12]。1997年4月,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的師昌緒院士在《科學通報》發(fā)表“科學引文索引(SCI)——國際上評定科研成果的一種方法”,正式將SCI引入中國科研評價體系[13]。在此之前,中國被SCI收錄的期刊情況是:1983年至1995年,先后有18種期刊被 SCI收錄,1983年13種,1995年8 種,1996 年 SCI收錄 22 種[14,15]。

1997年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開發(fā)了SCI-E。9月,編輯發(fā)展部高級主管James Testa和地球、物理、化學主編Rodney Chonka,首次應中國科學院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邀請來中國訪問,當時在ISI數據庫中,收錄了中國期刊37種,收錄最多的論文來自應用物理及材料科學9228篇、物理5797篇、材料科學和工程化學3449篇。1992年至1996年ISI數據庫共收錄中國論文58120篇,占亞太地區(qū)論文總數的10%。然而到2011年,SCI數據庫收錄中國論文為165818篇,世界排位第2[16]。2007年至2012年共收錄541539篇,同比是SCI第一次訪問中國前5年論文數的9.32倍。15年時間,論文增量驚人。從1997年開始,James Testa幾乎每年都到我國訪問,和我國的許多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如,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協(xié)等部委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著名高校及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中國教育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公司、中華醫(yī)學會等出版社[17-28]。

為了加強與中國科技期刊界的合作,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除了到中國相關單位訪問外,還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北京邀請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優(yōu)選期刊,舉行SCI收錄期刊預評估答辯會,有南開大學、上海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中國傳媒大學等參加[29-33]。同時,湯森路透還加強了與中國科技評價機構的合作,2008年與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中信所-湯森路透科學計量學聯(lián)合實驗室”[34],2009年9月尤金·加菲爾德到該實驗室訪問,這是他第3次到訪中國,并發(fā)表了“引文索引50年”。他第2次訪問中國是2002年,此行誕生了《引文索引法的理論及應用》中譯本。

在美國,James Testa先生還接待了眾多的中國代表團。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高??萍计诳芯繒鹊萚35,36]。

在與中國開展交流的歲月里,ISI經歷了被Thomson集團收購,再經歷了Thomson與Reuters的整合,其費城的辦公室從3501 Market St搬到了1500 Spring Garden St。但是這些變動沒有影響SCI在中國業(yè)務的發(fā)展,因為中國是湯森路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37],湯森路透在中國的業(yè)務發(fā)展迅速。1997年時任Thomson科技總裁和CEO的Mike Tansey,第一次代表ISI訪問中國;1998年ISI在北京有了第一位雇員劉煜;1999年,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開通Web of Science。2000年9月,在北京為100多位中國科學家頒發(fā)了“經典引文獎”,褒獎他們杰出的科學研究,2001年在北京設立了中國辦事處。

這期間,Web of Science收錄中國期刊由67種增加到151種,其中中文期刊17種。1998年至2008年SCI收錄中國論文近60萬篇,排名世界第5,論文被引用排名第43位。2012年已經收錄2003年以來論文114.30萬篇,排世界第2位;論文共被引用709.88萬次,排世界第5位,論文影響力顯著上升[16]。這些成績與SCI數據庫收錄來自中國期刊種數逐年增加有密切關系。

2 SCI促進了《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的國際化

1996年12月,《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編委會主任周廉院士訪問SCI費城總部拉開了雙方交流的序幕。1997年9月James Testa和Rodney Chonka訪問本刊。后來,雙方分別于2002年9月、2004年9月、2005年10月、2007年7月、2009年10月在北京或上海舉行會談;2000年12月和2008年10月在費城都舉行過會談[38-40]。在2005年9月尤金·加菲爾德博士80歲生日時,編輯部給他送去了刻有“壽比南山”的鈦拐杖。2013年11月12日,筆者第4次到湯森路透,與James Testa先生進行第10次交流會談。此時,他的職務已由1997年的編輯發(fā)展與出版關系部高級主管升任副總裁再到榮譽副總裁,不過他的工作一直是聯(lián)系業(yè)務并選取期刊。James Testa說,在1997年收錄《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時,SCI只有45份中國期刊,但是到2013年已經有151種了。他為年復一年來到中國選刊并看到中國期刊的良好發(fā)展而高興。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在這期間不斷改革,已經成為我國被SCI收錄的出版規(guī)模最大的材料學科期刊之一。自1997年起經歷參考文獻格式創(chuàng)新,將中文文獻的作者、刊名譯為英文以適應語言國際化;1998年組建高層次的國際編委會以適應編輯國際化;2000年開始探索雙語出版,已發(fā)表英文論文1800篇;2003年變雙月刊為月刊以縮短出版周期;1999年開始數字化探索,2008年建立數據庫,開通網站以適應數字化出版的改革;2008年與Elsevier建立了合作出版關系,借船出海。2013年成功申請到《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英文版刊號,為期刊的國際化鋪平了道路。目前已經由1997年的年被SCI收錄83篇論文,發(fā)展到2012年的年被收錄972 篇[41-47]。

3 如何創(chuàng)辦優(yōu)秀的SCI源期刊

3.1 SCI收錄期刊的基本評價標準

SCI收錄的期刊必須在該學科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取決于其所在國家、地區(qū),以及期刊的類別。在中國,SCI尋找的是中國在某一領域領先于世界的高影響力期刊,而材料科學、數學、工程、物理學、化學等等就是中國的優(yōu)勢學科。SCI要收錄的就是這個國家優(yōu)勢學科領域中最好的期刊。

具體的SCI評估標準包括:1)出版的及時性;2)國際通行的編輯規(guī)范;3)出版語言為英文。因為SCI數據庫是英文數據庫,所有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必須是英文,參考文獻必須是英文引證的文獻,其他語言須翻譯為英文,以便能收錄進數據庫;4)嚴格的同行評議;5)出版主題能填補SCI數據庫的空白;6)國際多樣性:指作者、主編及編委成員的國際性;7)有地域特色;8)引文分析:即期刊的文獻計量指標,如影響因子、被引頻次、自引率、即年指標等[48-50]。近年來SCI評估了1萬多種地區(qū)性期刊,只收錄了1600多種。

SCI對期刊的評估與選擇是動態(tài)的,數據庫來源期刊每年都會有所增減。每種期刊在被錄用或被淘汰前都經過評估。如果發(fā)現已收錄期刊的影響力在降低,而新期刊的引用潛力更好,就可能用新期刊替換已有的期刊。SCI不停地做這樣的平衡,目的是保證所收錄期刊是最好的。被淘汰的期刊重新經評審進入SCI需要兩年時間。

3.2 SCI主要收錄英文版期刊,中國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的重要條件是英文版

目前,SCI主要收錄英文版期刊,已經收錄的17種中文期刊是建庫初期收錄的。所以中文的確是中國期刊自身發(fā)展的一種障礙,是中國期刊進入國際學術界的瓶頸。如果期刊是全英文的,那么它被收錄的機會要大一些,但如果在國際學術界沒有影響,也不會被收錄。應該說,不是SCI選擇了英文,而是當前國際學術界使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展望未來,SCI將關注收錄區(qū)域性期刊后給整個數據庫帶來的變化,進一步研究收錄區(qū)域性期刊的評價標準,監(jiān)測已收錄期刊是否保持高標準的出版。

3.3 要提高中國科技期刊質量,應努力把優(yōu)秀論文吸引回來

中國的科技評估政策與導向造成大量優(yōu)秀論文外流,直接影響了中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中國研究人員數量龐大,因此出現好的研究成果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如何發(fā)掘質量上乘的文章并把其吸引回來,這就需要辦刊人的不斷努力。事實上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優(yōu)勢學科所做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被國際學術界接受,他們更愿意把文章投給《科學》或《自然》等國際知名刊物上,以使自己的文章有更大的影響。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出自中國的優(yōu)秀論文都流向國際知名期刊,導致中國本土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無法與世界上最好的期刊相比。James Testa多次建議中國那些有著高被引頻次的作者,多投一些論文到中文期刊,但是,沒有人這么做。嚴格說,科學家不愿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的期刊上,這不是科學家的錯,而是期刊本身的問題。全世界的科技期刊都面臨這樣的挑戰(zhàn):如何讓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將其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己的期刊上。

SCI的選刊政策從來都是關注全球范圍內高質量的期刊,但這些年,中國的優(yōu)秀論文越來越多地發(fā)表在境外期刊,這對中國期刊的發(fā)展沒有好處。稿源外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研究單位過于注重SCI單一指標,有的研究單位還實行具有導向作用的獎勵政策,這點已經引起國際學者的不滿,并認為這是一種賄賂[51]。盡管和以前相比,進入SCI的中國期刊總數有所增加,但同國際入選刊物相比,中國的科技期刊還必須不斷提高學術質量。對SCI來說,學術出版應是出版純粹的論文,更好的論文。希望中國能夠盡快改變盲目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現狀,把如何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核心問題,要盡可能使期刊國際化,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地區(qū)內。

3.4 提高出版效率是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低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期刊的編輯、評審、接收以及出版過程太漫長,短則1年,長則2年,造成影響因子低。如果提高效率的話,整個出版時滯會大大縮短。對作者來說,從投稿到發(fā)表所耗費的時間越短越好。建議編輯部盡早建立投審稿數據庫,通過數據庫來處理投稿,以便提高處理效率。如ScholarOne系統(tǒng),中華醫(yī)學會于2009年開始使用,《中國科學》雜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航空學會、美國化學會、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等365家學術出版社和學會、4500多種學術期刊等已經開始使用[52],近10年來中國作者通過ScholarOne投稿的數量逐年增加,2002年僅占4%,排第9位,2010年上升至第2位(21%),到2012年上升至第1位(29%)。盡管中國投稿數量上升很快,但被接受發(fā)表的很少,被引用的也很少。

3.5 優(yōu)秀基礎研究成果是辦好中國科技期刊的源泉

現在中國政府對科技期刊投入了大量資金,例如中國科協(xié)支持的優(yōu)秀英文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出發(fā)點非常好,是想用更短的時間來獲得更高的回報。通過資金的高投入來支持期刊發(fā)展,來獲得高影響力、高品質的期刊。對于中國期刊來說,影響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并不領先于世界。因此,對政府來說既要支持科技出版,也要支持基礎研究。

3.6 要使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編輯要樹立市場意識

中國的期刊編輯只想出版論文,很少關注以何種商業(yè)模式支撐自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ames Testa認為:國際上,在學術和商業(yè)上都非常成功的自然科學期刊并不乏例,但中國這方面卻沒有很好的榜樣。這是體制原因導致很難發(fā)展出強有力的商業(yè)模式。一個成功的學術期刊是能養(yǎng)活自己的。因此,好的編輯應在其所服務的領域有很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很好的市場意識[53]。

3.7 是否被SCI收錄,不應該是期刊的發(fā)展目標

James認為:一個成功的期刊是能自我發(fā)展的期刊。如何辦好期刊,應該:1)通過與研究者保持良好關系來獲取高影響力的論文;2)為作者提供良好的服務來獲得作者的美譽度;3)提升期刊在其他媒體的形象;4)精心選擇論文主題,使其具有相當的關注度,讀者感興趣。對一本期刊來說,是否被SCI收錄,并不是期刊發(fā)展的主要指標。40多年前,還沒有SCI,但也有許多期刊辦得非常成功。保證成功的惟一條件是報道和出版最好的科學研究成果,這就是最好的出版標準。另外,中國的辦刊人還要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辦刊宗旨,應該盡力為科學家提供更好的發(fā)表服務,而不是為了進SCI而辦刊。質量上去了,SCI會主動考慮收錄。SCI已經對中國科技期刊的正確發(fā)展方向產生了負面影響[54]。

SCI每年要評估2000多份申請加入的期刊,其中只有10%的期刊被收錄。每年收到許多來自中國要求評估的期刊。但是,每份期刊被拒絕的理由可能完全不同于另一份期刊。總體而言,中國科技期刊的問題是所發(fā)表的論文被國際學術界接受的速度較慢,被引用的次數相對較少。

4 正確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的影響力

影響因子是加菲爾德在1955年提出的[55],2005年他80歲生日時,他深有感觸地說,影響因子像核能一樣,給人們帶來的不全是福音。他對執(zhí)著追求半個世紀的影響因子,仍感到一些苦惱與困惑。因此,在應用這個文獻計量指標時要特別小心,避免誤用和濫用,尤其是不能簡單地將期刊的影響因子用于其中一篇文章的評價。

目前,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仍然是最合適的指標。但中國目前有些過分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今后可以采用特征因子(eigenfactor)來評價期刊更合理。一些期刊為了追求高影響因子,采用人為干預的手段,這是不當的。這些年,SCI數據庫已經發(fā)現這種現象,并把這些期刊剔除。與此同時,中國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研究人員的水平是不對的,因為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指標。評價研究者或某篇論文的質量時,應該使用被引頻次多少來評價。中國的部分研究機構和大學認為,發(fā)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高,這篇論文的質量就高,相應地,論文作者獲得的獎金也就越高。因此,在《科學》和《自然》上發(fā)表論文的獎金是最高的。這樣做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科學》和《自然》有非常高的論文發(fā)表標準,如果能在這兩種期刊上發(fā)表文章,就有理由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論文。但僅用期刊的影響因子來評價研究工作的質量是對影響因子的錯誤使用。對研究工作的評價應該是研究工作質量本身以及對所在領域的影響,即這篇論文被引用的情況。事實上并不是所有論文都對期刊影響因子有貢獻,因為絕大部分論文的引用率可能是零,或者只被引用一兩次。對特定的作者,可以用引文數據對其所有文章被引用的情況進行分析,或是對其特定文章的被引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與同行評議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估。James指出,影響因子并不代表當時、今后的情況,加上每個期刊所在的學科、發(fā)表論文的總數不同,其影響因子的絕對值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由管理者或官僚機構來評價研究者的水平或論文的質量,而必須是由懂得這一工作的科學家來評價。

在中國,人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影響因子、被引頻次上面,幾乎沒有人去關心期刊的內容。但是在美國,大家更關心基礎研究,關心新科技的進展,關心新科技所帶來的新工作,關心疾病治療等等。美國有很多著名期刊,比如《科學》,還有一些醫(yī)學期刊,這些期刊單純地報道已經發(fā)生的基礎研究。為了傳播和交流作者或研究人員的成果,他們需要出版。所以文章就通過投稿、審稿以及出版來讓大家知道,隨之產生影響因子。期刊出版商認為提高期刊影響力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對于政府而言,出版期刊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只不過是報道研究成果的一種手段,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影響因子上面是不正確的。

對于期刊的評價,應該首先看出版標準,然后是出版內容。期刊中有什么文章?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原創(chuàng)的、變革性的內容?有一些改變科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樣大家才會對期刊感興趣。如果沒有這些,那期刊也就沒有希望。因為報道新的、原創(chuàng)的、有趣的、有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或是回顧以往的研究才是期刊的根本。所以,基于影響因子的科學評價體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東西。

5 結語

通過對與SCI數據庫榮譽副總裁James Testa先生18年交流、會談的回顧與總結指出,SCI引入中國36年來已經給中國科學界帶來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同時也為繁榮中國的學術出版、促進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份優(yōu)秀的可以被SCI收錄的期刊的基本條件是出版語言為英語、出版的及時性、發(fā)表優(yōu)秀的基礎研究論文、要符合基本的國際編輯出版規(guī)范、要有自己的學科或者地域特色、編輯部成員要有國際性。針對中國科技期刊的現狀,編輯部要在吸引本國優(yōu)秀論文的回歸、提高出版效率上下功夫、編輯要有市場意識。要正確使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的影響力;編輯部不應該把期刊是否被SCI收錄作為發(fā)展目標,而是應該從根本上提高辦刊質量。

1 “SCI之父”加菲爾德博士:為SCI正名.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614.shtm

2 任勝利,王寶慶,郭志明等.應慎重使用期刊的影響因子評價科研成果.科學通報, 2000,45(2):218-222

3 金碧輝,汪壽陽,任勝利等.論影響因子與論文學術質量的關系.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4 Rousseau R,金碧輝.期刊評價:影響因子及其相關指標.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1-6

5 任勝利.對 SCI的認識與思考.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5-8

6 朱國琴.SCI簡介及如何向 SCI源刊投稿.醫(yī)學信息,2002,15(7):449-451

7 王玉霞,印莉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本質意義、表征意義及影響因素.編輯學報,2006,18(s):172-173

8 王瑜,吳琦磊.近幾年國內外關于SCI的研究進展.現代情報,2010,30(12):130-133

9 史繼紅,李志平.加菲爾德博士三次中國之行及SCI在中國的影響.圖書情報工作,2012, 56(8):77-80

10 蔣國華.中國引入SCI三十年——序 黨亞茹教授《基于ESI的科學影響力分析》.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5) :42-44

11 孟連生.中國科學引文分析.情報科學,1983,4 (1):11-21

12 孟連生.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建立及其應用前景.高校文獻信息學刊,1994,1(3/4): 230-234

13 師昌緒,田中卓,黃孝英等.科學引文索引(SCI)——國際上評價科研成果的一種方法.科學通報,1997,42(8):888-893

14 Rodney Chonka.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對完善數據庫選刊標準中有關中國期刊文獻收錄方針的進展報告與建議.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1):8-11

15 郭志明.探討我國科技期刊進入SCI的途徑.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7(S1):22-24

16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1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13

17 SCI高級主管:稿源外流源于過于注重SCI單一指標.http://www.cas.cn/xw/yxdt/200704/t20070409_984123.shtml

18 SCI選刊負責人James Testa為我院期刊編輯做精彩報告.http://www.bps.cas.cn/wxqb/gzdt/200911/t20091105_2649144.html

19 周濟院長、潘云鶴常務副院長會見湯森路透公司副總裁James Testa先生.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8/2013-04/12/20130412171418752894188_1.html

20 關于舉辦“ISI與SCI選刊原則講座”的通知.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87/info3776.htm

21 中國科協(xié)部分學術期刊與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專家座談會 在 京 召 開.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075/40666.html

22 促進科技信息的傳播加強科技信息的利用 孟憲學副所長率團出訪美國.http://aii.caas.net.cn/bsdt/hzjl/5449.htm

23 湯森路透科技與醫(yī)療信息集團編輯發(fā)展與出版關系副總裁James Testa先生一行訪問科學出版社 .http://www.sciencep.com/qiyedongtai/wosheyaowen/2011-12-09/312.html

24 高教社蘇雨恒社長會見湯森路透副總裁詹姆斯·特斯塔.http://www.cepmg.com.cn/ywkz/201304/t20130418_1154073.htm

25 康克軍副校長會見湯森路透科技與醫(yī)療集團副總裁James Testa先生.http://qhxb.lib.tsinghua.edu.cn/news/default/48.aspx

26 游蘇寧社長與SCI選刊人James Testa在滬會晤.http://www.cma.org.cn/zzs/new_index/zzsdt/2011211/1297389573290_1.html

27 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高級總監(jiān)James Testa來訪.http://www.hust.edu.cn/content/content_21777.html

28 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資深總監(jiān)James Testa先生一行來我校訪問 .http://cugnc.cug.edu.cn/cms/rmxw/1277.htm

29 我校與湯森路透集團推動學校英文權威期刊建設交流.http://news.cuc.edu.cn/article/32639/

30 Nankai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出席湯森路透集團SSCI期刊選刊座談會.http://www.nbronline.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40411030147001

31 汪敏率期刊社一行赴湯森路透中國分公司訪問.http://shdx.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999267

32 校領導帶隊到訪湯森路透公司中國分公司.http://news.hustonline.net/html/2013-5-28/88159.shtml

33 李曉紅校長會見湯森路透集團高級主管.http://www.hbwhu.net/News/2013/1105/149.html

33 中信所-湯森路透科學計量學聯(lián)合實驗室續(xù)簽合作協(xié)議.http://www.istic.ac.cn/EducationDetail.aspx? ArticleID=94188

35 生物編輯走向國際 打造期刊強勢群體.http://www.sicls.ac.cn/new.asp?id=560

36 楊雷,顏帥.美國科技期刊出版一瞥.編輯學報,2010,22(6):552-555

37 一流的教育與研究需要一流的信息服務.http://project.calis.edu.cn/huiyiziliao/meeting/meeting/newsdetail.asp?news_id=43

38 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編委會主任周廉教授訪問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1997,26(1):封3

39 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代表團訪問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1997,26(6):封 2

40 美國SCI與《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雜志社在京舉行工作會談.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2004,33(10):1120

41 石應江,殷為宏.知名度影響力高水平——《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走向世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8,9(2):112-113

42 石應江,殷為宏.期刊質量評估與科技期刊對策.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8,9(4):237-239

43 石應江,錢文霖,殷為宏.科技論文首頁信息及功能.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3):158-160

44 石應江.《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的辦刊特色.報刊之友,2003,14(6):28-29

45 石應江,李哲,翟惠玲等.科技期刊辦刊的幾個誤區(qū).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311-313

46 李哲,石應江.有效傳播——科技期刊面向國際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903-906

47 李哲,石應江.中英雙語網絡出版——《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的國際化探索.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78-680

48 Jim Testa.The Thomson Reuters Journal Selection Process.http://wokinfo.com/essays/journal-selection-process/

49 James Testa.ISI數據庫——學術期刊及網站的選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0,11(6):349-352

50 鄭曉南,林躍,鄒栩.ISI數據庫與SCI選刊標準.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1999,10(2):108-110

51 Randy Schekman.How journals like Nature,Cell and Science are damaging science.The Guardian,2013-12-09

52 ScholarOne.http://thomsonreuters.cn/products/scholarone

53 王丹紅.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期刊詹姆士.特斯特:成功期刊是這樣煉成的.科學時報,2005-11-11

54 石應江.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與中國基礎研究績效評價.科技導報,2003,(2):16-18

55 Garfield Eugen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Science, 1955,122(3159):108-111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論文期刊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計算機應用》獲評“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期刊問答
科技期刊的分類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福州市| 新闻| 金寨县| 深圳市| 汤阴县| 乌审旗| 克拉玛依市| 和田县| 阳东县| 泽州县| 恩施市| 明溪县| 尼勒克县| 静安区| 青浦区| 武鸣县| 车致| 浦城县| 宾川县| 彝良县| 静海县| 大丰市| 闽清县| 新民市| 大埔县| 什邡市| 普安县| 长汀县| 垣曲县| 新兴县| 介休市| 南雄市| 健康| 罗源县| 德江县| 二手房| 石台县| 绵竹市| 冷水江市| 陆良县| 渭南市|